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辑专题

爆炸冲击与先进防护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shock wave)是一种不连续峰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个峰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跳跃式改变。任何波源,当运动速度超过了其波的传播速度时,这种波动形式都可以称为冲击波,或者称为激波。其特点是波前的跳跃式变化,即产生一个锋面。锋面处介质的物理性质发生跃变,造成强烈的破坏作用。冲击波的传播通常通过物质的媒介。
Please wait a minute...
  • 段晓瑜;崔庆忠;郭学永;焦清介
    兵工学报. 2016, 37(12): 2277-2283.
    CSCD(12)
    为进一步研究炸药在空气中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对梯恩梯(TNT)、HL0(黑索今(RDX)95%+石蜡(Wax)5%)和HL15(RDX 80%+Wax 5%+Al 15%)3种炸药不同距离处的冲击波反射超压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相比HL0和TNT,HL15在距爆炸中心3 m、4 m和5 m处的峰值超压最大;随着距离的增加,在7 m、9 m和12 m处,3种炸药的冲击波峰值超压越来越接近。采用幂指数公式对3种炸药的冲击波超压与对比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后发现:在距离R≤2.6 m时,3种炸药的峰值超压大小顺序为HL0≥HL15>TNT;当2.6 m HL0 >TNT;对于指前因子k值,HL0>HL15>TNT;对于衰减系数α值,HL0> TNT>HL15;k值和α值共同决定着冲击波反射超压大小;幂指数拟合公式在取对数后为线性关系,在外推时得到的数据更接近实验值,因此可以作为研究炸药在空气中爆炸的地面反射超压经验公式。
  • 曹贺全;张广明;孙素杰;孙葆森
    兵工学报. 2012, 33(12): 1549-1554.
    为了提高装甲车辆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能力,减少人员伤亡,防护技术得到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的重视,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介绍了现代装甲发展现状和防护水平,列举了先进装甲车辆的防护装备。总结了防护关键技术中装甲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性能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美国、英国的研究情况为对象,对代表现代装甲防护技术发展趋势的“综合防护系统”进行了分析。
  • 吴林杰;侯海量;朱锡;陈鹏宇;阚于龙
    兵工学报. 2017, 38(1): 143-150.
    Baidu(8) CSCD(10)
    为研究水下接触爆炸下防雷舱舷侧空舱的内压载荷特性,在水下爆炸气泡第1次脉动周期的约3倍时间范围内,利用LS_DYNA软件对水下爆炸气泡与防雷舱舷侧空舱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舷侧空舱的内压载荷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模型试验对仿真结果及分析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水下爆炸气泡膨胀或收缩,爆炸产物气体从外板破口处流入或流出舷侧空舱,外板也相应地向里凹陷或向外凸出运动;舷侧空舱内部空间被外板花瓣隔成两个区域,舷侧空舱的内压载荷在花瓣前面和花瓣背面具有不同特性;采用有限元方法评估舷侧空舱外板的最大破坏程度时,可将计算时间取为气泡第1次脉动周期的5%.
  • 刘计划;赵宏立;何昌辉;靳建伟;张邹邹;王琼林;赵宝明
    兵工学报. 2021, 42(2): 289-296.
    CSCD(2)
    为获得冲击载荷作用下典型发射药弹性模量有效分析方法,进行了落锤冲击发射药的实验研究。结合高速摄像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得出发射药在落锤冲击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曲线;以此为基础,采取线弹性、非线性弹性和黏弹性3种分析手段,得到DAGR125-21/19发射药在常温和低温下弹性模量随着冲击速度和冲击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增加,发射药在常温和低温下弹性模量变化较小,其中黏弹性分析得到的弹性模量最小,线弹性和非线性弹性分析的结果相近,且低温下弹性模量远大于常温下弹性模量;通过对双芳-3双基发射药弹性模量的研究,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且常温下双芳-3双基发射药弹性模量与DAGR125-21/19发射药弹性模量相当,但低温下前者远大于后者;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黏弹性分析,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发射药弹性模量。
  • 白志玲;段卓平;景莉;刘益儒;欧卓成;黄风雷
    兵工学报. 2016, 37(8): 1464-1468.
