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辑专题

发射技术
根据发射动力的不同,武器发射系统的发射方式主要分为自推力发射和外动力弹射两种,它们分别被称为“热发射”和“冷发射”。发射技术作为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器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Please wait a minute...
  • 苟永亮,刘 波,李梓超,魏 伦,马方生,姚月娟,于慧芳,李 强
    火炸药学报. 2022, 45(1): 115-119.
    提出一种适用于5/7改性单基发射药的快速预测钝感剂浓度分布情况的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神经网络模型,然后使用已有的5/7改性单基发射药钝感剂浓度分布试验数据训练模型。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后模型输出的钝感剂浓度分布曲线和试验测定的钝感剂浓度分布曲线二者之间的复相关系数R高达0.93。这说明构建的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快速预测出给定工艺参数条件下5/7改性单基发射药钝感剂浓度分布曲线,相较于传统的测试方法,具有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优势,证明此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基于此模型还可以反向应用,根据需要的钝感剂浓度分布曲线来预测所需要的钝感发射药制备存贮工艺条件。
  • 胡 睿1,杨伟涛1,姜再兴2,于宪峰3,王琼林1
    火炸药学报. 2020, 43(4): 368-371381.
    CSCD(8)
    针对传统发射药制备工艺无法实现复杂结构成型的问题,利用基于光固化成型3D打印技术制备了黑索今(RDX)+光敏树脂体系发射药,利用旋转黏度计、红外成像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3D打印发射药的物料黏度、光聚合固化反应放热、力学特性等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稀释剂可以将光敏树脂黏度由42Pa·s降至1.5Pa·s,且在很小的剪切速率下就能够降到极小值; 光聚合固化过程为放热反应,固化过程最高温度51.1℃,满足RDX等含能材料的安全要求; 3D打印发射药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6.46、36.1和10.2MPa,常温力学强度与常规火药相当。试验结果论证了光聚合固化3D打印技术的可行性。
  • 高宇晨,李曼曼,胡 睿,杨伟涛,张玉成,田德庆
    火炸药学报. 2022, 45(2): 271-276.
    为实现复杂结构发射药的制备,利用挤出3D打印成型技术制备了以光敏树脂为黏结剂、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为含能固体添加剂的光固化发射药,并对其力学性能及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挤出3D打印机可实现固含量为70%的含能物料挤出打印,通过打印条件优化,可以实现样件较好的层间粘接; 挤出成型发射药的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为10.21MPa和50.94MPa; 相对于硝化棉三基发射药,其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更高,但最大形变量下降; 以CL-20为固体填料的光固化发射药表现出高燃速特点,100MPa时燃速达到17.88cm/s,但其压力指数较高,达到1.47。表明材料挤出3D打印技术在光固化发射药成型中应用是可行的。
  • 李梓超,姚月娟,徐真珍,于慧芳,苟永亮,马方生,闫 炜,魏 伦,王 锋,刘 波,郑 双,李 强,刘少武,王琼林,王 舒
    火炸药学报. 2022, 45(5): 744-748.
    为提高轻武器发射药燃烧渐增性和内弹道性能,采用四孔多孔发射药药型,开展了四孔发射药的静态和动态燃烧性能研究。采用密闭爆发器进行静态燃烧测试,在5.8mm弹道枪上进行了动态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未钝感的情况下,四孔发射药的燃烧渐增性优于球扁药和单孔发射药。对比四孔发射药,球扁发射药和单孔发射药的弹丸初速分别减小了17m/s和40m/s,烟雾透过率分别降低了18%和15%。静态和动态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四孔发射药比球扁发射药和单孔发射药有更好的燃烧渐增性和内弹道性能。
  • 刘燕华,陈春林,杨 琴,张晓志,陈鹏万,邵自强
    火炸药学报. 2022, 45(4): 576-581.
    为解决添加高能固体组分的球扁发射药存在低温膛压偏高的问题,在不降低发射药能量的前提下,用纤维素甘油醚硝酸酯(NGEC)部分替代硝化纤维素,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制备了含有NGEC的球扁发射药,并对其外型、燃烧性能、内弹道性能、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NGEC后,球扁药药粒的外型均一、药粒尺寸一致性较好; 球扁发射药的燃烧呈现出渐增性,且具有一定的钝感性,撞击感度降低了30%; 内弹道性能得到改善,在+15、+50、-40℃时,最大膛压平均值分别降低10%、8%、15%,低温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在-40℃、破碎率为50%时,冲击高度和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0.52%、17.32%。因此NGEC有望应用于球扁发射药。
  • 石先锐,许灿啟,贾永杰,李小东
    火炸药学报. 2022, 45(1): 109-114.
