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辑专题

防护技术
防护技术是指利用适当的装备和技术,对人员和设施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Please wait a minute...
  • 曹贺全;张广明;孙素杰;孙葆森
    兵工学报. 2012, 33(12): 1549-1554.
    为了提高装甲车辆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能力,减少人员伤亡,防护技术得到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的重视,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介绍了现代装甲发展现状和防护水平,列举了先进装甲车辆的防护装备。总结了防护关键技术中装甲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性能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美国、英国的研究情况为对象,对代表现代装甲防护技术发展趋势的“综合防护系统”进行了分析。
  • 石秉良;王显会;张云;何建清
    兵工学报. 2016, 37(10): 1902-1914.
    Baidu(2) CSCD(10)
    底部防护对提高军用车辆的战场生存性和形成有效的乘员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军用车辆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综述了军用车辆底部防护技术研究、基于数字仿真的防护能力分析与结构优化、车辆底部防护能力评价、防护策略及其应用、主要车辆底部防护技术措施及能力现状。阐述了 “V”形底部结构、基于新型材料的平板形底部结构、车辆内部结构及乘员约束系统等车辆底部防护技术措施;论述了数字仿真技术在车辆底部防护能力分析及底部结构优化方面的应用及研究情况;分析了爆炸冲击对车辆内部乘员的影响及车辆底部防护能力试验评价研究现状;归纳了局部简易防护、局部加装防护组件、专用防护车身加组件和整体综合防护解决方案等车辆底部防护策略;统计了现有主要防护型车辆底部防护技术措施及能力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用车辆底部防护技术研究重点,并对不同类型车辆底部防护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徐萧;高世桥;牛少华;申丽;刘海鹏;欧卓成
    兵工学报. 2017, 38(7): 1289-1300.
    CSCD(6)
    为研究在灌封材料缓冲保护下弹载器件对冲击载荷的动态响应,利用LS-DYNA用户材料自定义程序UMAT二次开发平台,编写朱-王-唐(ZWT)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的材料子程序,并将ZWT模型应用于弹体内部灌封材料的动态仿真。通过调整ZWT模型的非线性弹性模量、低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弹性常数、高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弹性常数、高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松弛时间和材料密度,得出不同参数对应下,弹体内部电子器件不同的动力学响应,并分析灌封材料各参数变化对于弹体内部电子器件响应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线性弹性模量、低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弹性常数、高应变率Maxwell单元的松弛时间和材料密度的数值降低时,灌封材料的减振和防护效果更佳。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工程需求的材料优化方案。
  • 毛明;马士奔;黄诗喆
    兵工学报. 2017, 38(7): 1443-1450.
    CSCD(3)
    主战坦克总体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在不增加部件技术难度(水平)的前提下追求总体性能的“极大”和外形尺寸与质量的“极小”。通过分解火力、机动、防护性能指标参数,分析主要性能指标与总体尺寸的关系,建立主战坦克基于主要几何尺寸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综合优化模型。得出“协调坦克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的核心是控制高度”的技术结论,并给出了控制坦克总体高度、宽度和长度的措施与方法。
  • 张均奎;李晓炎;冷华光等
    兵工学报. 1994, 15(1): 93-96.
    从抗弹丸(或破片)贯穿和防止非贯穿性损伤的角度,观察几种复合式防弹层的防护效果和BPV-I、Ⅱ型防弹背心的防护能力。构成BPV-I、Ⅱ型防弹背心的材料有经特殊热处理的合金铝板、高强度锦纶绸和特殊结构的减伤层。实验结果表明:I型防弹背心能有效地抵御54式7. 62 mm手枪弹(覆铜钢甲弹),有效防护距离3. 40m以上;Ⅱ型背心可防护低、中速破片,V50为(422.1~426. 8) m/s。动物防护实验表明:I型防弹背心可十分有效地防止器官组织的非贯穿性损伤。
  • 罗少敏;徐诚;陈爱军;张晓云;刘苏苏
    兵工学报. 2014, 35(8): 1172-1178.