    Baidu(4) CSCD(6)
    为了对比奥克托今(HMX)基和三氨基三硝基苯(TATB)基高聚物粘结(PBX)炸药冲击起爆爆轰建立过程的差异,研究高能钝感炸药的爆轰成长特性,采用火炮驱动铝飞片实现平面冲击加载,建立一维拉格朗日锰铜压阻实验测试系统,得到高能PBXC03(以HMX为主)和高能钝感PBXC10(以TATB为主)炸药冲击起爆爆轰成长过程的不同拉格朗日位置处压力变化历史和前导冲击波时程曲线。结果表明:高能钝感PBXC10炸药的爆轰建立过程与高能PBXC03炸药明显不同,HMX基和TATB基PBX炸药冲击起爆和爆轰成长的物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所得数据可标定高能钝感PBX炸药的反应速率方程。
  • 任鹏;张伟;刘建华;黄威
    兵工学报. 2015, 36(4): 716-722.
    Baidu(2) CSCD(4)
    为了实现实验室范围内的高强度水下爆炸冲击波加载,在现有非药式水下冲击波加载装置的基础上,对加载水舱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利用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非药式高强度水下爆炸冲击波等效加载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飞片及活塞的质量对加载冲击波强度和衰减时间常数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该方法所产生的高强度水下冲击波加载特性。进而利用该装置对0.5 mm厚铝合金靶板进行了水下冲击波加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药式水下爆炸冲击波等效加载装置能够对目标结构进行有效的高强度水下冲击波加载。
  • 石秉良;王显会;张云;何建清
    兵工学报. 2016, 37(10): 1902-1914.
    Baidu(2) CSCD(10)
    底部防护对提高军用车辆的战场生存性和形成有效的乘员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军用车辆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综述了军用车辆底部防护技术研究、基于数字仿真的防护能力分析与结构优化、车辆底部防护能力评价、防护策略及其应用、主要车辆底部防护技术措施及能力现状。阐述了 “V”形底部结构、基于新型材料的平板形底部结构、车辆内部结构及乘员约束系统等车辆底部防护技术措施;论述了数字仿真技术在车辆底部防护能力分析及底部结构优化方面的应用及研究情况;分析了爆炸冲击对车辆内部乘员的影响及车辆底部防护能力试验评价研究现状;归纳了局部简易防护、局部加装防护组件、专用防护车身加组件和整体综合防护解决方案等车辆底部防护策略;统计了现有主要防护型车辆底部防护技术措施及能力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用车辆底部防护技术研究重点,并对不同类型车辆底部防护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丁力;蒋建伟;门建兵;王树有
    兵工学报. 2017, 38(3): 417-423.
    CSCD(8)
    为研究爆炸成型弹丸(EFP)轴向断裂机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引入Johnson-Cook失效模型及自适应算法,对典型EFP装药结构不同外曲率球缺形药型罩OFHC铜EFP成型过程中的断裂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采用应力波理论分析了长杆形EFP轴向断裂机理并确定了速度梯度断裂临界值。研究结果表明:基于Johnson-Cook失效模型及自适应算法,采用LS-DYNA软件可较好地模拟EFP成型过程中的断裂现象;对于特定EFP装药结构的球缺形药型罩,存在药型罩曲率临界值使长杆形EFP发生轴向断裂;应力波理论计算所得速度临界值(60~ 83 m/s)与数值模拟所得EFP速度梯度断裂临界值(76 m/s)吻合较好。该研究结果对OFHC铜EFP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理论分析方法可应用于确定长杆形EFP的速度梯度断裂临界值,并为新材料在EFP药型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徐鹏;祖静;范锦彪
    兵工学报. 2011, 32(6): 739-745.
    Baidu(94)
    结合作者及其合作者最近几年在侵彻加速度测试领域的若干研究工作,总结评价了近十几年国内外弹体高速侵彻硬目标高g值加速度现场测试研究成果,特别是存储测试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同时总结了侵彻加速度测试相关技术的发展,包括高g值加速度计的抗高冲击性能和校准、电池抗高冲击性能的研究等。最后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潜在的国防需求,论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 姬龙;黄正祥;顾晓辉
    兵工学报. 2013, 34(5): 541-546.
    Baidu(16) CSCD(4)

    为了对付披挂双层爆炸反应装甲的装甲目标,有必要对双层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进行系统研究。在对双层爆炸反应装甲各飞板运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层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的模型。运用该模型在不同装甲板斜置角和双层楔形角的条件下,对双层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作用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脉冲X 光试验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装甲板斜置角和双层楔形角对爆炸作用场有较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使作用场作用时间提高了1. 75 倍,且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 卢熹;王树山;王新颖
    兵工学报. 2016, 37(8): 1469-1475.
