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辑专题

智能系统与装备
智能系统(Intelligence system)是指能产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系统。智能系统不仅可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地在传统的诺依曼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也可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地在新一代的非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上运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丁彦超, 何振民, 张哲, 韩文骥, 吴文婷
    兵工学报. 2025, 46(3): 240087.

    针对无人水下航行器弹射鱼雷技术需求,提出一种新型柔性活塞杆式弹射方案,该方案利用大深度环境高压驱动活塞实现鱼雷弹射。据此建立柔性活塞杆式弹射鱼雷内弹道计算模型,并开展压力水筒原理试验验证。基于鱼雷出筒过程内弹道计算模型,与相关文献不同弹射方案开展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多级缸式弹射方案,柔性活塞杆式弹射方案具有加速度平缓无陡变、有效加速行程大、出筒速度高等显著特点;相对于传统的高压气体驱动活塞方案,高压水方案无压力蓄能装置结构更为简单,提出的基于阶梯式降载原理的活塞缓冲方案较传统的节流孔缓冲方案降载效果更好,且不会造成活塞缸反腔压力过高的问题。鱼雷出筒过程弹道预报结果表明:在1.1~6.1MPa的环境背压下,鱼雷模型出筒速度变化范围为7.0~15.5m/s,尾部参考点未与弹射筒壁发生碰撞。研究结果验证了水压驱动柔性活塞杆式水下弹射方案的可行性,为装置的进一步研制开发提供了设计依据。

  • 金浙, 蒋朝阳
    兵工学报. 2025, 46(3): 240161.

    稳定高精度的定位是实现地面无人车辆协同自主行驶的先决条件。激光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技术在缺少几何特征的走廊、隧道、沙漠等场景中难以实现精准定位。为此提出一种无人车蛙跳协同的激光SLAM退化校正方法。估计当前帧每个特征点的法向量,并提出一种激光SLAM退化检测算法,当检测到环境退化时,使用两个无人车之间的测距信息对激光SLAM进行退化校正,在位姿图中进一步优化定位结果,并在自主搭建的两个无人车平台上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与当前主流激光SLAM方法相比获得了更高的建图效果,证明了新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激光SLAM在退化场景中的定位效果。

  • 李雅轩, 刘新福
    兵工学报. 2025, 46(3): 240362.

    针对固定翼无人机轨迹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精确凸松弛的实时轨迹规划方法。该方法包含路径规划和速度优化2个步骤。第1步,设计无人机在多障碍环境下的飞行路径。综合考虑无人机动力学和控制约束条件,提出基于Dubins路径的避障路径规划方法来生成适应固定翼无人机飞行性能限制的避障路径。第2步,计算无人机沿避障路径飞行的速度和控制。提出利用非线性保留和精确凸松弛将强非线性的速度优化问题转化为单个凸优化问题,并理论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因为不需要迭代求解凸优化问题,速度优化算法没有收敛性问题,具有良好的实时性。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法在多障碍环境和未知障碍环境中均能够可靠快速地完成避障轨迹规划,相比于非线性优化和序列凸优化,计算效率明显提升,计算时间仅为数十毫秒。

  • 曾照洋, 彭文胜, 李云凯, 徐明
    兵工学报. 2025, 46(3): 240322.

    随着无人机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无人机集群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智能无人机集群应用自然界集群组织算法模型,并结合其他智能技术,形成高级群体智能行为,具有传统单人工智能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可靠性问题也是制约其面向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系统分析智能无人机集群的概念、特征及技术发展路径,基于智能无人机集群的应用场景、应用模式及行为过程,探讨智能无人机集群的可靠性内涵,构建无人机集群可靠性技术框架,并结合智能无人机集群的技术特征和应用需求,给出智能无人机集群可靠性技术发展的技术途径与建议。最终在“1个核心,2种能力,N个基础”的可靠性内涵下,提出由可靠性指标、可靠性研制验证以及可靠性维持保障技术组成的智能UAVS可靠性技术框架。

  • 刘聪, 李百庆, 张宗卫, 单泽众
    兵工学报. 2025, 46(3): 240316.

