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辑专题

弹药技术
弹药也称为战斗部,是武器系统中直接杀伤目标的重要部分,现代战争中的弹药分为:常规弹药、灵巧弹药、智能弹药等。弹药技术的发展正朝着精确打击、远程控制、高效毁伤、一弹多头的方向发展。
Please wait a minute...
  • 王晓峰
    火炸药学报. 2022, 45(3): 285-289.
    CSCD(2)
    针对我国不敏感弹药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从不敏感弹药的概念、不敏感弹药的核心和本质、不敏感弹药的评估以及评估方法学等4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应建立的正确认识,提出了建议。指出未来发展应注重以下4方面:(1)做好不敏感弹药方面的基础研究;(2)加强建模和仿真,逐步实现数字化设计和虚拟试验;(3)建立我国自己的评估标准体系;(4)加强顶层设计,打破专业隔阂,系统推进不敏感弹药的研发和应用。
  • 蒯腾飞,宋 浦,姜 炜,张玉龙,陈荷娟,郭 锐
    火炸药学报. 2023, 46(3): 199-213.
    针对国内外弹药战斗部增材制造技术,按照增材制造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方向,综述了增材制造技术在弹药战斗部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原理和主流增材制造方式; 其次分别阐述了战斗部装药、典型战斗部(侵爆、杀爆、破甲)的毁伤元结构增材制造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该技术研究所面临的基础问题,如装药的安全性、复杂形状装药、高精度装药等炸药装药问题,以及壳体复杂异形结构加工难、成型精度低及成本过高等壳体(毁伤元)制造问题; 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异形、高精度、安全性装药制造,弹药战斗部壳体与炸药装药一体化成型等展望,为我国弹药战斗部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提供借鉴。附
  • 张幺玄, 陈松, 廉鹏, 康超, 雷靖华, 范鑫辰, 罗志龙
    火炸药学报. 2019, 42(4): 415-420.
    CSCD(3)
    为解决报废弹药倒空问题,开展了空化水射流倒空弹药装药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空化水射流对装药的作用机理和倒药主装置关键技术,在空化水射流倒药装置上对钝黑铝装药(A-IX-Ⅱ)进行倒空试验,建立了单喷嘴空化水射流倒药简化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空化水射流流场分布和装药力学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宏观水射流和空化泡微观水射流共同促进弹药倒空过程;空化水射流技术能够在15~30 min内干净倒空76~155 mm口径的钝黑铝装药,倒出装药粒径平均大小为1~2 cm,最大粒径不超过4 cm,试验稳定性好;空化水射流速度和压力分布遵循伯努利定律,最大速度可达数百米每秒,发生在空化喷嘴收缩段;空化泡在装药表面受力失衡发生空化作用可有效侵蚀破碎装药;装药侵蚀破碎主要发生在射流与装药接触区域,多喷嘴喷头倒药会在装药表面形成多个同心环形蚀坑带。
  • 范士锋, 董平, 李鑫, 梁争峰
    火炸药学报. 2017, 40(2): 101-106.
    CSCD(10)
    综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海军弹药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弹药安全性发展历史、弹药安全性试验方法、反应等级判定及评估、弹药安全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美国在弹药安全性设计方面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主要包括炸药及装药设计、弹药自身结构设计、包装防护结构设计。最后对我国海军弹药安全性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 刘昊邦;史宪铭;郝冰;姜永超
    兵工学报. 2023, 44(10): 3156-3164.
    弹药命中概率试验通常分多个批次进行,某一批次试验结束后会对弹药物理性能进行改进,各批次试验命中概率呈现动态变化特点。每批次试验前会获取到该批次弹药命中概率仿真实验信息,充分利用各批次射击试验信息与仿真实验信息是弹药命中概率估计的重点。考虑到弹药命中目标不同区域造成的毁伤程度不同,对原有二项分布命中概率试验进行改进,改用多项分布进行描述。引入体系贡献度衡量各批次试验对弹药命中概率估计的影响程度,并结合贝叶斯方法对各批次试验信息进行融合,通过构建顺序约束关系鉴定弹药命中性能改进效果,并提出基于多项分布的弹药多批次试验命中概率估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二项分布方法能够细致描述弹药命中性能,并科学融合各批次射击试验信息与仿真实验信息,为弹药命中概率估计提供借鉴。
  • 刘金月;龚鹏;杨昊伟;李慧博;唐飞喜;高翔
    兵工学报. 2023, 44(6): 1677-1687.