    CSCD(4)
    研究水中爆炸鱼雷壳体的毁伤准则与判据。根据水中爆炸冲击波特征参量的一般形式,提出了一种毁伤准则,给出了基于毁伤律为“0-1”概率分布函数的毁伤准则与判据的获取方法。针对重型鱼雷1∶2环肋圆筒缩比模型进行了两种药量的海上爆炸试验,结合相似性变换得到了重型鱼雷壳体毁伤的定量判据。以该判据分析了各毁伤等级下的峰值超压和比冲量阈值。结果表明,在相同毁伤等级下,随着装药量增加,峰值超压阈值减小,而比冲量阈值增大;装药量越小,两种特征参量阈值的变化幅度越大。
  • 荣吉利;赵自通;冯志伟;韦辉阳;潘昊;徐洪涛;辛鹏飞
    兵工学报. 2019, 40(11): 2177-2183.
    CSCD(7)

    为研究黑索今(RDX)基含铝炸药水下爆炸性能,在户外水池中开展了不同药量和含铝量的RDX基炸药水下爆炸实验。采用水下高速摄影技术拍摄水下爆炸气泡脉动全过程,通过压力传感器对水中压力进行实时测量。在该实验条件下,首次拍摄到RDX基含铝炸药水下爆炸过程中二次反应现象,证明铝粉的二次反应是毫秒量级的。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含铝量下RDX基含铝炸药水下爆炸过程中气泡脉动特性和水流场压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气泡膨胀初期和收缩末期都发生了铝粉的二次反应;铝粉的二次反应显著增大了RDX基含铝炸药气泡的脉动能力;铝粉的二次反应对冲击波峰值的影响很小,对气泡脉动压力峰值的影响很大;铝粉的二次反应明显影响了水下爆炸的能量结构分布。

  • 温丽晶;段卓平;张震宇;欧卓成;黄风雷
    兵工学报. 2013, 34(3): 283-288.
    CSCD(7)

    采用炸药平面透镜爆轰加载及空气与隔板综合衰减技术,建立基于锰铜压阻传感器的 一维拉格朗日实验分析系统,得到了3 种加载压力下两种颗粒度PBXC03 炸药冲击起爆不同拉格 朗日位置的压力历史,以及加载压力对炸药冲击起爆过程的影响规律。采用DYNA2D 程序,对两 种颗粒度PBXC03 炸药的冲击起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结果均表 明:加载压力减小,炸药中前导冲击波速度增长变慢,压力增长变缓,炸药的到爆轰距离增加。数值 模拟得到的两种颗粒度PBXC03 炸药起爆压力和到爆轰距离的关系与文献[15] 的POP 图曲线吻 合较好,验证了文献[14]建立的PBX 炸药冲击起爆细观反应速率模型的合理性。

  • 陆野;周克栋;赫雷;李峻松;黄雪鹰
    兵工学报. 2015, 36(7): 1363-1369.
    CSCD(9)
    枪械射击过程中枪管坡膛处工作环境恶劣,为了研究枪管坡膛角度对挤进过程坡膛处受力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坡膛角下考虑枪管及弹头结构特性、本构非线性等因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坡膛角对弹头挤进过程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坡膛角下挤进阻力随挤进位移的变化数据;建立了挤进阻力的响应面模型,基于上述数据采用Hermite多项式,求解获得了挤进阻力以坡膛角和挤进位移为变量的计算公式;提出建立了考虑挤进阻力的弹头挤进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编程计算了枪弹挤进过程中的挤进压力,获得了某大口径机枪满足弹头初速条件的坡膛角度取值范围为0.11°~1.13°,进而得到了缓减枪管坡膛受力、保证弹头最高初速、满足坡膛角设计范围的坡膛角度最优解为0.56°。
  • 王昕;蒋建伟;王树有;李梅
    兵工学报. 2018, 39(7): 1284-1290.
    CSCD(8)
    为研究爆炸成型弹丸(EFP)穿透钢靶后的后效威力,设计了长杆形EFP装置及对45号钢 靶板的侵彻实验。采用X光摄影方法观测EFP穿过靶板后的破片云形态及飞散特性;通过测量靶板后一定距离处验证板上的穿孔,得到靶板后破片数量。从拍摄的脉冲X光照片可以看出:EFP穿透钢靶后形成的破片云形状是截椭圆形,飞散角约50°. 从验证板上的穿孔可以看出:靶后破片可穿透10 mm铝板,破片穿孔分布相对随机,穿孔直径近似呈正态分布特征,破片飞散角与X光观测结果一致;随着靶板厚度增大,破片飞散角均为50°,但靶后破片数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存在靶后破片数量最大化的靶板厚度。从回收到的破片可以看出:靶后碎片由EFP和钢靶碎片共同构成。
  • 唐恩凌;李月;王睿智;韩雅菲;王利;相升海;李振波;高国文;林晓初;刘美;许迎亮
    兵工学报. 2018, 39(5): 983-990.