    为研究水平来流对小型无人机旋翼气动特征的影响规律,采用风洞试验和仿真模拟的方法,获取不同来流速度下无人机旋翼轴向和旋转平面内的多维气动数据以及尾涡扩散特征。通过低速风洞模拟水平来流,采用六分量力-力矩传感器测量0~15m/s来流速度和2000~9000r/min转速范围内旋翼的z轴轴向和x-y旋转平面的气动力和力矩数据;试验研究着重分析了旋转平面内侧向力和俯仰滚转力矩的变化规律;仿真模拟结果讨论了来流速度对旋转周期内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和近场尾涡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来流作用下旋翼效率最优转速区间为4000~6000r/min;旋转平面内x轴力是主导侧向力,x轴和y轴力矩同时起作用,来流速度高于5m/s时侧向力和力矩不可忽视,动力学分析必须予以考虑;水平来流导致旋翼尾涡的对称特征破坏,来流速度越大、倾斜角越大,尾涡扩散发展受到挤压。

  • 李传浩, 明振军, 王国新, 阎艳, 丁伟, 万斯来, 丁涛
    兵工学报. 2025, 46(3): 240251.

    无人平台箔条质心干扰是导弹末端防御的重要手段,其在平台机动和箔条发射等方面的智能决策能力是决定战略资产能否保护成功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基于机理模型的计算分析和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空间探索等决策方法存在的智能化程度低、适应能力差和决策速度慢等问题,提出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箔条干扰末端防御动态决策方法:对多平台协同进行箔条干扰末端防御的问题进行定义并构建仿真环境,建立导弹制导与引信模型、无人干扰平台机动模型、箔条扩散模型和质心干扰模型;将质心干扰决策问题转化为马尔科夫决策问题,构建决策智能体,定义状态、动作空间并设置奖励函数;通过多智能体近端策略优化算法对决策智能体进行训练。仿真结果显示,使用训练后的智能体进行决策,相比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训练时间减少了85.5%,资产保护成功率提升了3.84倍,相比遗传算法,决策时长减少了99.96%,资产保护成功率增加了1.12倍。

  • 郭延芝,吴艳玲,赵凤起,宋秀铎,徐司雨,蒲雪梅
    火炸药学报. 2022, 45(6): 814-820.
    为提升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的设计能力,利用智能算法实现配方燃速性能设计与优化,通过对比几类典型智能算法,包括遗传算法、差分进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鲸鱼优化算法,对含RDX的改性双基推进剂进行了燃速性能的智能化配方优化与设计。结果表明,智能优化算法相对于统计优化而言操作简单、运行快速,而差分进化算法拟合出的14个最优配方其燃速性能最好且更稳定。在相同的压强条件下,14个优化配方的燃速显著大于已做配方的实验值。最后利用差分算法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进一步耦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含RDX的改性双基推进剂燃速性能预测的智能算法软件,基于该智能算法软件可推演得到燃速性能优越的新配方。
  • 杨绪祺, 谭启凡, 苏航, 谭浩
    兵工学报. 2025, 46(2): 240284.

    为解决无人机制导中跟踪目标尺度变化大、外形变化大、推理速度慢、数据集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无人机视觉制导的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自适应搜索区域机制通过分析制导过程调整搜索区域解决尺度变化快的问题;自适应模板更新机制通过更新模板特征解决外形变化大的问题。此外,该方法在骨干网络引入FasterNet Block,在跟踪头引入无锚机制,减少推理的时间。最后,构建并公开了一个包含12个制导视频的测试数据集 Guidance UAV以评估算法在视觉制导中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在通用无人机跟踪数据集 UAV123 上适用,而且在 Guidance UAV 上实现了最先进的性能,同时在机载设备Jetson Xavier NX 上保持15f/s的速度。室内无人机制导打击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 侯鹏, 葛玉雪, 裴扬, 岳源, 艾俊强
    兵工学报. 2025, 46(2): 240212.