    CSCD(5)
    为研究步枪弹撞击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对7.62 mm步枪弹侵彻复合靶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侵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及明胶靶标动态响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陶瓷锥的形成是由压缩应力波和拉伸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弹头加速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分段与拐点,侵彻陶瓷面板过程中,加速度达到最大,侵彻聚乙烯(PE)背板层时,出现第二个拐点;由于防护层存在多个界面,撞击过程中PE背板界面存在速度多峰现象:当弹头运动加速度达到最大时,PE背板界面出现第一个速度峰,明胶界面出现第一个压力峰;当弹头开始侵彻PE背板时,背板层出现第二个速度峰;在步枪弹撞击过程中明胶内压力波传递呈现球形波基本形态,压力峰值随距离增加呈指数衰减。
  • 高康华;王明洋;郭强;赵天辉;孙松
    兵工学报. 2018, 39(1): 118-126.
    为研究轻质易碎泄压结构在建筑物内部气体爆炸防护中的适用性,根据室内气体爆燃压力特性及轻质易碎结构的泄压原理,分析了轻质易碎泄压结构在爆燃压力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运用气体爆炸加载实验装置开展泄爆实验,结合现行国家泄爆设计规范,确定了轻质易碎结构在室内气体爆炸泄压防护中的使用原则,并提出了泄压结构泄爆性能检测实验方法。研究表明:对硅酸钙板构成的轻质易碎泄压结构,开启动压随着室内爆燃压力作用时间增大而逐渐减小,可用于气体爆燃压力作用时间较长的情况,使用时应以开启动压为泄爆设计指标,必须进行泄爆性能测试。
  • 张志豪;孙得川
    兵工学报. 2015, 36(10): 1949-1954.
    Baidu(5) CSCD(5)
    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时,为了对防热层气动热烧蚀情况及温度场进行快速预估,提出了集成气动热、材料烧蚀、瞬态温度场的耦合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对计算方法和程序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精度。在给定弹道条件下,实现了气动热、热防护材料烧蚀性能和弹体温度场耦合计算。通过该方法可以在高速飞行器设计阶段,快速计算出指定飞行工况下的防热材料烧蚀情况及温度场分布,为飞行器热防护层设计提供依据。
  • 武强;张庆明;龙仁荣;龚自正
    兵工学报. 2017, 38(11): 2126-2133.
    Baidu(1) CSCD(4)
    以空间碎片防护设计为工程应用背景,将亚稳态含能材料应用于空间碎片防护结构。利用二级轻气炮对聚四氟乙烯/铝(PTFE/Al)含能材料防护结构进行了不同面密度、不同弹丸直径、不同速度的超高速撞击实验,获得了撞击过程中的高速摄像图片及光学高温计信号。分析结果表明,含能材料防护屏超高速撞击瞬间发生了可靠的冲击起爆反应,根据反应度的不同可分为冲击爆轰区、破碎爆燃区、零反应破碎区3个区域。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铝合金弹丸超高速撞击PTFE/Al含能材料防护屏穿孔直径的无量纲经验公式。利用实验与分析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获得了环境温度对PTFE/Al含能材料防护屏超高速撞击穿孔特性的影响规律。
  • 王文豪;毕世华;向红军
    兵工学报. 2016, 37(5): 909-915.
    Baidu(4) CSCD(3)
    利用电磁驱动技术可模拟引信发射过程中的高过载环境,但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磁场会对被试引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对被试引信采取电磁防护措施。介绍了电磁驱动式引信过载试验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设计了被试引信电磁屏蔽罩的结构;构建了电磁驱动式引信过载试验装置的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含屏蔽罩、含铝制屏蔽罩、铝钢复合屏蔽罩下引信区域的磁场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 ms时刻,在不含屏蔽罩、含铝制屏蔽罩、含铝钢复合屏蔽罩3种情况下,被试引信处的最大磁场分别为1.54 T、0.17 T、4.2×10-5T,铝钢复合材料防护罩对被试引信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
  • 魏然;王显会;周云波;王良模;郑雅丽
    兵工学报. 2015, 36(6): 1061-1066.