    CSCD(1)
    为了揭示冲击压力对PZT-5H压电陶瓷电输出特性的影响,利用自行建立的聚偏氟乙烯冲击压力测试系统和压电陶瓷电输出性能测试系统,以一级轻气炮作为加载手段,开展了柱状铝合金弹丸分别以195 m/s、487 m/s、532 m/s和613 m/s的速度垂直撞击复合靶板(钢片-压电陶瓷-有机玻璃)的实验。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进行弹靶碰撞的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不同速度下PZT-5H的冲击压力时程。根据实验系统建立了弹靶接触时应力波传播的简化模型,并通过模型计算出复合结构中PZT-5H压电陶瓷承受的冲击压力峰值。运用实验得到的冲击压力时程、压电陶瓷输出电压时程和储能电容充电电压时程,分析了不同峰值压力脉冲作用下PZT-5H压电陶瓷电输出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压力峰值的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实验测量结果趋势吻合;冲击压力峰值在200~700 MPa范围内时,PZT-5H压电陶瓷输出电压峰值随着冲击应力峰值的增加而增大,且近似呈线性关系;在高速撞击PZT-5H压电陶瓷过程中动能与电能的能量转化效率较低,当储能电容量与PZT-5H压电陶瓷电容量比值为5.9∶1时,压电陶瓷的能量转化率为1.1%.
  • 徐萧;高世桥;牛少华;申丽;刘海鹏;欧卓成
    兵工学报. 2017, 38(7): 1289-1300.
    CSCD(6)
    为研究在灌封材料缓冲保护下弹载器件对冲击载荷的动态响应,利用LS-DYNA用户材料自定义程序UMAT二次开发平台,编写朱-王-唐(ZWT)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的材料子程序,并将ZWT模型应用于弹体内部灌封材料的动态仿真。通过调整ZWT模型的非线性弹性模量、低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弹性常数、高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弹性常数、高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松弛时间和材料密度,得出不同参数对应下,弹体内部电子器件不同的动力学响应,并分析灌封材料各参数变化对于弹体内部电子器件响应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线性弹性模量、低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弹性常数、高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松弛时间和材料密度的数值降低时,灌封材料的减振和防护效果更佳。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工程需求的材料优化方案。
  • 冉春;陈鹏万;李玲;张旺峰
    兵工学报. 2017, 38(9): 1723-1728.
    CSCD(9)
    应变和应变率是影响材料力学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技术是实现不同应变和应变率加载的有效途径之一。为研究室温下TC18钛合金的塑性变形和破坏行为,采用SHPB,通过调节子弹长度和速度实现对TC18钛合金圆柱试样不同应变和应变率的加载。实验得到了TC18钛合金在不同应变率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和同一应变率不同应变下的真应力-真 应变曲线,并分别分析了应变硬化和应变率强化效应对TC18钛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C18钛合金压缩试样破坏时断口与加载方向(轴线)之间的夹角约为45°,其压缩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剪切破坏,与应变和应变率相关;应变率越高,TC18钛合金的流动应力和屈服强度越高,故该材料具有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绝热剪切带是裂纹形成和试样发生宏观剪切破坏的先兆。
  • 刘文杰;马庆鹏;田立智;王鹏来
    兵工学报. 2016, 37(3): 447-454.
    Baidu(1) CSCD(1)
    采用高密封爆炸容器为实验平台,以银、钨、锡、铈、钒5种金属为钚的替代材料,开展爆轰加载条件下金属材料气溶胶源项实验,对炸药化学爆炸事故条件下钚气溶胶源项开展实验模拟研究。利用8级冲击式气溶胶采样器对金属气溶胶进行间隔采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对空气动力学直径10 μm以下的5种金属气溶胶源项分布进行分析,并与美国钚气溶胶外场扩散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金属银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实现对钚气溶胶源项的模拟,其归一化积累质量分布与钚材料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他4种材料均与钚差距较大。进一步对银气溶胶进行时间间隔采样,并通过能谱分析及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银气溶胶源项随时间的演化特性。结果表明:爆轰后初次采样时,1.1~2.1 μm粒径范围的银气溶胶含量最高;二次采样时,银气溶胶发生了显著的凝并和沉降。
  • 钟巍;田宙;寿列枫;李伟昌;何增;浦锡锋;王仲琦
    兵工学报. 2018, 39(7): 1323-1332.