    为提升多无人机协同对地打击任务的作战效能并提高协同任务分配效率,提出一种基于作战单元毁伤概率结果的任务分配方法。构建3种典型地面目标毁伤评估模型,计算不同打击方向下各目标的毁伤概率作为任务分配问题的数据支撑。对各无人机挂载不同武器打击地面目标的典型场景,提出改进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解决任务分配问题。利用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操作更新粒子位置,对交叉操作、变异操作进行改进并引入粒子反转操作增加粒子的多样性,避免陷入局部最优。通过仿真算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在利用毁伤评估模型计算地面目标的毁伤概率后,所提方法能在满足毁伤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任务分配方案,且能提高多无人机体系整体上的作战效能。

  • 冯迎宾, 郭枭尊, 晏佳华
    兵工学报. 2025, 46(1): 231124.

    针对无人机航拍图像密集度大、目标尺寸小、背景复杂等难点,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注意力机制的小目标检测(Small target detection of BPAN-EF_C2f YOLOv8s,SBE_ YOLOv8s)算法,通过设计一种基于多尺度注意力机制的特征提取模块(EMA-Faster Block_C2f,EF_C2f),替换YOLOv8网络中的C2f模块,提高网络对小目标特征的提取能力;在特征融合网络中增加P1检测层,并设计一种跨尺度特征融合结构(Bi-Path Aggregation Network,BPAN),融合小目标特征信息;增加一个微小目标检测头,使用SIoU Loss作为边界框损失函数,提升小目标检测精度和网络收敛速度。在公开数据集VisDrone2019上进行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与YOLOv8s算法相比,新算法在检测精度上提升了6.9%、mAP50提升了9.1%,模型参数量减少了44.6%,检测速度为28帧/s,新算法在小目标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堵锡华,宋 明,徐 艳
    . 2024, 47(10): 890-898.
    为研究嘧啶类含能化合物的爆轰性能与其分子结构的构效关系,根据嘧啶类含能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相互连接的空间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结构指数——定位校正指数B; 此外还计算了19个含能化合物分子的电拓扑态指数,并优化筛选出其中的E13作为分子结构描述符,将E13与定位校正指数B结合,与嘧啶类含能化合物的爆轰性能进行回归分析; 将B和E13这两种结构指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神经网络结构采用2-3-1的结构方式,构建了预测嘧啶类含能化合物爆轰性能好的神经网络法模型。结果表明,每个模型的总相关系数均超过0.99,达优级相关,计算得到的氧平衡、爆热、爆速和爆压的预测值与文献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59%、1.05%、0.37%和1.28%; 如将指数扩展到与噁三唑稠环类含能材料分子、含氟唑类含能化合物分子的爆轰性能等进行分析预测,同样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说明嘧啶类含能材料分子的爆轰性能与定位校正指数、电拓扑态指数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
  • 王中原,史金光,常思江,陈 琦,王旭刚
    . 2024, 36(04期): 1-10.
    弹道学是兵器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同兵器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智能弹箭的兴起和发展,智能弹道理论与技术将是今后外弹道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但如何理解智能弹道的概念、内涵和功能,智能弹道同已有弹箭的飞行弹道有何差异、所依托的关键技术有哪些、难点何在,以及后续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这些内容尚在探讨中。该文以展望外弹道学发展为着眼点,以外弹道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梳理,以期为后续智能弹道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应当指出,智能弹道理论与技术引出了众多外弹道学新问题、新概念、新术语和新技术,需要外弹道学研究人员不断探讨,并在发展研究中逐渐完备其理论。该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外弹道学研究人员来开展这方面研究,逐步形成智能弹道理论体系。
  • 弹道学报. 2024, 36(4): 1-10.
  • 王亮, 徐同乐, 肖玉杰, 李烨, 靳子荣, 郑升武
    兵工学报. 2024, 45(S2): 1-8.