    CSCD(1)
    为了研究高能硝胺发射药的摩擦静电起电特性,采用斜槽模拟高能硝胺发射药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摩擦行为,并利用法拉第筒测量了发射药摩擦后的静电带电量,系统研究了滑槽长度、接触介质、湿度、药体形貌以及配方组成对高能硝胺发射药摩擦静电起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硝胺粒状发射药与不锈钢滑槽摩擦分离后带负电; 环境湿度从28%增至68%,药粒静电积累量降低近50%; 发射药静电积累量按接触介质排序为:不锈钢﹥导电橡胶﹥铝合金,均质叠氮硝胺发射药与接触介质的摩擦起电规律与高能硝胺发射药基本相同; 药粒与滑槽接触面积越大,静电积累量越高; 高固含量硝胺发射药药粒表面易产生RDX颗粒的剥离,与介质摩擦后静电积累量比均质叠氮硝胺发射药高35%; 质量分数0.1%的石墨光泽可将高能硝胺发射药静电积累量降低至接近于0,而配方中添加质量分数0.75%的CNT,高能硝胺发射药静电积累量仅降低34%。
  • 高宇晨,胡 睿,周 敬,张玉成,杨伟涛
    火炸药学报. 2021, 44(5): 698-704.
    针对内弹道性能模拟对发射药燃烧表面积计算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异形发射药药形计算与设计方法; 设计了三角形柱状、梯形柱状和四边形柱状发射药,利用切分-独立计算-整体加和的计算原理,对其面积及体积随燃烧深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计算; 根据几何燃烧定律,推导了燃气生成猛度与发射药已燃百分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讨论了内孔径对发射药燃烧渐增性的影响; 对12孔梯形柱状发射药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异形发射药在内外弧厚保持一致、长宽比保持不变基础上,其理论燃烧过程呈增面燃烧的趋势,且随着孔径减小燃烧分裂点后移,但孔径变化对发射药燃烧过程影响有限。12孔梯形发射药的实际燃烧过程具有燃烧渐增性,但由于实际发射药尺寸以及点火一致性的偏差,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有一定误差。
  • 宋育芳,肖乐勤,李纯志,唐方圆,赵 静,徐 森,周伟良
    火炸药学报. 2021, 44(4): 543-548.
    CSCD(1)
    为评价发射药在装药环境下的敏感性,采用可控泄压法模拟发射药装药的壳体约束特征; 设计了一种可控压力的泄压部件,安装在测试弹一端,以此模拟不同拔弹力的壳体约束强度; 采用半密闭爆发器对泄压压力进行验证; 分别用泄压测试弹和标准测试弹(参比弹)对单基药和低敏感发射药进行慢烤试验,研究其对发射药慢烤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密闭爆发器实验中,在设计的10MPa和5MPa燃气压力下,泄压部件响应迅速,泄压压力响应偏差小于10%; 泄压测试弹和标准测试弹中,单基药均发生较剧烈的燃烧反应,二者响应程度差别较小; 对于低敏感发射药,在泄压测试弹中发生相对温和的燃烧反应,而在标准测试弹中发生较剧烈的燃烧反应,响应程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别。
  • 王云云1,邓国栋1,张高烽1,张志芳2,崔立明2,李欣馨2,王旭东2
    火炸药学报. 2020, 43(4): 419-423427.
    CSCD(1)
    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了三基发射药干燥过程的总挥(醇酮溶剂)含量; 通过对比三基发射药药粒样品及总挥的光谱图特点,确定了总挥最佳建模光谱范围; 对三基发射药样品的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对比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的效果,最终确定了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三基发射药样品总挥的校正模型,最终选择总挥建模的最佳主因子数为8,并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确定的最优建模光谱区间为5700~6100cm-1,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SNV的组合,总挥含量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2C)为0.9703,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0.1497; 预测决定系数(R2P)为0.962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879; 验证集标准偏差与预测标准偏差的比值(RPD)为6.7; 将该模型应用到三基发射药干燥过程总挥含量的检测,预测平均偏差为0.025%,建立的总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重复性,在60s内可实现三基发射药干燥过程总挥含量的准确检测。
  • 解德富,黄振亚,宋亚苹,张 成
    火炸药学报. 2020, 43(2): 208-212.