    CSCD(2)
    为研究爆炸冲击波作用于钢化玻璃产生碎片造成的次级毁伤效应,开展了钢化玻璃毁伤效应试验,进行了碎片质量分布统计。通过整理分析试验数据,得到了每发次试验碎片质量在不同飞散距离的试验统计结果。利用量纲分析,推导了碎片质量与飞散距离的无量纲函数关系式。基于该关系式,结合试验统计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碎片质量与飞散距离的半经验预测公式,并分析了公式的特点,验证了预测公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厚度的钢化玻璃,在相同破坏模式下其碎片质量分布规律一致,满足相同的分布规律预测公式。
  • 周密;同红海;任西;王寅;孟庆英;李明;闵杰
    兵工学报. 2015, 36(4): 626-630.
    CSCD(5)
    为了降低冲击片雷管系统体积和生产成本,设计一种在陶瓷基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制备爆炸桥箔和高压平面开关,与其他零部件组装成冲击片雷管的集成高压平面开关的冲击片雷管,并且研究了其电爆炸性能。结果表明:该冲击片雷管与使用火花隙开关的冲击片雷管放电参数基本相同,该高压平面开关能够代替火花隙开关完成冲击片雷管的起爆要求。
  • 王涛;余文力;秦庆华;王金涛;王铁军
    兵工学报. 2016, 37(8): 1456-1463.
    Baidu(2) CSCD(12)
    系统地开展了爆炸载荷作用下泡沫铝夹芯板变形与破坏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冲量45.6 N·s、 76.2 N·s、104.6 N·s、131.7 N·s、183.6 N·s 5种不同爆炸载荷作用下泡沫铝夹芯板背面板中心点的变形挠度,给出了泡沫铝夹芯板前面板、泡沫铝芯体和背面板在不同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模式,分析了泡沫铝芯体产生的剪切断裂和拉伸断裂两种不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铝芯体呈现“渐进式”压缩变形,泡沫铝夹芯板背面板中心点的变形挠度与爆炸冲量之间近似满足二次关系。
  • 黄刘宏;贺永胜;李跃波;刘锋;何为
    兵工学报. 2014, 35(12): 2072-2077.
    为解决电磁屏蔽室在爆炸引起的地冲击震动下屏蔽效能严重下降的问题,结合自有专利技术的隔震器,设计建造了整体隔震电磁屏蔽室,并利用野外化爆试验及屏蔽效能测试,研究爆炸冲击震动对整体隔震电磁屏蔽室屏蔽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累计装药量160 kg的多炮次爆炸冲击震动下,尽管输入的震动加速度峰值高达115 m/s2,但采取了整体隔震措施的屏蔽室底板加速度响应峰值仅18 m/s2,有效地减轻了冲击震动对屏蔽室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所设计的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不出现较大损失,仍满足Ⅰ级屏蔽指标的要求。
  • 任思远;张庆明;张晓伟;田志敏
    兵工学报. 2021, 42(8): 1569-1579.
    CSCD(1)
    为解决墙体大孔径开孔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对混凝土墙体形成较大开孔的环形射流和中心爆炸成型弹丸(EFP)组合战斗部。针对环形射流成型过程中容易发生扭曲偏斜的问题,提出了变壁厚环形药型罩,通过两个偏心圆来实现环形药型罩的变壁厚,并用偏心距来决定壁厚变化的梯度。通过数值模拟,对4种不同壁厚变化梯度的环形药型罩成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环形射流和中心EFP组合战斗部对混凝土墙体的破孔特性,得到壁厚变化梯度对环形射流形态的影响规律,确认最优的环形药型罩结构,保证环形射流具有良好的密实度和形态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外扩角度。试验验证了组合战斗部的破孔能力,结果显示组合战斗部可以对混凝土墙体形成直径大于2.5倍装药口径的通孔。
  • 毛明;马士奔;黄诗喆
    兵工学报. 2017, 38(7): 1443-1450.
    CSCD(3)
    主战坦克总体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在不增加部件技术难度(水平)的前提下追求总体性能的“极大”和外形尺寸与质量的“极小”。通过分解火力、机动、防护性能指标参数,分析主要性能指标与总体尺寸的关系,建立主战坦克基于主要几何尺寸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综合优化模型。得出“协调坦克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的核心是控制高度”的技术结论,并给出了控制坦克总体高度、宽度和长度的措施与方法。
  • 陆明;吕春绪
    兵工学报. 2004, 25(2): 225-228.