    跨域协同任务规划是无人系统实现集群化、自主化、多功能化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支撑。主要聚焦海洋自主无人系统,阐述了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任务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特点,分析了跨域无人集群典型应用案例,提出了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任务规划的控制结构和基本流程,构建了分布式任务规划模型,并通过剖析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了下一步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洋自主无人系统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李诗颖, 丁应和, 孙海文, 许正, 李烨, 唐恩博
    兵工学报. 2024, 45(S2): 113-122.

    针对无人系统难以应用于复杂任务场景的难题,将群体智能涌现作为研究出发点,以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开展规模化无人集群共识模型与协同控制方法研究。设计感知视角空间剖分下的邻居优选机制和自吸引互排斥机制,生成集群空间构型,结合观点动力学中社会共识的形成机理构建观点综合机制,实现集群速度同步。提出自主分群、合群机制和主动规避与安全避障结合的避障方法,灵活调整集群规模以适应密集障碍物环境和多目标场景。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仿真平台上可以应用于50架无人机的分布式集群,在多障碍物的室内、森林和城镇环境下,10架无人机集群能以5m/s的飞行速度安全穿越障碍区;所提方法在实物平台上可以应用于4架无人机的分布式集群,同时安全穿越室内障碍物区域,验证了集群模型的有效性。

  • 肖扬, 苏波, 纪超, 杨德真, 周桐
    兵工学报. 2024, 45(S2): 153-161.

    随着地面无人平台(Unmanned Ground Vehicles,UGVs)在复杂作业环境中的潜在应用和战略价值日益凸显,确保其自主行为的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提出一种结合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STPA)和Bow-Tie模型的地面无人平台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围绕遥控操作地面无人平台系统安全,通过STPA方法识别UGV系统中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及其潜在风险,并利用Bow-Tie模型分析从损失致因场景到可能事故后果的事件链,得到风险传播路径和风险扩散路径。最终,基于Bow-Tie分析结果确定主被动安全分级控制措施,并通过自主安全控制器实现了系统安全管理。

  • 孙海文, 韩啸, 陈婷, 李丹, 李烨, 靳子荣
    兵工学报. 2024, 45(S2): 25-35.

    无人机蜂群攻击意图判断涉及较多模糊不确定性因素,且判断过程属于不确定性推理过程,针对无人机蜂群攻击意图判断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动态贝叶斯网络-云模型的无人机蜂群攻击意图判断方法。根据无人机蜂群运用特点,构建无人机蜂群攻击意图判断指标体系,利用模糊逻辑理论将指标体系中的连续型变量转化为离散型变量,建立无人机蜂攻击意图判断方法模型,针对评估过程中指标数据缺失问题,采用前向信息修补算法进行信息预测修补。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可结合前后信息进行有效判断,准确度更高。为反无人机蜂群运用指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孙玉洁, 苏波, 段乐毅, 纪超, 杨超男
    兵工学报. 2024, 45(S2): 317-328.

    针对空地异构无人系统协同侦察的任务分配问题,提出一种面向侦察任务和通信中继任务的两阶段混合任务派单(Two-stage Mixed Task Assignment,TMTA)算法。基于各无人智能体的侦察距离、通信中继距离及目标位置,构建侦察位置与通信中继位置的备选集。以任务时效性与路径代价为目标函数,结合侦察任务/通信中继任务完成约束、任务位置选择/任务执行时间与任务路径的耦合约束,以及路径连续性等约束,构建侦察与通信中继任务派单模型。针对派单模型的非线性特征,综合集合覆盖算法、匈牙利算法和遗传算法的优势,设计TMTA算法,实现了模型的高效求解。通过实验对TMTA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TMTA算法在任务时效性与无人系统行驶成本上均优于基准派单算法。

  • 高志发, 周宇, 杨航, 兰青, 李宇哲, 高慧, 张振华
    兵工学报. 2024, 45(S2): 9-16.