    针对网络化弹药起爆控制功能靶场测试成本高、可重复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QualNet仿真平台的网络化弹药动态起爆控制半实物仿真测试方法。基于该测试方法架构,设计了联通真实网络与仿真网络的半实物交互接口,实现了实物原理样机与网络化弹药仿真模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开发了安全系统动态运行监控软件,通过该界面指挥中心可对弹药节点进行远程动态控制与状态信息监测;为保证控制指令等数据报文的可靠实时传输,定义了监控软件与安全起爆控制模块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对网络化弹药远程解保、远程动态起爆控制功能及半实物交互接口时延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 冯炜;崔东华;刘海晓;周末;赵江;李恒;胡志鹏
    兵工学报. 2022, 43(S2): 26-31.
    近年来,随着自主感知、自主协同、自主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艇群逐渐形成作战能力,而目前尚无高效反无人艇群弹药装备。针对无人艇群作战反制难点,基于末端敏感技术探测,提出利用多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实施毁伤的炮射弹药方案,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打靶法对弹药作战使用过程进行仿真,重点分析考虑多种因素条件下战斗部飞散角设计方法,研究炮-目距离、目标数量、运动速度和目标尺寸等特性对弹药毁伤效能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末端敏感技术的炮射弹药在反无人艇群作战中具有较高效能,该弹药方案可为我国发展反无人艇群弹药装备提供借鉴和启示。
  • 裘镓荣;曾鹏飞;邵伟平;赵丽俊;郝永平
    兵工学报. 2022, 43(9): 2379-2387.
    CSCD(1)
    针对弹药装配工艺复杂、装配工序质量影响因素多、装配效率低的实际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弹药装配质量预测方法。通过灰熵关联分析方法,提取影响弹药装配质量的关键质量特性,并将其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向量,降低预测模型复杂度和运算工作量。将PSO-LSSVM作为建模工具,利用PSO算法优化LSSVM参数,建立基于PSO-LSSVM弹药装配质量预测模型;以预测某型号弹药对接装配工序中跳动量为例,与LSSVM 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出基于PSO-LSSVM弹药装配质量预测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很好地实现弹药装配质量的预测。
  • 魏武臣;徐硕;何晓夫;王晓光;岳通
    兵工学报. 2022, 43(S1): 107-114.
    针对空-地制导弹药的作战使用与效能评估问题,开展基于作战仿真推演的空-地制导弹药效能评估。从快速响应需求、平台安全性需求、投放灵活性需求、任务效率、效费比5个方面对空-地制导弹药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作战仿真推演的空-地制导弹药效能评估方法;搭建作战仿真系统,面对近距空中支援作战任务场景,建立空-地制导弹药作战效能指标体系,以GBU-16激光制导炸弹为例进行仿真推演计算,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仿真结果进行效能分析。通过计算结果可得到载机不同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进入角度的效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为空-地制导炸弹作战效能评估提供一种定量的评估方法,对装备体系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 常人九;薛晓春;余永刚
    兵工学报. 2022, 43(9): 2388-2398.
    为能够精确预测埋头式弹药的内弹道特性,了解埋头式弹丸动态冲击挤进过程中尼龙弹带的变形形态、失效模式及刻槽形成机理。利用LS-DYNA软件,建立计及挤进系统复杂结构和埋头式弹丸动态冲击特性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结合埋头式弹药两级点火和火药程序燃烧的新原理,进一步建立埋头式弹丸挤进过程初始内弹道与挤进完成后内弹道的一体化模型,并对比数值计算与试验测试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弹带材料直接受膛线作用发生断裂失效模式主要以剪切失效为主,挤进过程分为初期依靠初始速度减速挤进与后期火药燃气推动加速挤进阶段,两阶段弹带材料受膛线挤压均产生大变形,相应的挤进阻力也较大,最终通过拟合得到了弹丸动态冲击挤进阻力表达式,并与内弹道方程耦合建立了埋头式弹丸内弹道一体化精确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验证了其准确性,为今后这种新型弹药的装药结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杨传栋;钱立志;薛松;陈栋;凌冲
    兵工学报. 2022, 43(10): 2687-2704.