    通过建立粉状硝铵炸药配方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氧平衡条件下无梯硝铵炸药、铵梯(油)炸药和含铝铵梯油炸药的理论爆热、有毒气体排放量和炸药比容 证实降低粉状硝铵炸药的氧平衡,炸药的爆热降低,有毒气体CO排放量增加,炸药的比容略有增加本文提供了一种设定氧平衡条件下,获得最大爆热的配方设计方法和有毒气体量、爆热、比容的预估计算方法,对炸药配方的最终确定具有一定帮助。
  • 冯江涛;高钦和;邵亚军;钱文鑫
    兵工学报. 2018, 39(2): 209-216.
    CSCD(1)
    导弹起竖系统的负载是时变的且存在超越负载,而采用位置闭环或开环控制方法时控制精度低,且在负载起动、制动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液压冲击。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负载口独立控制起竖过程的方法,液压缸的进口与出口分别由两个独立调节的节流阀控制,进口节流阀用来控制进油侧的流量,出口节流阀用来控制出油侧的压力,分别设计了基于计算流量反馈的流量控制器和基于压力闭环控制的压力控制器,实现了流量压力复合控制。完成了控制策略的起竖试验验证,通过与位移闭环控制效果对比得出结论:基于负载口独立的流量压力复合控制策略减小了起竖过程的压力冲击,提高了系统控制精度。
  • 李科斌;李晓杰;王小红;闫鸿浩
    兵工学报. 2019, 40(1): 1-7.
    CSCD(4)
    为了在水下爆炸的单次试验中连续获得炸药爆轰波和近场冲击波的时程曲线,研制了一种压导式连续电阻丝探针,并基于此设计了球形装药水下爆炸测试系统。采用粉状黑索今(RDX)炸药进行120 mm直径的球形装药水下爆炸试验,测量获得了多组爆轰波-冲击波时程曲线。通过对爆轰波段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待测RDX炸药的爆速,利用冲击波段数据计算得到了炸药爆压、绝热指数以及水中冲击波的衰减规律,并与康姆莱特半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运用新型电阻丝探针测得的RDX炸药参数与理论值相比,爆速、爆压和绝热指数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3%、5%和2%;模拟得到的近场冲击波峰压和速度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大误差不超过10%.
  • 周鼎;苗应刚;王严培;李峰;李玉龙
    兵工学报. 2018, 39(1): 137-145.
    CSCD(2)
    为研究硼酸改性端羟基聚硅氧烷-二氧化硅轻质冲击硬化聚合物复合材料抗冲击特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单轴压缩、冲击试验;结合高速摄影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以及有限元仿真,研究材料的变形过程。结果表明:该材料在准静态载荷下呈黏性流动态,而在动态载荷下呈现固体状态,其流动应力提高了104倍以上;当受到冲击载荷时,材料表现出一定的抗冲击性能,且抗冲击性能随着冲击速度和颗粒含量的提高而增强,材料在冲击过程中处于压力-剪力耦合应力状态,剪力所起作用随着冲击速度提高而逐渐增强;高速摄影结果显示,材料在冲击过程中发生阻塞转变,其中动态压缩导致材料局部硬化并表现出抗冲击特性,剪应力决定了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应变率敏感性。因此,提高材料动态剪切响应是改善材料抗冲击性能的最优途径。
  • 汪维;刘瑞朝;吴飚;李林;黄家蓉;王幸
    兵工学报. 2016, 37(8): 1421-1429.