    CSCD(2)
    为了研制一种具有高能高燃速特性的新型发射药,在含有CL-20的高能发射药配方基础上,添加适量高燃速功能材料乙二胺-三乙烯二胺高氯酸盐(SY); 利用热重分析法(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研究了高燃速功能材料SY对高能发射药热分解反应的影响,并计算对比了热分解过程的相关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高燃速功能材料SY可以明显加快发射药的质量损失速率,使最大质量损失速率提高了43%,主要促进了NC组分的热分解; 添加质量分数3%的SY可使高能发射药的绝热分解终止温度由790.4提高到1305.7℃,提高了515.3℃,且最终放热量由1294.72增至2335.22J/g,增加了1040.50J/g,热分解反应更完全; SY的加入降低了高能发射药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利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求得的活化能分别降低40.5和38.5kJ/mol。
  • 李光保;高栋;路勇;平昊;周愿愿
    兵工学报. 2022, 43(S2): 153-163.
    针对目前发射筒充氮、置换工艺中操作不便、氮气压力难以精确控制等问题,以及为满足偏远恶劣环境下对发射筒进行充氮置换作业的要求,设计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SA)-PID与卡尔曼滤波控制的自动化充氮系统。该系统以PLC为核心,采用卡尔曼滤波方式完成对温度、湿度及压力参数的滤波。利用SSA完成对改进PID算法的参数优化,结合优化后改进PID控制算法完成对充氮流程和置换流程的工艺控制。应用上位机,通过MODBUS RTU总线通讯完成系统内各元器件的监测和控制,实现充氮系统的自动化精确操作。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及应用结果表明,基于SSA-PID与卡尔曼滤波的发射筒充氮系统提高了发射筒维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了手动和自动的工作模式、故障报警和数据记录功能,满足了恶劣环境下对发射筒进行充氮置换作业的要求。
  • 宋水舟;任会兰;宁建国
    兵工学报. 2022, 43(8): 1881-1891.
    CSCD(1)
    结合声发射技术,开展Ⅰ-Ⅱ混合型载荷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带预制中心裂纹巴西圆盘(BDCN)破坏特性的实验研究,得到试件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参数的演化过程。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声发射参数进行分析,揭示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机理。结果表明:依据累积声发射强度曲线及时间-载荷曲线的变化,BDCN试件破坏全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损伤的主要来源是混凝土基体中微裂纹的起裂和大量微裂纹汇聚扩展,最后一个阶段声发射源的主要机制则是钢纤维的脱粘及拉拔。运用高斯混合聚类算法,可以将损伤源划分为拉伸型裂纹和剪切型裂纹。其中,拉伸型裂纹主导了每个阶段的损伤,而剪切型裂纹对损伤起到了促进作用。使用支持向量机求得的两类裂纹的分界线方程表明,拉伸型裂纹与剪切型裂纹的分界线并不总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 贾启明;姜毅;杨莹;赵子熹;王志浩
    兵工学报. 2022, 43(7): 1596-1605.
    为提高发射装置的通用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类同心筒”弹射装置——推力可控垂直发射装置。通过零维内弹道计算和三维内弹道仿真两种方法,分析了低压室燃气出口面积对发射装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到了低压室燃气出口面积与弹射最大加速度、出筒速度、出筒时间的关系式,并对拟合关系式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变低压室燃气出口面积控制发射装置推力是可行的;导弹出筒时间、出筒速度、最大加速度随低压室燃气出口面积近似线性变化——低压室燃气出口面积减小,导弹最大加速度增大,出筒速度增大,出筒时间减小;拟合关系式的弹射最大加速度误差在8%以内,出筒速度与出筒时间误差在4%以内。
  • 杨莹;姜毅;李玉龙;牛钰森;贾启明
    兵工学报. 2022, 43(10): 2609-2620.
    针对导流器排导方式在车载导弹热发射过程中具有的烧蚀和架设撤收问题,提出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喷射冲击燃气射流从而降低发射车与导弹表面温度的新型排导方案。以计算流体力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建立三维定常计算模型,分析燃气射流与二氧化碳射流冲击流场的特性,计算并得出:随着下排管道伸入流场长度增加,发射车壁及弹体的温度先降低再升高;随着上排管道与发射车壁夹角减小,发射车壁及弹体的温度逐渐降低;随着上排管道出口到下排管道高度减小,发射车壁及弹体的温度逐渐降低。该方案在喷管出口到地面距离改变后的其他工况中仍有意义,可以为车载导弹热发射降温排导提供可行的全新设计思路。
  • 周梦蕾;南风强;何卫东;王沫茹;堵平;王彬彬
    兵工学报. 2022, 43(3): 661-666.