    CSCD(3)
    弹载图像目标检测方法是实现图像自寻的弹药“发射后不管”、对目标进行自主打击的关键技术。弹药图像自寻的面临着成像环境恶劣,目标特性变化快,对算法体积、速度要求苛刻等问题。围绕弹载目标检测难点问题进行综述,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区分为基于候选框、无候选框和基于transformer的方法,回顾了各类方法主要研究进展;对特征提取网络轻量化、预测特征图增强、非极大值抑制后处理算法、训练中样本均衡、模型压缩等弹载图像目标检测模型部署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对比了典型目标检测方法在ImageNet、COCO及弹载图像目标数据集上的性能,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 杨建新;兰小平;冯亚东;杨一铭;郭志明
    兵工学报. 2022, 43(5): 1012-1022.
    针对新型弹药产品质量评估样本数据少、试验消耗大、未有效利用制造过程质量数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樽海鞘群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新型弹药质量评估方法。以新型弹药靶试数据为输入,对批次弹药发射成功率进行贝叶斯估计。利用LSSVM建立弹药批次制造质量数据与弹药发射成功率之间关系的评估模型,使用精英质心和反向学习策略改进的樽海鞘群算法对LSSVM进行优化,有效提升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并以某新型弹药为例对评估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LSSVM、粒子群优化的LSSVM及樽海鞘群优化的LSSVM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强的鲁棒性,对新型弹药产品的质量评估有一定借鉴意义。
  • 王茜;侯保林;姚来鹏;文浩
    兵工学报. 2020, 41(11): 2179-2188.
    CSCD(2)
    针对弹药传输机械臂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振动干扰和负载不确定性的影响,存在定位精度低、定位速度慢的问题,以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的实验用原理样机为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扰动补偿的非线性连续时变反馈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控制律形式上类似比例微分(PD)控制,但其中比例和微分系数取决于系统Lyapunov函数,是系统误差变量的可微函数。为消除基础振动干扰和负载不确定性带来的非线性影响,采用一种有限时间非线性干扰观测器设计补偿环节。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观测器的扰动补偿可以将机械臂的定位时间由2.18 s缩短到1.32 s,缩短了39.4%;在所有基础振动干扰和不同负载的实验工况下,新控制方法都可以快速、稳定、精确地完成控制目标,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 牛跃听;赵晖;李妍;穆希辉;张国志
    兵工学报. 2020, 41(7): 1434-1440.
    CSCD(1)
    针对高可靠、长寿命的高价值弹药抽样问题,提出一种高价值弹药导弹寿命评估抽样方法。通过该方法研究高价值弹药导弹寿命服从Weibull分布时样本容量、贮存时间、可靠性评估精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给出揭示三者关系的数学公式。结果表明:新方法解决了单发价值高、可供试验研究的样本少、贮存年限(生产年份)不一的高价值弹药导弹可靠性试验最小样本容量问题,为科学评估其贮存寿命提供理论参考;运用新方法对贮存8 a的某型号高价值弹药进行抽样,在置信度0.9、可靠性评估精度指标0.15条件下,该批次贮存8 a的高价值弹药最小样本容量取9发。
  • 薛辉;王源;张天鹏;刘铁林
    兵工学报. 2019, 40(8): 1716-1724.