    CSCD(5)
    为了提升爆炸冲击环境下车辆的防护性能,针对其底部防护结构设计中大规模计算、强非线性和多优化目标的特点,利用多物质单元与流-固耦合算法仿真车辆的动态响应。通过灵敏度分析,筛选底部结构中钣金件的厚度、几何形状等设计参数,并利用实验设计建立该问题的数学优化模型,结合帕累托最优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该优化问题的帕累托解集空间曲面和一个最优设计方案,该方案在不增加结构质量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车辆底部防护性能。
  • 吴松;李明海;张中礼
    兵工学报. 2014, 35(8): 1275-1280.
    复杂含炸药结构在贮存、运输、勤务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意外火灾环境。为达到含炸药结构在火烧30 min情况下,内部炸药的最高温度不超过343 K(70℃)的热防护设计目标,针对火灾环境下影响含炸药结构内部炸药温升的主要因素,提出降低壳体表面辐射率、增大支撑结构导热热阻、采用相变材料进行热疏导的复杂含炸药结构的热防护设计思路和方案。运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4种热防护设计方案的控制效果进行计算分析,获得了符合设计要求的组合热防护方案。结果表明:单一的热防护途径只能降低局部位置的温度,组合的热控途径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 李亚南;谭志良
    兵工学报. 2018, 39(10): 2066-2072.
    CSCD(5)
    为了研究PIN二极管对快上升沿电磁脉冲的响应,基于PIN二极管时域等效电路模型,仿真研究了PIN二极管电路在快上升沿电磁脉冲作用下的瞬态电压特性。以集总参数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电路为原型,通过拟合二极管寄生参数值,结合键合金丝电感参数,设计了一款基于PIN二极管的快上升沿电磁脉冲防护电路模块,并对防护电路模块的快上升沿电磁脉冲防护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1~250 MHz短波、超短波频段内,防护模块的插损小于0.38 dB;当输入方波脉冲为4 000 V时, 限幅响应时间小于2 ns,输出电平小于30 V,满足快上升沿电磁脉冲的防护要求。
  • 刘坤;吴志林;宁建国;任会兰;李忠新
    兵工学报. 2018, 39(1): 1-17.
    CSCD(7)
    为揭示杀伤元与有防护目标的相互作用机理,基于弹头侵彻防护特点,分析手枪弹侵彻时软防护破坏形式。结合高应变率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本构模型,并引入明胶弹性模型,建立手枪弹侵彻带软防护的明胶靶标运动模型。选取9 mm全铜弹(均一硬质结构)和92式5.8 mm手枪弹(钢芯铅柱被甲结构)为杀伤元,对运动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运动模型能够准确描述手枪弹侵彻带防护的明胶靶标运动过程,可为有防护目标杀伤机理和防护性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李一舒;曹贺全;韩宏伟;杜厚俊;邓甲昊;史安顺
    兵工学报. 2017, 38(1): 135-142.
    CSCD(1)
    针对防护装甲采用螺栓紧固、挂架支撑等方式安装在装甲车辆上所产生的防护面积降低、工艺复杂等问题,提出采用胶粘挂装技术安装防护装甲。根据安装结构特点,确定胶粘剂的种类和制备工艺。通过研究胶粘接头不同胶粘层厚度和不同胶粘面积对挂装强度的影响,实现防护装甲胶粘挂装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模拟跑车宽频振动试验、环境极限温度适应性考核试验,验证胶粘挂装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胶粘层厚度为2~3 mm, 多点、小面积施胶,每平方厘米胶粘面积可承载大于3 MPa的剪切力,-50 ℃和70 ℃的极限温度下强度不低于常温条件下的70%,满足动态宽频振动挂装强度要求。
  • 刘波;潘宏侠
    兵工学报. 2010, 31(8): 1032-1035.
    针对火炮身管部件热护套防护效率测试中热辐射值与热源数目及位置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分析现场测试数据特点的针对火炮身管部件热护套防护效率测试中热辐射值与热源数目及位置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分析现场测试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线性方程组求解的算法来确定热辐射值和红外灯开、关状态及位置的对应关系,并利用该算法对测试过程中由于现场工作环境干扰引起的热辐射值偏差进行了修正。实践表明,基于线性方程求解的算法能够根据要求的热辐射值快速、有效确定红外灯通断的位置和数目。
  • 周朝霞;谭业发;张传爱
    兵工学报. 2008, 29(7): 849-853.