    随着智能协同算法与自主化技术在空、天、海装备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多域集群分布式协同自主控制技术得到深入研究,并显著提升了无人装备的智能自主化程度。从多域集群分布式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需求出发,系统梳理多域协同领域相关文献和多域集群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多域集群协同自主控制技术策略方法、重点研究方向和前沿方法;通过总结相关关键技术与方法,讨论了其在未来发展趋势。为提升无人集群系统协同自主控制能力提供参考。

  • 李丹, 于邵祯, 杨华东
    兵工学报. 2024, 45(S2): 97-104.

    水面无人艇(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USV)具有机动性好、隐蔽性强、活动范围广等优点,在侦查、反潜、搜救等任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环境感知技术是USV执行任务的基础,受到广泛关注。对国外USV环境感知技术发展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具体案例对USV环境感知技术进行定义并剖析任务难点;结合USV使用的感知设备,从单模态感知和多模态感知两个角度具体分析USV感知技术研究现状;总结分析USV暂未解决的难点并对USV环境感知技术发展给予展望。

  • 夏 旭,付小龙,胡少青,赵 昱
    . 2024, 47(4): 287-304.
    针对当前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法重复启停、难以实现推力可控等需求,结合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的优点,国内外研究机构探究了一种具有重复点火与熄火、燃烧速度可调、输出能量可控的电控固体推进剂。系统介绍了新型电控固体推进剂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各类电控固体推进剂(硝酸铵基、硝酸羟胺基、高氯酸锂基)的发展,以及在微推、炮弹点火器和固体发动机方面的应用情况; 其次,概述了配方组分、电压、电流、外界环境温度和压强等因素对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燃速、点火延迟时间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然后,分析了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启停机理,介绍了硝酸铵羟胺和高氯酸锂基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反应机理; 最后,对电控固体推进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仍需重点研究的方向:加强电控固体推进剂制备工艺放大研究; 设计新型电敏氧化剂,解决高压下无法可控燃烧的问题; 开展大尺寸电控固体发动机试验研究; 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揭示电能与推进剂燃烧耦合效应。附
  • 万张博,胡建刚,李俊杰,陈励,毛余琨,叶梦雅
    兵工学报. 2024, 45(S1): 271-277.
    针对陆域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效能评估中存在的系统性不足、关联性缺乏以及高度复杂性考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s,GCN)的陆域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框架,旨在通过利用GCN技术对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效能进行精确评估。针对陆域智能化作战特点建立了一套智能化作战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将该体系映射到图网络结构上,实现对无人作战体系在复杂作战环境中的高度抽象表示;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专家经验知识对初始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和特征工程,以优化输入数据的质量;通过应用GCN的半监督学习模式,深入挖掘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对陆域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效能的综合评估。该评估框架针对目前陆域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效能评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种动态性强、系统化全面的解决方案,展示了GCN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应用潜力。
  • 姚雨,宋春林,邵江琦
    兵工学报. 2024, 45(S1): 354-360.
