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魏 卫

    ISSN 1007-7812

     
  • 主办: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国兵器工业第204研究所共同

    出版:《火炸药学报》 编辑部

    CN 61-1310/TJ

过刊目录

  • 全选
    |
  • 张小宁, 王卫民, 徐更光
    1999,22(3): 2-4.
    摘要 ( 9 ) PDF全文 (138 KB) ( 3 ) 可视化 收藏
    以2,4-二硝基氯苯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乙二醇缩合,合成了2-(2,4-二硝基苯氧基)乙醇(DNE)和双(2,4-二硝基苯氧基)乙烷(BDNE)的混合物。最佳缩合条件为:Na2CO3作催化剂,反应温度85℃, n(DNCB)∶n(OH-1)=1∶1.17。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和混合物中各化合物的极性不同,用乙醇对DNE和BDNE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并表征了DNE和BDNE的结构。
  • 鲁鸣久, 刘鸿, 丁黎
    1999,22(3): 5-8.
    摘要 ( 13 ) PDF全文 (143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微纳米RDX粒度对冲击波感度的影响规律,采用隔板试验与水中爆炸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中位径d50分别为80、300、350、550[KG-*9]nm RDX的水下冲击波感度。结果表明,在装药条件相同时,随着RDX粒度的增大,其水下爆炸50%爆发概率隔板厚度值增加,即冲击波感度增大。在该粒度区间,RDX的粒度(x)与50%爆发概率隔板厚度值(y)间的关系式为y=0.00379x+8.236,线性相关系数为0.980。
  • 赵凤起, 陈沛, 李上文, 阴翠梅
    1999,22(3): 9-12.
    摘要 ( 9 ) PDF全文 (227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液水悬浮法制备工艺,以2,2′,4,4′,6,6′-六硝基二苯砜(PCS)为主体炸药、乙酸乙酯作溶剂,偏氟乙烯 全氟丙烯共聚物与偏氟乙烯 三氟氯乙烯共聚物的共混物作黏结剂,石蜡作钝感剂制备了PCS基PBX。测试了该炸药的爆轰性能、耐热性能、机械感度、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CS基PBX在常温常压(250~300MPa)下的压制密度为1.74g/cm3(96%TMD)以上,爆速大于7200m/s,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低于10%,200℃、48h耐热性试验不燃不爆。
  • 邵自强
    1999,22(3): 13-15.
    摘要 ( 7 ) PDF全文 (163 KB) ( 5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研究了改性B炸药药柱在高温加速老化条件下的老化行为。结果表明,改性B炸药的质量损失量、密度降低量和不可逆体积增大量都随老化时间的增加明显提高,TNT的升华、结晶趋向和向外层的迁移(晶析)引起装药不同部位成分和微观结构发生变化,致使密度降低和不可逆长大,发生装药轴心宏观性的开裂。
  • 陆明, 吕春绪, 刘祖亮, 胡茂明
    1999,22(3): 16-19.
    摘要 ( 6 ) PDF全文 (150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炸药爆轰参数与空中爆炸冲击波超压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不同铝含量的RDX/Al、HMX/Al混合炸药,并进行了空中爆炸试验。根据爆炸相似理论,用相同条件下实测TNT超压数据,计算了冲击波超压的TNT当量。采用不同方法计算了炸药的爆轰参数。结果表明,炸药空中爆炸冲击波超压与爆热、爆容和爆速乘积TNT当量的1/3次方满足线性关系,且回归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0,斜率与炸药的类型有关。对于TNT,斜率为1;对于RDX/Al混合炸药,斜率为1.053(R2=0.9996);对HMX/Al混合炸药,斜率为1.073(R2=0.9995),表明炸药的爆热、爆速和爆容对空中爆炸冲击波超压的影响相同。
  • 吴晓青, 萧忠良, 刘幼平
    1999,22(3): 20-21.
    摘要 ( 12 ) PDF全文 (133 KB) ( 1 ) 可视化 收藏
    以硫酸羟胺和高氯酸为原料、001×7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为交换剂,研究了离子交换法合成高氯酸羟胺的工艺,获得的较优合成工艺为硫酸羟胺加料系数1.2,质量分数10%,流速244.6cm/h;高氯酸加料系数0.6,质量分数20%,流速50.3cm/h,收率96%;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老化实验测定了质量分数82.5%高氯酸羟胺水溶液的安定性。结果表明,该溶液因Fe3+、Cu2+的存在导致安定性下降。
  • 梁慧敏, 白春华