    构建了工程装备战场防护的层次概念模型,提出了一种装备战场防护费用和防护效果的分析计算方法。以轮式工程装备战场防护效费分析为例,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对模型求解,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要想提高工程装备战场综合防护生存概率,必须加强综合防护建设。
  • 张丁山;王浩;阮文俊;郭锦炎;冯国增
    兵工学报. 2011, 32(10): 1177-1183.
    Baidu(1)
    为了研究抗高过载装药结构下采用爆轰点火时火药颗粒的运动和燃烧情况,以及此种装药结构下的点传火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抗高过载装药爆轰点火过程的轴对称二维两相流计算模型。通过编程计算求解了高装填密度下,点火过程中药床内各物性参数的变化情况,依据计算结果列出了部分典型时刻的压力分布图和固相空隙率分布图。通过对点火过程点传火特性的分析表明,文中给出的3层装药结构在爆轰点火时具有良好的传火特性。为了研究抗高过载装药结构下采用爆轰点火时火药颗粒的运动和燃烧情况,以及此种装药结构下的点传火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抗高过载装药爆轰点火过程的轴对称二维两相流计算模型。通过编程计算求解了高装填密度下,点火过程中药床内各物性参数的变化情况,依据计算结果列出了部分典型时刻的压力分布图和固相空隙率分布图。通过对点火过程点传火特性的分析表明,文中给出的3层装药结构在爆轰点火时具有良好的传火特性。
  • 张洋洋;赵洪山;彭伟;胡春东;杨志刚;董瀚
    兵工学报. 2022, 43(9): 2017-2036.
    一部完善合理的防弹标准不仅可以对防弹材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正确的划分,而且能为行动指挥者面对危险时选用不同的防护装备提供高效实用的指导。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防弹标准根据各自特殊情况所制定,因此不同国家的防弹标准在防护级别上有所差异。主要从防弹衣、防弹头盔、装甲防护车辆、透明装甲材料和其他防弹设备四个方面归纳了一些国内外常用防弹标准,对不同防弹标准中各防护级别的弹丸侵彻能量进行横向对比,并对其中4种常用测试弹丸的弹心材质和形貌结构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过对常用防弹标准的对比与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常用防弹标准在防护等级和所测试弹丸威力等方面的异同,期望能对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人员选用或修改完善防弹标准有所启发与帮助。
  • 韩瑞国;金永喜;卢海涛;王舒;王建中
    兵工学报. 2019, 40(10): 1995-2004.
    CSCD(7)
    为研究步枪弹对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侵彻机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LS-DYNA建立步枪弹侵彻复合靶标的数值模型。通过该模型模拟了侵彻过程中的钝性冲击现象和明胶瞬态响应,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步枪弹侵彻陶瓷板过程中消耗了弹头大部分能量;明胶内瞬时空腔呈现椭球形基本形态,空腔最大凹陷深度和膨胀速度分别为25.6 mm和35.7 m/s;压力波在明胶内以球面波形式向外传播,在弹着点处峰值压力最大,且压力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弹头速度先有一段明显的下降过程,而加速度绝对值则先增大,随后它们都逐渐衰减至0 m/s和0 m/s2;陶瓷板的破坏主要是由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反复作用造成的;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准确性。
  • 张永强;陶彦辉;蔡进涛;宋振飞;谭福利;赵剑衡
    兵工学报. 2013, 34(8): 981-985.
    CSCD(1)

    空间碎片相对于在轨航天器具有10 km/ s 左右的平均撞击速度,且处于低轨道90% 数量的空间碎片密度属于中低密度材料,针对空间碎片撞击速度及材料密度的特点,采用电炮、磁驱动超高速飞片发射技术,开展了14 km/ s 速度低密度材料( Mylar) 和近9 km/ s 速度中密度材料(2A12 铝)超高速撞击单/ 双层铝防护结构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低密度材料飞片对2A12 铝单/ 双层防护结构撞击损伤实验结果,以及中密度材料飞片超高速撞击形成碎片云对舱壁的损伤结果。结果分析表明:14 km/ s 速度的低密度材料飞片撞击2A12 铝材料形成的碎片云中无熔化成分,而近9 km/ s速度的中密度材料飞片撞击形成的碎片云以液态、甚至是气态为主;与单层防护结构相比,双层防护结构对14 km/ s 的低密度材料飞片有着更好的防护效果。

  • 杨冬丽;王琳;杨杰;赵登辉
    兵工学报. 2014, 35(1): 96-101.