    CSCD(3)
    针对联合火力打击背景下弹药需求预测难的问题,基于武器装备对抗的损失交换比确定不同装备打击不同目标的有效战斗力指数,将有效战斗力指数大小作为衡量敌方目标对我方装备威胁度高低的评判标准,为弹药需求预测提供基本依据。按照对敌最大毁伤原则,建立以最大综合战斗力指数为目标函数的联合火力打击弹药需求预测模型。根据弹药需求量的影响因素设定多种约束条件,结合作战实际及战场态势对约束条件进行随机组合,并运用智能优化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符合联合火力打击特点,实现了装备-弹药-目标最优编组模式下的弹药需求预测,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弹药需求预测开拓了新思路。
  • 米长伟;赵宏宇;吴旭;宋立平
    兵工学报. 2018, 39(6): 1109-1116.
    CSCD(1)
    为了解决机载灵巧弹药微机电系统(MEMS)惯性导航传递对准时间过长、严重制约载机安全的问题,提出了MEMS陀螺零偏两点估计算法和弱可观测状态分离估计的快速传递对准算法。该方法基于对Kain等[1]提出的速度+姿态匹配快速传递算法的可观测度分析,解决了陀螺零偏弱可观测状态的分离估计。采用系统噪声变分贝叶斯-卡尔曼滤波自适应算法处理快速传递对准算法中分离估计器参数对滤波器收敛的影响。仿真和靶场试验结果表明,在2.5 s内两点估计法估计准确度至少达到88%,对应的传递对准时间缩短到8 s.
  • 王琪;蒋建伟;王树有
    兵工学报. 2018, 39(5): 867-874.
    CSCD(3)
    针对以气体发生剂为动力源的子弹药气囊抛撒数值模拟问题,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以燃气质量流率-时间历程曲线为输入条件的子弹药气囊抛撒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流体与固体耦合计算模型,提出了采用内弹道理论和密闭爆发器试验求解气体发生剂名义燃速方程和燃气质量流率-时间历程曲线的方法。通过对装填不同药量氮气发生剂的典型子弹药气囊抛撒结构数值模拟,得到该抛撒结构下子弹药出舱速度、过载峰值随气体发生剂药量的变化规律,验证了弹箍对子弹药抛撒的促进作用。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能较好地预测子弹药抛撒运动参数。
  • 张雷雨;李剑锋;杨洋
    兵工学报. 2017, 38(5): 843-851.
    为分析输送链条的动力学特性和弹药的稳定性,将所有链节及弹架两侧双排滚子简化为弹簧阻尼单元,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和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建立输送链条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和弹药的稳定性模型。借助Matlab软件,对输送链条的整体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并求解弹药的稳定性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可知:在不同驱动功率下输送链条的速度、加速度均窄幅波动;轨迹线的形状特征决定了弹药离心力的动力学响应和突变特性,离心力的突变特性对弹药运动法线方向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弹药在运动切线方向上的稳定性主要受自身惯性和输送链条的动力学参数影响。根据弹药上部的摆动位移响应可知,弹药在运动法线方向和切线方向具有较好的动态稳定性。采用试验测量方法,得到输送链条的切线方向加速度与弹架的法线方向加速度值,测量数据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
  • 廖翔;李豪杰;张合
    兵工学报. 2017, 38(4): 673-678.
    Baidu(1) CSCD(4)
    针对坦克炮、自行火炮信息化弹药膛内实时装定问题,采用共用底火的装定系统对入膛后的弹药进行实时装定。为了解决共用底火装定系统中存在击发能量流与装定能量流对装定回路和击发回路产生影响的问题,建立了能量流双向隔离系统边界条件和隔离系统函数,并通过对函数的参数取值设计了针对特定击发能量类型的隔离系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隔离系统能够有效地隔离装定能量流和击发能量流,且其对击发能量流的损耗很小。
  • 赵抢抢;侯保林
    兵工学报. 2017, 38(1): 35-42.
    Baidu(10) CSCD(5)
    火炮弹药协调器是一个复杂的多参数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在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时,某些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的不可测或难以测量的参数,只能通过辨识的方法获得。为了实现弹药协调器的参数辨识,在Simulink中建立弹药协调器的动力学模型与控制模型,并利用区间数描述系统动作过程中的不确定参数;利用区间序关系转换模型,将存在区间不确定参数的辨识问题转换成确定性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以协调器支臂角速度曲线的相似度作为优化目标,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实现了弹药协调器的参数辨识;利用仿真数据确定了此方法的辨识精度满足要求,并利用测试数据对真实系统的参数进行了辨识,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常悦;沈晓军;李杰;胡峻铭;张峰
    兵工学报. 2016, 37(6): 996-1005.