    针对地面高价值军事车辆难以实时观测定位的问题,提出无人机航拍军事车辆实时检测及定位算法。创建真实作战场景下的多类型多尺度航拍军事车辆目标检测数据集Armed_vehicle;在轻量级神经网络模型YOLOX-Tiny中引入大卷积核注意力模块,采用边框回归函数,达到85.82%的检测准确率,且在检测速率上具有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图像的单目视觉定位算法,在百米飞行高度上的目标平均定位误差为3.69 m,表明所提算法能准确地获取地面目标的地理位置,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与应用前景。
  • 王铎,刘琪,张斌,章程,樊长存
    兵工学报. 2024, 45(S1): 209-218.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士兵的作战环境和装备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装备,如增强现实头盔、可穿戴设备和远程操作系统,已成为提高士兵作战效能的关键工具。然而,这些技术的集成和使用也给士兵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疲劳的问题。疲劳涉及士兵的决策能力、反应时间和注意力集中,进而影响战场表现和任务执行效率。针对智能装备认知疲劳问题,综述了认知疲劳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认知疲劳的成因、影响以及监测技术。通过分析现有文献,旨在为未来关于士兵与智能装备交互带来的认知疲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军事训练和智能装备的设计提出建议,以减轻认知疲劳,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
  • 胡明哲,李旭光,任智颖,曾帅
    兵工学报. 2024, 45(S1): 302-307.
    为满足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实时三维路径规划需求,针对传统A*算法在进行三维路径规划时存在的实时性不高、计算量大以及内存消耗严重的问题,对A*算法的启发函数进行优化处理,调整启发函数权重值,将启发函数作为底数进行指数运算,从而达到提高搜索效率的目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启发函数的权重因子,使算法用时减少了51.69%,搜索的栅格数量降低了45.5%;通过优化启发函数指数大小,使算法在用时上减少了50.56%,搜索的栅格数量降低了45.5%。从而验证了改进的A*算法相对传统A*算法能减少路径搜索时长并降低路径规划代价,提高路径搜索效率。
  • 李茂,赵明韬,沙世超,李霄,华卫红
    兵工学报. 2024, 45(S1): 316-321.
    地面激光系统由于障碍物遮蔽和光束传输发散,实际毁伤效果不够理想。利用无人机平台,可以对目标进行抵近照射。但是普通无人机负载能力小,无法悬挂满足功率要求的激光器,限制了激光系统应用。为克服现有激光系统应用和无人机负载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无人机折转光路这一能量传输方式,设计一种无人机激光中继重定向能量传输装置及其相配套的地面部分,讨论不同聚焦策略,并针对不同聚焦策略给出仿真条件下系统效能分析,可以为激光系统折转照射和机动部署探索一条新途径。
  • 傅妍芳,雷凯麟,魏佳宁,曹子建,杨博,王炜,孙泽龙,李秦洁
    兵工学报. 2024, 45(10): 3385-3396.
    针对复杂作战环境下多智能体协同决策中出现的任务分配不合理、决策一致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演员-评论家(Actor-Critic,AC)框架的层次化多智能体协同决策方法。通过将决策过程分为不同层次,并使用AC框架来实现智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决策协同,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战斗力。在高层次,顶层智能体制定任务决策,将总任务分解并分配给底层智能体。在低层次,底层智能体根据子任务进行动作决策,并将结果反馈给高层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多种作战仿真场景下均取得了较好的性能,展现了其在提升军事作战协同决策能力方面的潜力。
  • 王童豪,彭星光,胡浩,徐德民
    兵工学报. 2024, 45(10): 3317-3340.
    海上有人/无人协同系统对进一步提升海军作战效能有重要作用,是现代海军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立足未来海上作战,以海上有人/无人协同系统的实际应用为牵引,综述国外相关项目发展现状,厘清海上有人/无人协同系统的主要特点,凝练并分析其中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总结海上有人/无人协同系统的发展方向、矛盾与挑战。未来,智能化、模块化和稀疏化将成为海上有人/无人协同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由于系统自主性与可控性间、智能化发展与海上约束间、海上有人/无人协同特点与现有协同任务体系间存在一定的发展矛盾,故系统还将面临系统规模、平台多样性、系统安全性及信息化与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挑战。
  • 贾一飞,蒋朝阳
    兵工学报. 2024, 45(10): 3654-3673.