    针对现有发射药制造存在成型结构简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结构需求,基于挤出式3D打印技术建立挤出沉积模型,确定挤出3D打印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开展3D打印工艺参数对发射药成型尺寸及拉伸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分析针头内径、打印速度、底板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发射药尺寸和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头内径为0.7 mm、打印速度为3 mm/s、底板温度为35 ℃时,发射药样品的尺寸最佳;针头内径为0.7 mm、打印速度为4 mm/s、底板温度为35 ℃时,发射药样品的拉伸强度最佳。
  • 梁昊;丁亚军;李世影;赵先正;肖忠良
    兵工学报. 2022, 43(2): 297-304.
    CSCD(3)
    发射药传统老化失效评价主要针对发射药贮存过程中的化学安定性,未考虑物理变化层面的钝感剂迁移现象。基于扩散原理以及钝感剂分布与燃烧性能的关联,建立由密闭爆发器实验测试钝感双基发射药动态活度最大值升高百分比的迁移失效评价方法。通过密闭爆发器和弹道实验,获得了钝感双基发射药动态活度最大值升高幅度随老化时间的线性增长模型,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气相色谱实验分析发射药中安定剂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钝感双基发射药老化迁移导致的失效时间早于化学安定性失效时间。钝感双基发射药老化失效评价应遵循“双阈值原则”,从而保证其贮存安全性和使用安全性。
  • 曾培高;姜毅;杨哩娜
    兵工学报. 2022, 43(6): 1266-1276.
    为研究新型上浮式水面发射筒弹射内弹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Mixture多相流模型以及动态分层技术,建立考虑上浮速度影响的弹、筒弹射模型。对弹筒模型在水面与地面上的弹射过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二者的内弹道性能与筒内流动变化规律,并研究发射筒出水速度对水面发射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水面发射的弹、筒相对运动快于地面发射的相对运动,使得水面发射的燃气做功用时比地面发射的用时少14%,水面发射弹体受到的最大载荷比地面发射小20%;由于水面发射中发射筒具有相对较高的设定出水速度,水面发射弹体的出筒速度大于地面发射的出筒速度。流动分析表明:在设定的出水速度条件下,水面发射过程中燃气不会直接与水面发生作用,无相变耗能过程。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安全发射条件下,出水速度主要通过改变水对筒的作用力来影响弹、筒的相对运动速度,但燃气对筒的作用力远远大于水对筒的作用力,使得出水速度对弹、筒相对运动的非线性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出水速度的改变几乎不会影响弹体的出筒速度增量。
  • 励明君;姜毅;马立琦;潘霄
    兵工学报. 2022, 43(5): 982-991.
    为进一步提高发射场坪的快速选定能力,提出基于线性多元回归算法、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算法的发射场坪承载特性近似模型,对其承载能力进行快速预测。采用了引入参数敏感度的优化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构建样本空间并分别建立起竖载荷和发射载荷下的算法预测近似模型;利用上述预测算法,通过某结构参数未知的场坪在起竖载荷下的动力学响应,预测其在发射载荷下的可能最大弯沉值,判断土基弹性模量未知的发射场坪承载能力。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算法对起竖载荷和发射载荷下的场坪最大弯沉量均具有最优的预测性能,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对比,回归系数分别为0.941和0.983,模型精度较高,具有可信性;预测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平均误差为10.46%;对于承载强度较大的场坪,残差范围在±2 mm以内,对发射过程中的场坪选定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 王宗炼;王怀伟;任会兰;赵明岩;罗志强
    兵工学报. 2022, 43(1): 181-189.