    CSCD(3)
    为满足灵巧弹药大数据量、高速率、高可靠性的装定需求,实现灵巧弹药的数据装定,针对感应装定系统的信道特性,从能量传输有效性、功率谱与带宽、码元同步误差对误码率的影响3个方面, 对单极性不归零码、单极性归零码、密勒码、曼彻斯特码、传号反转码、变形密勒码6种数字基带码型进行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低电平间隙因子为0.3的变形密勒码具有很好的能量传输有效性、较为丰富的时钟定时信息和较低的误码率,适合选做发送信道的基带码型;曼彻斯特码是一种自同步相位编码,具有丰富的时钟定时信息、较低的误码率,适合选做反馈信道的基带码型;实验室试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具有一致性。
  • 秦栋泽
    兵工学报. 2016, 37(2): 239-244.
    为有助解决集束子弹药的未爆弹问题,阐述“自毁”、“自失效”、“自失能”、“绝火”概念,分析各个概念的发展、内涵及其技术实现方式。结合典型的集束子弹药“三自”引信,以框图形式抽象表述其“三自”组合装置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分析典型的集束子弹药“三自”引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绝火”与“自失效”、“自失能”内涵及实现时所采用的技术方式有较大区别;采用“三自”组合后可以增加引信综合作用率;采用自毁/自失效组合设计时宜将自毁/自失效装置与隔爆件一体化设计,且自毁装置应有冗余保险控制;采用自毁/自失能组合设计时电子自毁装置也应采用冗余保险控制。
  • 张雷雨;杨洋
    兵工学报. 2015, 36(11): 2024-2031.
    推送链机构是一种新型直线伸缩机构,可将弹药从一个位置快速推送至另一位置,具有推送距离长、收回状态占用空间小的优点。该机构采用蜗式链盒存储单向链,能够在有限空间中存储最大数量的链节,实现大距离的推送。为了分析链轮多边形效应和啮合冲击对单向链的动力学特性和推送平稳性的影响,建立了单向链从链盒中抽出过程及与链轮啮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同时,将单向链伸出部分简化为多弹簧阻尼系统,推导出单向链推送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借助数学软件MATLAB,采用龙格-库塔法,对推送链机构的整体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推送过程中,将单向链从蜗式链盒中拖出的抽出力随时间震荡减小至0,链轮对单向链的拨动力由剧烈震荡过渡至平稳波动,且单向链的推送速度波动较小,该机构具有良好的推送平稳性。通过试验测量,验证了所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 刘佳;马忠亮;代淑兰;肖忠良;程山
    兵工学报. 2015, 36(8): 1569-1573.
    CSCD(3)

    在内弹道方程组基础上,结合数学偏导方法,推导出内弹道修正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以5.8 mm步枪为武器研究平台,计算5.8 mm步枪装药量、弧厚、弹头质量的修正系数。结果表明:对5.8 mm步枪初速及最大膛压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装药量、球扁药弧厚、弹头质量。装药量在靶场试验中具有较精确可控性,用统计分析法仅对得到的发射药尺寸及弹头质量对5.8 mm步枪初速影响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分析显示发射药尺寸较弹头质量对初速影响更为敏感,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从而得出改进发射药尺寸偏差是提高5.8 mm步枪射击精度的有效方法。

  • 孙宝亮;姜春兰;李明;程鑫轶
    兵工学报. 2015, 36(4): 595-601.