    为研究无人车编队系统的编队保持、队形重构及队形变换功能,提出一种混合式领航跟随策略,以降低对领航车的依赖并确保编队完整性。开发基于车间(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的跟随车独立避障功能,并设计了实时管理编队成员属性并支持人机交互的编队节点管理系统。提出一种三维空间下的三次样条曲线动态扩展轨迹规划方法,结合V2V通信获取前车位姿信息生成跟随轨迹并实现避障。利用Frenet坐标系解耦车距保持与轨迹跟踪问题,采用PID控制器和线性二次调节(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控制器分别进行纵向控制和横向轨迹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所搭建的仿真环境可快速验证方法性能,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通过实车验证了车辆编队系统的3种功能,通过车距稳定保持,证实所提方法具备良好实时性,能够实现多车编队的有效跟随,通过多种队形的变换以及成员入队离队场景,显示出高度的智能拓展性和适应性。
  • 张剑昆,杨 昆
    . 2024, 36(03): 67-74.
    为拓展折叠翼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延伸水下平台的信息获取能力,在结合了水下无人航行器和无人机二者优势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能够携带无人机进行干式发射的水下运载器方案。同时,为了能够较好地评估运载器在海面发射无人机方案的可行性,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StarCCM+,模拟无人机海上发射环境,并在仿真环境中模拟无人机的漂浮和发射过程。借鉴国外设计经验,分别设计了气囊式方案和推进器方案,并针对不同海况、不同结构参数和姿态参数分别进行仿真评估,最终在海况条件下进行发射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水下处于零浮力状态的无人机运载器,其气囊式方案和螺旋桨推进式方案在不同海况条件下均能较为稳定地漂浮于水面; 在无人机发射方面,气囊式方案在静水条件和海况条件下的最大下沉距离相差约为2.5%,一致性较好,优于螺旋桨方案30%的误差水平,同时气囊式方案在发射无人机期间的运载器平均最大下沉距离为0.28 m,低于螺旋桨推进方案的 0.4 m。综合比较下,气囊方案更加稳定可靠。
  • 唐 亮,刘响响
    . 2024, 36(03): 49-57.
    为解决六自由度四旋翼无人机(UAV)在轨迹跟踪控制过程中,因为存在复杂的外部未知干扰,而使系统的轨迹跟踪精度产生较大波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级联双闭环控制系统,分别针对速度误差和位置姿态误差。首先,使用模型预测控制(MPC)设计速度闭环控制器,麻雀搜索算法(SSA)因具有快速收敛性和强鲁棒性,被应用于MPC滚动优化进程求取最优解。为了克服MPC存在的计算量过大的缺点,使用滑模控制(SMC)分别设计位置和姿态动力学控制器。SMC对外界干扰不敏感、鲁棒性强、无需精确建模,从而解决了UAV外部干扰不确定以及难以准确建模的问题。使用饱和函数替代符号函数,使实际系统的输入具有连续性,从而有效地减轻SMC中的高频抖振现象。最后使用李雅普诺夫理论验证所提出的SSA-MPC控制器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受到复杂的外部未知干扰以及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保证六自由度四旋翼UAV实现高精度跟踪,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一控制器构成的UAV控制系统。所提出的级联控制器可以有效地实现复杂的外部未知干扰下的四旋翼UAV轨迹跟踪。
  • 唐亮;刘响响
    弹道学报. 2024, 36(3): 49-57.
  • 张剑昆;杨昆
    弹道学报. 2024, 36(3): 67-74.
  • 刘红妮, 张皋, 苏鹏飞, 胡玲, 罗红艳
    火炸药学报. 2017, 40(4): 66-69.
    采用自行研制的全自动定氮仪测定硝化棉的含氮量,研究了样品前处理条件、全自动定氮仪实验参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讨论了实验的准确性与重复性,对全自动定氮仪法与传统合金还原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采用石墨炉加热,梯度升温的皂化模式;最佳实验参数为:蒸汽体积分数80%、预热30s、还原反应7min、硼酸体积35mL、蒸馏时间8min;与传统合金还原法相比,采用全自动定氮仪检测硝化棉含氮量的方法用时少、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为误差的影响,可保证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 周正炜;程 诚;张小兵;卞伟伟
    弹道学报. 2019, 31(02): 1-6.
    CSCD(3)