    CSCD(1)
    为探讨裂纹时空演化规律,基于改进的声发射源定位方法和矩张量理论,反演双边开口的混凝土试件压剪破坏过程中裂纹位置、裂纹类型以及裂纹面的法线方向和运动方向。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在拉应力损伤破坏区域,拉伸型裂纹扩展占主导,在剪应力损伤破坏区域,剪切型裂纹扩展占主导。矩张量分析中不同类型裂纹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试件实际受力和损伤情况相一致,说明矩张量理论能够有效描述拉应力、剪切应力的分布和迁移规律,这为深入研究混凝土损伤演化机理提供了有力工具。从声发射信号波形和小波时频图可以看出:拉伸型裂纹对应的声发射信号持续时间约为800 μs,频率范围是7~500 kHz;混合型裂纹和剪切型裂纹对应的声发射信号频率范围分别为7~500 kHz和7~250 kHz,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分别为1 720 μs和1 880 μs;剪切破裂要比拉伸破裂释放的能量多,同时剪切破裂释放的剪切波平均频率要比拉伸破裂释放的应力波平均频率低。
  • 徐劲祥
    火炸药学报. 2007, 30(3): 69-71.
    为探索发射装药挤压破碎对燃烧规律的影响,利用发射装药挤压破碎模拟试验装置,对发射药药床进行了系列挤压试验,对不同发射药样品进行了密闭爆发器试验,研究了其挤压破碎发射的密闭爆发器燃烧规律。结果表明,发射药破碎后初始燃烧加强,高压区燃烧减弱。药粒破碎不利于发射装药的发射安全性。
  • 张邹邹;蒋树君;张玉成;杨 雁
    火炸药学报. 2007, 30(3): 72-74.
    为从微观的角度研究NGu对含RDX的硝胺发射药燃速压力指数改变的影响,采用改进的小型点火燃烧模拟装置,在35 MPa左右对几种发射药进行低压中止燃烧实验。通过SEM电镜观察发射药在低压下燃烧的表面状况。结果表明,在硝胺发射药的燃烧过程中,NGu在燃烧表面形成较厚的熔融层,抑制了RDX的爆燃;RDX的爆燃与燃烧表面熔融层之间的“均衡状态”影响发射药燃速压力指数的变化,当RDX与NGu质量比小于1时,燃速压力指数明显降低;当RDX和NGu同时存在时,发射药的燃烧表面有针状晶体生成。
  • 何卫东;董朝阳
    火炸药学报. 2007, 30(1): 9-12.
    为研究聚二甲基丙烯酸已二醇酯(D1)钝感的单基发射装药的低温度系数机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动态机械分析仪、材料试验机等研究了D1和单基发射药的物化性能(线膨胀系数及力学性能),通过密闭爆发器、中止试验等,对钝感多 气孔单基发射药的燃烧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1和单基药的热膨胀系数有较大的差 异,中止燃烧破孔率常温小于低温。高分子钝感发射药的低温感效果是两种作用的综合结果 :(1)由于发射药和钝感剂在不同温度下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低温下钝感剂和 射药之间界面产生空隙,从而增加了发射药的低温燃面;(2)对于多孔钝感发射药, 其低温破孔机理也发挥了一定的降低温度系数的效果。
  • 肖正刚;应三九;徐复铭;侯保国
    火炸药学报. 2007, 30(1): 17-20.
    用等离子体点火中止燃烧装置,研究了等离子体点火太根 药、双基药、硝胺药及单基药的燃烧中止现象,借助所得回收样品的显微照片和中止压力- 时间曲线分析了等离子体与发射药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等离子体的侵蚀和辐射 作用,发射药的燃烧表面不规则;不同配方发射药的点火延迟时间不同,太根发射药等离子 体点火的延迟时间最短,容易实现等离子体点火。发射药的理化性质,包括配方和添加剂成 分、表面状况、热传导系数和光学吸收系数等对等离子体点火有着显著影响。
  • 张翠梅
    火炸药学报. 2007, 30(1): 32-35.
    将单基发射药亚硝化后用单扫描方波极谱法测定溶液中的二苯胺(DPA)含量,用丙酮溶解单基发射药试样,使用组成与待测样品相同的单基标准样品作工作曲线。在5%丙酮/0.025 mol·L-1 H2SO4/5.0×1-3mol·L-1NaNO2底液中,测量DPA亚硝化产物在电位为-0.5V(vs.SCE)的峰电流。结果表明,峰电流与DPA浓度在3.5×10-6~1.0×10-4m 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γ=0.999)。测定了单基发射药8/1 -12样中的DPA含量,与溴化法测定结果一致。试验的加标回收率达98.2%~102.4%。
  • 王琼林;蒋树君;余斌 刘少武;王锋;陈智群
    火炸药学报. 2006, 29(6): 61-64.