    CSCD(2)
    为研究泡沫铝复合结构对应力波的防护能力,利用传统和改进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对不同相对密度及不同厚度组合的泡沫铝-铝板复合结构进行冲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铝作为夹层,可使入射波分多次传到背板,延迟应力波到达时间,降低了应力波强度。随着泡沫铝夹层厚度的增加,应力波衰减效果明显。泡沫铝-铝板复合结构作为面板,应力波的加载方式发生变化,上升沿得到改善,脉冲宽度增大,最大应力幅值降低,同时吸收大量冲击能,是一种良好的应力波防护材料。增大复合结构中泡沫铝厚度,应力波的上升沿时间延长、斜率减小,应力幅值降低,但脉冲宽度变化不大;铝板厚度对应力波传播影响较小。随着泡沫铝相对密度的增加,经泡沫铝-铝板复合结构作用后,应力波的上升斜率减小,最大应力幅值降低,但脉冲宽度和上升沿时间不变。
  • 李振超;金超亮;戴玲;陈冲;巨兰;林福昌
    兵工学报. 2017, 38(12): 2348-2353.
    为了让电磁轨道内的电枢获得均匀加速,脉冲成形网络(PFN)通常采用多个脉冲成形单元(PFU)拉开时序放电的工作模式,以输出平顶电流波形。此时,PFU内的续流二极管可能会承受很高的反向恢复电压而损坏。通过对二极管反向恢复过程以及PFN电路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避 免负载上出现反向电压的方法来消除半导体开关器件损坏的隐患,并推导出避免出现反向电压的参数匹配公式。将该匹配公式应用在一套由8个75 kJ模块组成的600 kJ储能的PFN电源参数设计中。该电源系统通过控制放电时序生成了近似平顶的电流波形,且系统工作稳定,无半导体开关器件损坏现象。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负载参数匹配,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二极管上的反向过电压。
  • 郑秋杰;郭迎福;蔡志华;张磊
    兵工学报. 2021, 42(6): 1275-1282.
    CSCD(3)
    为开发能够抵御步枪弹的新型防弹头盔,研究功能梯度泡沫内衬在防弹头盔中的防护作用,通过材料压缩试验获得30 kg/m3、45 kg/m3和60 kg/m3 3种不同密度发泡聚丙烯泡沫的力学性能,开展枪弹高速冲击功能梯度泡沫内衬防护下的假人颅脑试验并进行仿真研究。利用人颅脑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均质泡沫、正负梯度、凹凸梯度组合防护下的颅脑生物力学响应,以及泡沫局部和整体的能量吸收。结果表明:分层泡沫的能量吸收主要集中在靠近头部的支撑层,占泡沫吸收总能量的62.33%;平均密度相同时,梯度结构相较均质结构防护效果更显著,且负梯度优于正梯度;凸梯度结构在降低整体质量的同时,较其他梯度结构至少增加19.57%的能量吸收。
  • :李燕青;高飞;王长兴;:高俊元
    兵工学报. 2002, 23(4): 546-550.
    在研究干扰射流机理的基础上,从工程角度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护装甲干扰射流的力学模型。并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对射流击中装甲单元后在介质中产生的冲击波进行了压力估算,及装甲单元的壁板变形和射流变形的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 孔祥韶;王旭阳;徐敬博;郑成;徐双喜;袁天;吴卫国
    兵工学报. 2018, 39(12): 2438-2449.
    CSCD(4)
    液舱是舰船多层防护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功能舱室,战斗部近距离爆炸时,高速破片和冲击波载荷将对防护液舱产生严重的毁伤效应。针对高速破片和冲击波作用下防护液舱的动态响应特性和毁伤模式,提出了复合防护液舱的结构形式。为了对比该液舱相对常规液舱的抗爆效能,开展了战斗部模型近距离爆炸载荷作用下复合液舱和常规结构形式液舱毁伤的模型试验,得到了战斗部模型破片速度、液舱结构的变形、应变、破口尺寸、舱壁压力等参量。通过对比发现,相对于传统液舱结构,复合防护液舱前面板、后面板最大变形分别减少22.78%和8.47%,结构应变降低30%,冲击波峰值减弱18.62%,该新型结构形式明显提高了液舱抗爆防御效果。
  • 潘玥;李定华;杨荣杰;韩炎晖;娄文忠
    兵工学报. 2021, 42(6): 1169-1177.