    CSCD(2)
    针对地面网络化弹药系统多节点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逻辑的交互式多模型(FL-IMM)多节点目标跟踪算法。在多模型交互输出阶段,利用测量误差协方差矩阵的理论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值自适应调整测量误差方差;在多节点融合阶段,建立模糊融合系统(FFS)将来自不同节点的目标状态估计数据融合,进而得到网络目标状态估计。通过一个具有3个主探测节点的网络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传感器失效、系统测量误差未知等情况下仍能很好地跟踪机动目标;该算法在地面网络化弹药多节点目标跟踪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 李杰;游宁;李兵;关震宇;杨成伟
    兵工学报. 2015, 36(2): 250-254.
    CSCD(2)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智能弹药协同作战成为可能。为了深化和扩展协同作战的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云弹药系统的概念,基于协同学的相关理论对系统内涵进行了论述,并对系统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机理分析和数学描述。给出了云弹药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对云弹药系统的发展趋势及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刘骁;唐胜景;朱大林;郭杰
    兵工学报. 2015, 36(2): 287-293.
    Baidu(11) CSCD(9)
    针对末制导弹药对地面目标攻击时是否加入中制导环节,研究其末段飞行过程中与目标的几何位置关系,采用快速计算与解析方法分析其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时导引头对目标的角度截获。通过空中散布椭球和地面散布椭圆的近似计算得到视场角计算公式,进而建立一般的数学模型,并从统计概率角度,得到末制导目标截获概率,根据3σ原则判断是否加入中制导环节。同时研究了零控脱靶量与末制导修正距离,结果表明末制导修正能力满足零控脱靶量。仿真发现导引头开机位置距离目标逐渐变小时,视场角的置信区间先减小、后增大。计算了不同干扰因素对视场角置信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对视场角分布的影响比侧风的影响要大。
  • 卢艳平;王珏;喻洪麟
    兵工学报. 2009, 30(12): 1714-1717.
    在弹药产品的质量无损检测中,小底隙的精确测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之一。为精确测量小底隙,利用CT成像的体积效应,提出一种小底隙厚度测量方法。在设定的扫描层厚下对产品进行工业CT断层扫描,使底隙完全包含在扫描层厚范围内;再将工业CT断层图像上的灰度差异转换为等效密度差异;并利用产品的材料密度及底隙物质(空气)密度来计算小底隙的厚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0.3—2.0 mm的底隙进行测量,其最大绝对测量误差为0.03 mm,最大相对测量误差为4.8%.该方法解决了小底隙精确测量的技术难题,可浦足产品无损质量检测和评价的需要。
  • 房玉军;蒋建伟
    兵工学报. 2009, 30(7): 867-872.
    子弹药抛撒散布均匀性评价是子母弹研究及工程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评价方法主要基于X2检验法,存在着检验结果对分组区间的划分敏感以及要求样本数量足够大等缺点。前者使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后者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本文在核估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X2检验法——核估计X2检验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导弹子母战斗部的子弹药抛撒散布均匀性进行评价,并与现有评价方法作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且能精细地反映子弹药散布情况。
  • 王玮;蔡瑞娇;焦清介
    兵工学报. 2007, 28(7): 800-803.
    研究了先验信息的融合问题。为避免少量的现场试验信息被大量的先验信息淹没,使用了以混合贝塔分布为先验分布的贝叶斯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适用条件,并将之推广到了多先验的情况。利用这一结果,给出了在制导弹药的鉴定试验中进行可靠性评定的一般方法。通过实例,比较了这一方法与经典方法和使用贝塔分布为先验分布的贝叶斯方法的差异,说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林静;韩玉启;朱慧明;王晔
    兵工学报. 2007, 28(3): 315-318.
    基于贝叶斯生存分析理论的日渐成熟,以及传统弹药贮存可靠性评估方法的不足,提出在弹药贮存可靠性的随机截尾试验中,引入贝叶斯生存分析的相关理论,构建出可靠度的回归模型。以常用的指数分布与Weibull分布为例,运用基于Gibbs抽样的MCMC方法动态模拟出参数后验分布的马尔可夫链,给出随机截尾条件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利用BUGS软件包进行建模仿真分析的结果,证明该模型在弹药贮存可靠性评估中的直观性与有效性。
  • 房玉军;蒋建伟;万丽珍;门建兵
    兵工学报. 2006, 27(5): 883-886.