    针对日益严重的“低慢小”无人机“黑飞”问题,基于高低压发射原理设计了一种反无人机捕网装置,建立了捕网装置发射过程的内弹道和外弹道耦合计算模型,数值模拟了不同装药量、高压室容积对于发射装置捕获无人机性能的影响,将装置初速、装置体积与质量、高压室压力峰值归一化后分别表征装置的捕获性能、便携性以及安全性,分析了不同发射条件下装置捕获性能、便携性以及安全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发射结构参数及发射条件进行优化后,捕网装置的捕获性能、便携性以及安全性等综合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为反无人机捕网装置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张文广;易文俊;管 军;袁丹丹;张浩然
    弹道学报. 2018, 30(03): 7.
    针对无人机航迹控制中气动参数摄动问题,提出了一种抗气动参数摄动的鲁棒控制策略及其在某型无人机三维空间航迹跟踪控制中的应用。分析了传统控制方法在复杂条件下存在的气动参数误差的影响,给出了含有误差项的运动学模型,根据Lyapunu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含有参数摄动上限项的控制律,使系统对参数摄动不敏感。设定了较大的气动参数组合偏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航迹跟踪控制算法中引入气动参数摄动抑制环节,可以保证控制的精度。
  • 王林涛;王 健
    弹道学报. 2022, 34(01): 38-44.
    以某挂载多管发射器的小型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为研究特种弹药发射对四旋翼无人机飞行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建立了特种弹药发射内弹道模型,通过内弹道编程计算获得了该发射器发射某特种弹药产生的后坐冲量。基于牛顿-欧拉方程建立了无人机及多管发射器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Simulink建模计算,获得了四旋翼无人机及多管发射器的姿态与位置变化数据,计算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研究表明:在多种发射工况下,基于PID控制器控制下的四旋翼无人机皆能安全实现特种弹药悬停发射; 改变四旋翼无人机机身受到的后坐冲量大小进行数值计算,可得到四旋翼无人机悬停状态下实现安全发射所受到的后坐冲量理论阈值; 为四旋翼无人机及挂载多管发射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 张振山;赵俊严;赵富全;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52-54+59.
    自动装弹机的性能和工作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坦克的总体战斗性能,其故障的判断、查找非常困难。针对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各自的优缺点,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自动装弹机系统的故障诊断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非常有效。
  • 高汉兵;常天庆;刘家健;项王;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92-95.
    机器人技术是实现战车无人化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技术应用在装甲车辆上将逐渐成为可能。这涉及到的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局部与全局导航方案的研究、基于感知的位置判断、障碍物的检测和避障的新方法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阐述了机器人技术在装甲车辆上的应用,介绍了其相关技术,对装甲车无人化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概述。
  • 张贺;黄毅;刘科言;李朋超;顾桐光;王永娟;徐诚
    兵工学报. 2024, 45(4): 1082-1093.
    盐雾环境对自动步枪战术技术性能和作战效能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对盐雾环境对自动机运动特性和故障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以某小口径自动步枪为试验对象,设计并进行盐雾全寿命试验,在每次盐雾后通过高速摄影非接触测量自动机运动、高精度天平测量枪机框质量、簧力测试仪测量复进簧参数;对枪机框及导轨表面形貌特征进行拍照,统计全寿命过程中故障情况,获得自动机运动典型故障类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雾时间增长,枪机框质量逐渐增加;复进簧自由长度及预压力逐渐减小,工作压力先减小、后趋于平缓;自动机后坐到位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复进开始及复进到位速度逐渐减小,且二者具有相同变化趋势。盐雾使自动机后座到位速度减小,自动机运动故障次数增多,盐雾环境引起的多参数变化对自动机故障频次影响明显。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枪机框质量、复进簧参数、特征点速度随时间变化定量关系公式,为推断盐雾环境自动机运动件参数变化状况和分析其对故障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