    为提高引信及其包装箱的隔热或防火性能,避免在遇热或火焰时导致安全隐患,研究开发兼备防火及隔热性能的复合防护涂料。结合慢速与快速烤燃模拟试验,分析涂层结构设计对引信外壳及包装材料热防护行为和火安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慢速烤燃测试中,对钢板单独使用防火涂料时,不能起到隔热作用;在防火涂料上涂覆隔热涂料形成复合涂层后,防护效果有显著提升;在慢速和快速烤燃测试中,钢板背面温度分别降低了32 ℃和157 ℃. 进一步将复合涂层应用于引信壳体和引信包装箱板材,背面温度在慢速烤燃测试中分别降低33 ℃和21 ℃,在快速烤燃测试中分别降低105 ℃和117 ℃,起到了有效隔热或防火作用。
  • 王孟鑫;陈睿颖;王金相
    兵工学报. 2021, 42(5): 1041-1052.
    CSCD(2)
    多孔泡沫铝钛合金板不仅克服了传统防护结构质量大、运输不便等缺点,还具有耐疲劳、比强度高等优点,对抗爆防护材料轻质化、高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LS-DYNA,对夹芯复合材料板在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下的失效模式和防护性能展开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排列方式下泡沫铝夹芯结构对背板变形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 cm爆距下,破片会先于冲击波对靶板进行作用,且破片载荷强度远大于冲击波载荷强度;当厚度方向的结构按照“1 mm厚钛合金面板+10 mm厚泡沫铝+10 mm厚泡沫铝+10 mm厚纤维+1 mm厚钛合金背板”排列时,背板变形位移最小,结构总内能最高,分别为13.9 mm和52.7 kJ,此工况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结构整体变形程度,吸收面板变形所产生的能量。
  • 胡碧茹;吴文健;满亚辉;王建方
    兵工学报. 2007, 28(9): 1103-1106.
    分析了地面目标光电伪装防护采用的伪装遮幛、烟幕和假目标技术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高技术侦察探测,指出了当前在宽广地域伪装防护、机动目标随行伪装、光电对抗效果评估以及单兵系统作战服中伪装技术的新需求,并提出了非焰剂型人造雾无源干扰技术、红外热成像仿真假目标、背景自主映象伪装遮幛以及仿生伪装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
  • 李云龙;赵长禄;张付军;李欣;王湘卿
    兵工学报. 2012, 33(2): 129-133.
    Baidu(3)
    以几种典型结构的装甲车辆进排气格栅为研究对象,进行格栅气动性能试验研究,得出其气动特性试验关联式;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军装甲车辆进排气格栅的气动性能与防护性能,结果表明:美军车辆进排气格栅的防护性能较好,但气动性能较差。以最小的节流阻力,通过足够量的冷却空气,并获得最大的防护能力为格栅设计的宗旨,本文提出了开度系数作为评价格栅防护性能的无量纲参数,分析表明,在格栅材质和叶片厚度一定的条件下,开度系数值越小表示格栅的防护能力越强。
  • 管公顺;庞宝君;哈跃;盖芳芳;张伟
    兵工学报. 2007, 28(1): 94-101.
    低地球轨道上的航天器易受到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的超高速撞击,导致其严重的损伤甚至灾难性的失效。撞击损伤特性研究是航天器防护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采用实验和数值仿真方法,对铝球弹丸超高速正撞击铝合金Whipple防护结构的舱壁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而模拟空间碎片对航天器舱壁的超高速撞击作用,并利用AUTODYN-2D软件获得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分析了铝合金Whipple防护结构舱壁撞击损伤随弹丸直径、撞击速度和防护间距变化的规律,指出影响舱壁撞击损伤特性的主要因素。
  • 付秀华;姜会林;付新华;王崇娥
    兵工学报. 2007, 28(10): 1183-1185.