    用密闭爆发器-红外光谱法静态测试和便携红外现场动态测试两种检测方法,对影响某口径炮射导弹发射药燃气成分CO浓度的因素进行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压强对发射药燃气中CO浓度没有明显影响,而不同发射药CO生成量有明显区别;降低导弹保温温度、使用内添加剂或同时使用一定用量的外添加剂均可降低坦克车内CO的峰值浓度;开启坦克发动机,将显著提高坦克车内CO浓度的下降速度,而不影响炮尾CO测试的峰值;改善发射药点传火性能,可有效减少炮尾火焰现象。这些试验现象可用水煤气反应机理、氧平衡及内弹道原理来解释。
  • 张丽华;贺增第;萧忠良
    火炸药学报. 2006, 29(6): 65-68.
    为建立气体生成猛度Γ与已燃发射药质量分数Ψ的理论表达式,对双层管状变燃速发射药的燃气生成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服从几何燃烧定律的条件下,以双层管状药的初始药形尺寸及内外层药的燃速比、密度比为基本变量,推导出变燃速发射药的Γ-Ψ表达式,得出发挥双层变燃速管状药渐增性燃烧特点所需的临界长径比。通过Γ-Ψ计算曲线,说明这种发射药的内径、长径比及燃速比影响其燃气生成规律。结果表明,当双层管状发射药的初始药形尺寸及内外层药的燃速比取值适当时,会出现前期为渐增性燃烧、中后期有一个Γ值的阶跃情况。
  • 李理;张玉荣;蒙占海;曹庆国;辛学武
    火炸药学报. 2006, 29(4): 65-67.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某新型发射药中钝感剂含量与分布进行了测定.借助一些假设和萃取时间及所萃取樟脑含量数据,建立了钝感剂在发射药中的含量分布模型.分析了结果误差,计算了含樟脑发射药的内弹道性能.讨论了钝感剂含量及其分布对内弹道性能主要指标pm,v0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合理的,钝感剂含量及分布显著影响内弹道性能.
  • 曹宏安;江劲勇;路桂娥
    火炸药学报. 2006, 29(3): 26-28.
    采用丙酮石油醚混合溶剂为浸取液浸泡发射药,用气相色谱测定不同时刻从发射药中浸取出来的樟脑,用浸取液中的樟脑浓度c与浸取时间t的关系曲线表征发射药中的樟脑浓度分布.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对同一发射药样品,在确定的浸取条件下,浸取曲线重复性一致,浸取曲线仅由发射药中樟脑的浓度分布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当樟脑的浓度分布变化时,浸取曲线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可以用浸取/气相色谱法来表征发射药中钝感剂樟脑的浓度分布.
  • 徐皖育;何卫东;张颖
    火炸药学报. 2006, 29(3): 29-31.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化学分析法,研究了RDX在高能太根发射药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含不同粒度RDX的太根发射药,在65 ℃条件下,经过4个月的加速迁移后,发射药中各部位RDX的质量分数与高温加速迁移前基本相同.存贮时间导致太根发射药中RDX含量发生不规律的微量变化,可以认为在测定误差范围内,RDX粒度对其迁移性能也没有明显影响.化学分析法和热分析法所测得的RDX含量一致,表明热分析法用于迁移研究是可行的,是研究含高能固体添加剂的发射药中组分迁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 席海军;牟敬海;李荫清;于奎胜;韩 华
    火炸药学报. 2006, 29(1): 56-58.
    通过塑化成型试验,找出双螺杆机塑化成型的工艺规律,用正交试验确定工艺参数。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溶剂比、模具形式、螺杆组合方式、模具水温、螺杆水温对产品密度、机头压力和扭矩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具形式对 产品密度影响最大,溶剂比对机头压力影响最大,螺杆组合方式对主机扭矩影响最为显著 。分析了螺杆转速对机头压力和加料频率对扭矩的作用关系,为双螺杆技术在连续化、自动 化发射药生产线中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 贺增弟;刘幼平;马忠亮;吕秉峰;萧忠良
    火炸药学报. 2006, 29(1): 65-67.
  • 黄振亚;王泽山;何卫东;徐皖育
    火炸药学报. 2005, 28(4): 61-63.