    对以氮气发生剂为抛撒药的子弹药气囊抛撒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子弹抛撒速度、气囊压力与药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母弹舱体结构强度与气囊强度对子弹抛撒速度的影响,获得相关的规律。同时,也对多舱定时、定序抛撒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氮气发生剂为抛撒药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且具有峰值压力低和抛撒过载小的优点。
  • 黄春光;孙躺;刘娟
    兵工学报. 2006, 27(2): 222-224.
    提出了适用于通用弹药釆购的几种模型,包括以经济订购批量为基础的采购模型、以作战效能为比例系数的釆购模型和综合分类采购模型,提供的模型或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指导作用。
  • 王保成;单家元;刘敏
    兵工学报. 2005, 26(5): 647-650.
    Baidu(6)
    针对某型远程航空弹药用于攻击大型地面静止目标的特点,并根据其组合导航系统提供的信息建立起来的弹目相对运动模型,应用最优滑动二次型性能指标设计了滑动预测制导律。利用航空弹药的气动参数,对此制导律进行了各种条件下的全弹道数学仿真,仿真表明该制导律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 郑波;许和贵;姜志保
    兵工学报. 2005, 26(4): 528-530.
    Baidu(6)
    对于具有长期贮存、一次性使用的弹药来说,其贮存可靠性占有重要地位。依据弹药在贮存状态下的失效特点,应用Poisson过程理论建立弹药贮存寿命评估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给出在一定置信度下弹药贮存寿命与可靠度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 田桂军;袁亚雄;张小兵
    兵工学报. 2004, 25(2): 147-150.
    论述了在没有标准弹和弹道炮的情况下,如何对库存弹药实施内弾道性能检测。通过对传 统的检测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库存弹药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依赖传统的标准弹和弾道炮, 通过发射前对火炮身管内径变化量的测量,可以确定在弹药检测中由火炮自身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对 该主要误差进行修正,对其它次要误差通过制定规程严格控制,使其减小到最小,以取代传统当日修正 量的修正方法。本文还以某加榴炮为研究对象,就实现新的库存弹药检测方法的技术途径及实施过程 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最后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 李向东;焦晓娟
    兵工学报. 2004, 25(1): 23-25.
    本文为了研究先进命中及高效毁伤弹药( AHEAD)开舱距离对毁伤效能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该弹开舱后的子弹散布规律以及单发及点射后形成的交汇平面上子弹密度分布,然后建立了弹丸对目标的毁伤评估模型,最后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以典型目标(反辐射导弹)为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目标的散布小于弹丸的散布时,毁伤概率随开舱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当目标散布大于弹丸散布时,毁伤概率随开舱距离的变化曲线出现一个峰值,该值对应的开舱距离就是相应散布下的最佳开舱距离 ;目标的散布越大,开舱距离对毁伤概率的影响越明显。
  • 黄忠华;崔占忠;牛良永;林森
    兵工学报. 1999, 20(1): 76-78.
    分析了介质天线的辐射特性;介绍了介质天线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小口径弹药引信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介质天线,并测试了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和电压驻波比;测试结果证明本文介绍的介质天线的设计方法是正确的。
  • 李长福;夏建中;黄跃德;张肃平
    兵工学报. 1996, 17(4): 303-307.
    目前,大多数评估方法没有考虑失效数据的删失性。对于弹药这种不维修产品,尤其是在贮存中阿时失效,目前尚无法检测,因此通过考虑弹药贮存试验数据的删失性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评估结果。本文分析了弹药贮存数据的特点,介绍了删失数据的类型及其对应的似然函数,讨论了弹药贮存的三种不同寿命分布函数的似然方程,提出了无寿终数据和有寿终数据的估计方法,并分别通过实例进行了评估。
  • 崔秉贵;王秀兰;蔡汉文;蒋浩征
    兵工学报. 1996, 17(1): 85-87.
    为研究弹药装药贮存安定性和使用可靠性,按时序对其进行抽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建立产品性能失效模型,并由此确定一种预测产品有效贮存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