    采用电子束真空镀膜和离子辅助沉积的方法,在口径Φ150 mm,厚度6 mm且具有较大曲率的多光谱ZnS导流罩上,镀制红外增透保护膜。所镀膜层在3~5 μm平均透过率高于90%,在8~10 μm平均透过率高于92%,并且能够承受恶劣的环境测试。
  • 蔡志华;贺葳;汪剑辉;王幸;张磊
    兵工学报. 2022, 43(2): 467-480.
    CSCD(6)
    爆炸波致颅脑损伤是新战争模式下单兵的主要致伤形式,特别是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和爆炸安全事故中, 越来越多的平民遭受着这种创伤的痛苦。迄今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爆炸波致颅脑损伤的研究,但其致伤机制、损伤阈值、防护技术和损伤评估技术等尚未完全阐明。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团队多年来在武器毁伤与防护领域的研究工作,对爆炸波的产生、造成的颅脑损伤类型及其病理特征、研究方法、致伤机制、损伤阈值和防护方法等6个方面 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研究现状和热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 孙晓旺;张进成;彭兵;章金坤;王显会
    兵工学报. 2021, 42(12): 2555-2564.
    CSCD(5)
    针对车辆底部爆炸冲击下载员下肢因地板冲击发生严重损伤的问题,结合柔性地板结构和防雷脚垫结构,设计了车辆载员下肢保护装置。采用整车爆炸仿真对下肢保护装置防护性能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参数对防护性能的影响,确定较优的设计;对较优的下肢保护装置进行静刚度分析,确定其能够提供足够的日常支撑力。对下肢保护装置的设计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取该优化问题的一个最优设计方案;通过整车爆炸仿真和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载员下肢所受冲击,显著提高乘员下肢的防护能力。
  • 伍杨;覃彬;王舒;熊漫漫;安硕;卢海涛;张先锋
    兵工学报. 2022, 43(9): 2121-2128.
    CSCD(1)
    针对爆炸冲击波致脑损伤的防护问题,开展基于爆炸冲击波的头盔防护性能研究,结合壁面压力传感器和颅脑模拟靶标,形成不同头盔结构和头盔内不同位置的冲击波防护试验测试方法,获取模拟靶标前额、颅顶和颅后的压力-时间变化曲线,分析爆炸冲击波在有/无防护条件下的颅脑表面传播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头盔均能有效削弱冲击波超压,前额超压峰值可从无防护的352.57 kPa削弱至戴QGF-03式头盔的151.31 kPa,戴上全盔后则可削弱至11.36 kPa;冲击波在有防护的颅脑靶标传播过程中易发生绕射和叠加汇聚效应,与无防护相比,QGF-03式头盔内颅后超压提高了50%~100%,FAST头盔内颅后超压提高了9%,盔内压力作用时间显著增长,其中防护面罩可以大幅削弱爆炸冲击波对头部的作用,对前额和面部冲击波超压的削弱可达75%;全盔防护效果最好,能在前额、颅顶和颅后三处分别削弱90%、87%、80%超压峰值,密闭性对冲击波防护具有积极作用。
  • 刘瀚;赵耀;郭志威;冯顺山;黄广炎
    兵工学报. 2022, 43(9): 2058-2074.
    CSCD(1)
    爆炸强噪声是炸药爆炸过程中伴随的一种非致命毁伤元素,对人耳听器造成直接损伤危害。在分析爆炸强噪声感知及传播机理基础上,开展不同TNT药量爆炸噪声测试,研究裸爆(FAB)、柔性防爆罐(FEP)和钢制防爆罐(SEP)的爆炸强噪声声压/声压级传播规律,得到了两种防爆装备相对于裸爆时的爆炸强噪声防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爆炸强噪声具有典型的低频率高声压/声压级特征:距爆心20~40 m,FAB、FEP、SEP峰值声压分别衰减约50%、52%和48%,峰值声压级分别衰减约5.7%、4.7%和4.9%;峰值声压/声压级传播历时ΔtFAB=ΔtSEP=ΔtFEP=0.057 s;FEP削弱峰值声压52%~93.5%,降低峰值声压级4.8%~9.1%,SEP削弱峰值声压24.6%~93%,降低峰值声压级1.4%~6.9%;将人耳损伤划分成4个等级,FAB以Ⅳ级和 Ⅲ级损伤为主,FEP以Ⅲ级、Ⅲ级向Ⅱ级过渡两种损伤为主,SEP以Ⅳ级向Ⅲ级损伤过渡、Ⅲ级两种损伤为主。
  • 李子轩;温垚珂;董方栋;夏海龙;彭磊;郑浩
    兵工学报. 2022, 43(9): 2190-2199.