    为探索混合硝酸酯增塑的聚醚聚氨酯黏合剂体系的新型发射药的燃烧性能,通过密闭爆发器常规实验和高压实验,研究分析了JMZ发射药在不同压力范围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JMZ发射药在低压下的燃速压力指数较大,具有高含量RDX硝胺发射药的共同特征,但在高压下的燃速压力指数逐渐变小,与制式发射药相当,在燃速压力指数的变化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转折现象.另外,JMZ发射药在起始阶段表现出了良好的燃烧渐增性,对身管武器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 应三九;肖正刚;徐复铭
    火炸药学报. 2005, 28(4): 64-67.
    试验装置是由等离子体发生器、半密闭爆发器本体和一个专用螺栓以及其他附件组成.中止压力和燃烧室的容积可调,等离子体输出参量如输出能量、峰值电流、充电电压、脉冲宽度等可以根据试验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该装置可以研究在等离子体点火条件下,发射药燃烧中止后的表面微观变化和燃烧反应机理,从而了解等离子体能量辐射与发射药吸收关系以及等离子体与发射药相互作用时的能量传递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 赵毅;黄振亚;刘少武;杨文宝;张远波
    火炸药学报. 2005, 28(3): 1-3.
    为满足高膛压火炮对高能发射药力学性能的应用要求,优化了RGD7高能硝胺发射药基础配方的黏结剂体系,分析了高能固体填料RDX和NQ与黏结剂体系的界面粘结性能.用配方体系中加入键合剂方法改善了高能硝胺发射药的力学性能.
  • 郑波;宋新民;姜志保;李明
    火炸药学报. 2005, 28(2): 29-31.
    为了科学评估库存发射药的安全贮存寿命,通过对库存弹药(发射药)长期贮存试验研究,得到了在库存环境下贮存30多年部分发射药的DPA含量试验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和安全贮存寿命预测方法.依据试验结果和该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出该发射药在置信水平为90%的条件下,安全贮存寿命不低于56年.经试验验证,该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提出的估算库存发射药安全寿命的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 堵平;何卫东;王泽山
    火炸药学报. 2005, 28(2): 35-38.
    针对现有太根包覆发射药,研究了其内外包覆层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通过拉伸、压缩和冲击试验,探讨了内外包覆层力学性能的差异,并通过中止燃烧试验,得出实际太根包覆药在不同温度下的破孔规律.研究发现,太根药内外包覆层的力学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大,可利用这一特性来制造低温感包覆药.加入阻燃剂二氧化钛后,包覆层的力学性能降低,但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趋势不变,不会对包覆药的整体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 萧忠良;贺增弟;刘幼平;马忠亮;吕秉峰
    火炸药学报. 2005, 28(1): 25-27.
    根据身管武器内弹道特点,提出了变燃速发射药的概念,论述了基本原理和实现该原理的技术方法.采用内层为高燃速发射药,外层为低燃速发射药,达到变燃速的目的.实验证明,两层结构的变燃速发射药具有所希望的能量释放规律,表现出很好的渐增性燃烧.变燃速发射同时还具有高能量、普遍适应性、高安全性等特点.
  • 魏学涛;卿辉;崔鹏腾;刘毅;杨建兴
    火炸药学报. 2004, 27(4): 46-49.
    通过对发射药燃烧性能调节与控制技术途径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适用于高增塑剂含量的叠氮硝胺(DIANP)发射药燃烧性能调节与控制技术方案,确定了适合DIANP 发射药的钝感包覆剂配方.利用密闭爆发器研究了钝感包覆DIANP 发射药的燃烧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钝感包覆处理技术可以降低DIANP 发射药的初始燃气生成猛度,获得了渐增性燃烧的效果.钝感包覆剂的用量是影响钝感包覆DIANP 发射药燃烧性能的主要因素.
  • 吴晓青;萧忠良
    火炸药学报. 2004, 27(4): 50-51.
    首先对炮射导弹的发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炮射导弹发射药的特殊性在于燃烧压力介于固体推进剂和常规固体发射药之间;针对炮射导弹发射过程中小于100 MPa的压力范围,采用密闭爆发器在相应的压力条件下对其燃烧特性进行测试与评价,并与常规枪炮发射药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对新型炮射导弹发射药的装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萧忠良;王泽山
    火炸药学报. 2004, 27(3): 1-6.
    从发射药能源的本质特性出发,将发射药的科学技术剖析为能量生成与集约、能量释放与转化、能源制造与加工、能源表征与评价4个层面,并对其进行了描述,期望对发射药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相关科学技术概念加以深化,同时为发射药研究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