    Baidu(2) CSCD(16)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梁在爆炸波作用下的毁伤判据,对两种尺寸的钢筋混凝土梁在缩比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爆炸距离作用和装药量下的试验研究。试验中以高层和框架结构中最常见的两种 梁为研究对象,通过11次独立的爆炸试验,观测了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装药量下的破坏模式和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梁在近区爆炸荷载作用下,在同一爆高下,随着装药量的增加,梁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加,破坏模式由迎爆面中心两侧少量混凝土脱落和背爆面少量断裂裂纹逐渐增加为迎爆面倒三角锥形式混凝土压碎弯曲破坏,背爆面出现三角锥裂纹和背爆面少量混凝土脱落破坏,最终迎爆面和背爆面三角锥破坏区域贯通形成中心区域压碎崩塌弯曲破坏;崩塌区域的尺寸随着装药量增加而逐渐增加。近区爆炸(以爆距0.5 m为例)作用下,试验钢筋混凝土梁的毁伤判据为:当比例爆高Z>0.4 m/kg1/3 时,梁遭受到轻微破坏;当比例爆高0.3 m/kg1/3<0.4 m="" g1/3 时,梁遭受到中等破坏;当比例爆高0.28 m/kg1/3<0.3 m="" g1/3时,混凝土梁遭受重度破坏;当比例爆高Z<0.28 m/kg1/3,梁遭受严重破坏。在近区爆炸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不仅依赖于爆炸比例距离,还与爆高有关,同一比例距离下爆高越大,梁试件的破坏越严重。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应用及毁伤评估提供参考。
  • 李鹏;袁宝慧;孙兴昀;李刚;李吉祯
    兵工学报. 2017, 38(3): 447-453.
    CSCD(5)
    为进一步提高周向多爆炸成型弹丸(MEFP)战斗部的毁伤效能,设计一种偏心起爆MEFP战斗部,制备了中心起爆和偏心起爆两种原理样机,并进行了静爆实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周向球缺型药型罩形成爆炸成型弹丸(EFP)的成型及飞散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两点偏心起爆模式下,EFP成型后的长径比更大,且更密实;对两种不同起爆模式下MEFP战斗部的静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偏心起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EFP毁伤元的平均速度、分布密度和侵彻威力。研究结果表明,两点偏心起爆可以有效提高MEFP战斗部的综合毁伤效能,为MEFP战斗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 陈鹏宇;侯海量;刘贵兵;朱锡;张国栋
    兵工学报. 2018, 39(5): 927-933.
    CSCD(5)
    为了分析水雾对舰船舱内爆炸冲击波的耗散与衰减作用,通过舱内装药爆炸试验研究方法,在有限空间爆炸舱中心设置爆源,测量并对比在有无喷雾工况下舱内典型位置的壁压和准静态压力。结果表明:在水雾抑爆的舱内爆炸试验中,水雾对舱内爆炸载荷的准静态压力和超压峰值削弱作用明显,其中27.5 g梯恩梯爆炸角隅位置的初始冲击波超压衰减率为26.47%,二次反射冲击波波峰值衰减率达到27.27%,准静态压力衰减率达到31.82%;喷雾液滴分布特性相同情况下,随着装药量增加,水雾对冲击波和准静态压力的衰减效果不断降低。
  • 荣吉利;何轩;项大林;步相东
    兵工学报. 2014, 35(9): 1329-1334.
    CSCD(1)
    针对定向战斗部水下爆炸的实验过程中费用大、成本高的问题,通过量纲分析的方法对圆柱形炸药进行相似性分析,研究并获得了不同缩比模型与原模型之间爆炸威力场的关系,并使用AUTODYN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AUTODYN仿真结果与量纲分析的结果一致,即当缩比比例为β时,在β3倍装药量的情况下,在β倍爆距处所产生的峰值压力与原模型一致,因此,可以使用不同缩比比例的模型来代替原型进行实验。该研究为使用缩比模型进行水下爆炸的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 柯文;陈化良;张之暐;马林;门丽娟;王凤丹
    兵工学报. 2017, 38(2): 407-411.
    Baidu(1) CSCD(1)
    为研究先进装甲目标内乘员部位冲击波毁伤效应,建立了典型装甲车辆乘员舱室模拟等效目标靶,开展了破甲弹静爆射流穿透装甲钢舱壁及炸药在舱内静爆条件下舱内冲击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能射流穿透装甲舱室后,在舱室内具有一定的冲击波毁伤效应;受射流穿透舱壁时舱体振动、测试位置、壁面反射、传感器安装方式等因素影响,测试波形差异较大;与裸装药在模拟装甲舱内爆炸的试验结果相比,聚能装药爆炸射流穿透舱壁作用下产生的冲击波波形更复杂;若采取无模拟舱底钢板的等效舱试验方法,更加有利于获取有效的超压测试波形。
  • 苗飞超;周霖;张向荣;曹同堂
    兵工学报. 2019, 40(7): 1411-1417.