    为评估人体靶标在穿戴防弹衣情况下,枪弹钝击或穿透防弹衣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基于真实人体切片数据构建了穿戴防弹衣的数字化人体模型,采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枪弹侵彻有防护明胶靶标过程,获得明胶靶标内部瞬时空腔的演化数据,并建立瞬时空腔简化模型。采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价单个组织器官的损伤情况,分别基于最大简明损伤评分(MAIS)和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损伤评估算法给出钝击和穿透防弹衣情况下人体相应部位的损伤评分结果,并进行死亡率预测。开发了人体易损性评估软件,获得了某枪弹以不同速度钝击和穿透穿防弹衣人体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某枪弹以速度638 m/s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产生钝击损伤,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3、NISS=27,死亡率预测结果为12.88%;当某枪弹以速度714 m/s 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枪弹穿透防弹衣直接侵彻人体组织,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5、 NISS=75,死亡率预测结果为97%。
  • 魏汝斌;董彬;王小伟;张文婷;刘欣;杜亚媚;翟文
    兵工学报. 2022, 43(9): 2210-2218.
    碳化硼(B4C)陶瓷具有高强度、高耐磨、高硬度和低密度的“三高一低”特性,是最理想的装甲陶瓷材料。针对人体防护装备对高性能、轻量化抗弹陶瓷的应用需求,综述了B4C抗弹陶瓷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抗弹陶瓷防弹性能影响因素,综合比较了各种烧结工艺的优缺点,总结了烧结助剂体系和陶瓷增韧技术途径,并对B4C抗弹陶瓷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需求进行了展望。
  • 王哲;刘鹏;陈婧;黄广炎;张宏
    兵工学报. 2024, 45(1): 35-43.
    芳纶凭借其轻质高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防弹领域。为提高单层芳纶织物的抗钝伤能力,采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Polythene,PE)与石墨烯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方法提升芳纶织物的抗钝伤性能。以背衬凹陷为标准,对不同质量配比改性芳纶织物的抗钝伤能力和能量吸收特性进行测试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石墨烯和PE两种改性方法均可提升芳纶织物的抗钝伤能力,其中PE改性方法使得改性织物面密度增加较小但抗钝伤能力显著提升,10%PE的防弹能力和比吸能值较纯芳纶分别提升了18.0%和30.8%;石墨烯改性织物刚性的增加使其低速抗钝伤能力增强,但是过大的纱线间摩擦使其高速防护能力减弱,2%石墨烯粉体为石墨烯改性织物的最佳配比。此外,优化验证得到了2层10%PE和13层的6层正交超高分子量PE无纬布防弹衣组合设计。
  • 熊漫漫;覃彬;徐诚;安硕;伍杨
    兵工学报. 2022, 43(9): 2182-2189.
    CSCD(1)
    为探究真实工况下冲击波作用颅脑动态响应特性,开展单兵火箭弹膛口冲击波作用有/无防护颅脑靶标试验。分析颅脑内不同位置的压力特性和演化历程,并对比有/无防护下颅脑内压力变化。对比结果表明:无头盔颅脑内压力时程曲线表现出非典型冲击波特征,超压上升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并有正负压交替振荡效应,振荡周期为1 ms左右;无头盔颅脑内不同位置,压力峰值差异显著,冲击对侧表现出显著的负压特征,其正压力峰值超过冲击侧近1倍,但不同位置的冲量大小比较接近;头盔防护后颅脑内不同位置的压力衰减率差异显著,带头盔后冲击波对侧颅脑区域压力峰值和冲量衰减较明显并且会削弱或抑制冲击对侧的负压效应,而冲击侧颅脑区域衰减不明显,甚至有部分区域颅脑压力峰值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