    CSCD(2)
    为了得到能够正确描述炸药的冲击起爆过程且易于标定的反应速率方程,将一种点火增长反应速率方程嵌入LS-DYNA软件,并模拟DNAN基熔注炸药的冲击起爆过程。通过对比计算压力曲线和实验压力曲线标定这种点火增长反应速率方程参数,进一步分析在LS-DYNA软件中嵌入点火增长反应速率方程的优点。结果表明:这种点火增长反应速率方程参数较少、易于标定;计算得到的4个传感器位置处冲击波到达时间与实验值相差不超过0.2 μs,该反应速率方程能够正确描述炸药的冲击起爆过程;反应速率方程嵌入LS-DYNA软件所采用的算法效率高,计算中每个网格的迭代次数不超过3次。
  • 年鑫哲;张耀;徐源;严东晋
    兵工学报. 2013, 34(8): 994-999.
    CSCD(1)

    为研究地下防护工程中爆炸震动的抗震与隔震问题,提出了人工合成爆炸震动时程的拟合目标谱方法,阐述了拟合目标谱法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在生成非平稳加速度时程时,采用了近区和远区两种类型爆炸震动加速度的波形函数,导出了爆炸震动近区和远区的包络线函数。介绍了爆炸震动设计反应谱的构造方法,给出了修正的爆炸震动设计反应谱函数。针对一掘开式工程,采用拟合目标谱方法人工合成了感生地震动的加速度时程。算例表明,经过迭代调整后的计算反应谱可以在给定拟合精度内接近目标反应谱,合成的爆炸震动时程满足频谱设计要求,能够反映出爆炸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强度非平稳性。

  • 刘玉存;王作山;吕春玲;王建华
    兵工学报. 2005, 26(1): 126-128.
    Baidu(52)
    采用小隔板试验(SSGT)测定了主体炸药黑索今(RDX)粒度和粒度级配对不同密度的RDX/F2641(95/5)高分子粘结炸药冲击波感度的影响,RDX粒度范围为1~150 μm,试验的炸药密度为80%、90%和95%理论密度。结果表明随RDX平均粒度的增大,混合炸药冲击波感度提高,但不同密度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本试验条件下,试验结果主要反映了炸药粒度对热点点火过程的影响。
  • 段苏宸;姜毅;牛钰森;张奥林
    兵工学报. 2018, 39(6): 1117-1124.
    CSCD(2)
    易碎盖技术在箱式或筒式发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开启过程涉及冲击波传播及射流运动等复杂的物理现象。利用动网格技术,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易碎后盖开启过程,得到了后盖开启过程中流场压强和温度分布,并对开盖过程中燃气射流流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击波在发动机射流径向一定范围内有较高的超压峰值,会对发射装置和周边设备产生破坏作用;后盖运动对燃气射流流动产生了影响,表现为燃气射流随着后盖向下运动而向下方传播的同时,由于受到后盖的阻挡发生反射回流现象;运动过程燃气流冲击作用逐渐变小,除核心区外后盖上的温度和压强也逐渐变小;后盖运动的仿真实验结果与实际试验数据一致,获得了较好相似性。
  • 张均奎;李晓炎;冷华光等
    兵工学报. 1994, 15(1): 93-96.
    从抗弹丸(或破片)贯穿和防止非贯穿性损伤的角度,观察几种复合式防弹层的防护效果和BPV-I、Ⅱ型防弹背心的防护能力。构成BPV-I、Ⅱ型防弹背心的材料有经特殊热处理的合金铝板、高强度锦纶绸和特殊结构的减伤层。实验结果表明:I型防弹背心能有效地抵御54式7. 62 mm手枪弹(覆铜钢甲弹),有效防护距离3. 40m以上;Ⅱ型背心可防护低、中速破片,V50为(422.1~426. 8) m/s。动物防护实验表明:I型防弹背心可十分有效地防止器官组织的非贯穿性损伤。
  • 罗少敏;徐诚;陈爱军;张晓云;刘苏苏
    兵工学报. 2014, 35(8): 1172-1178.
    CSCD(5)
    为研究步枪弹撞击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对7.62 mm步枪弹侵彻复合靶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侵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及明胶靶标动态响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陶瓷锥的形成是由压缩应力波和拉伸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弹头加速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分段与拐点,侵彻陶瓷面板过程中,加速度达到最大,侵彻聚乙烯(PE)背板层时,出现第二个拐点;由于防护层存在多个界面,撞击过程中PE背板界面存在速度多峰现象:当弹头运动加速度达到最大时,PE背板界面出现第一个速度峰,明胶界面出现第一个压力峰;当弹头开始侵彻PE背板时,背板层出现第二个速度峰;在步枪弹撞击过程中明胶内压力波传递呈现球形波基本形态,压力峰值随距离增加呈指数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