    1999,22(3): 22-25.
    摘要 ( 7 ) PDF全文 (147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改性直链烷烃为包覆材料,用熔融包覆方法对硝酸铵(AN)的表面进行包覆。用红外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定、吸湿性对其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包覆AN颗粒的表面缝隙显著减少;改性直链烷烃质量分数为0.5%时可满足成膜要求,质量分数2.5%时包覆均匀且完整,包覆AN颗粒的表面张力从9.04×10-2N/m降到1.883×10-2N/m,24h后吸湿量下降了88%,包覆效果较好。
  • 寇丽平
    1999,22(3): 26-29.
    摘要 ( 11 ) PDF全文 (157 KB) ( 5 ) 可视化 收藏
    用发射装药动态挤压破碎试验和发射装药破碎程度表征试验,研究了在相同冲击载荷下,发射药床初始堆积形态对药床破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装药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发射药床随机堆积形态对破碎程度的影响很小,试验的重复性较好;但当发射药床的堆积为竖排和横排时,发射药床的破碎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且横排的发射药床破碎程度明显大于竖排。
  • 刘艳秋, 马忠亮, 萧忠良, 张续柱
    1999,22(3): 30-32.
    摘要 ( 11 ) PDF全文 (165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毛细管的烧蚀质量参数进而指导点火系统设计,对电热化学发射中等离子体点火用聚乙烯放电毛细管的烧蚀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用电弧等离子体磁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中的烧蚀焓方法,计算了一个典型放电周期过程中烧蚀率的时间分布。辐射能的计算分别采用灰体辐射模型与净辐射系数模型,对烧蚀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的温度对管壁的烧蚀率有较大影响;在相同输入参数计算条件下,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灰体辐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接近。净辐射系数法适用于大管径放电情况,在小管径情况下则会低估烧蚀结果。
  • 张益乐
    1999,22(3): 33-36.
    摘要 ( 15 ) PDF全文 (144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3,3′-双叠氮甲基环氧丁烷-3-叠氮甲基-3′-甲基环氧丁烷无规共聚物(P(BAMO-r-AMMO))为高分子预聚物,通过能量计算优化配方组成,制备了固含量为80%的P(BAMO-r-AMMO)基热固性复合推进剂。采用最小自由能法对3种配方进行了能量计算,用表界面张力仪、氧弹式量热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静态拉伸试验测定了样品的密度、爆热、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推进剂在10MPa压强下的标准理论比冲可达275.43s,密度为1.7924g/cm3,爆热达6124kJ/kg,Tg为-50.80℃,拉伸强度为1.24MPa,断裂伸长率为21%,高于相同配方下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基和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基热固性复合推进剂,较 HTPB基 和GAP基热固性复合推进剂有更优良的综合性能。
  • 许学忠, 裴明敬, 李明, 徐前勇, 卫海鹰
    1999,22(3): 37-39.
    摘要 ( 11 ) PDF全文 (124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洋高温高湿的环境特点,采用高温高湿环境下加速贮存试验,研究了湿热环境对无烟改性双基推进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环境对无烟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加速贮存72h推进剂的抗拉强度大幅提高,延伸率大幅下降,之后抗拉强度的增幅及延伸率的降幅趋于平缓。在湿度为80%和温度为70℃条件下,推进剂的抗拉强度最大。湿热环境对该推进剂的安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对燃速的影响不大,不会对导弹发动机内弹道性能造成影响。
  • 甘孝贤, 崔燕军, 邱少君
    1999,22(3): 40-42.
    摘要 ( 13 ) PDF全文 (171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推进剂老化和装药缺陷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固体仪器发动机的概念,分析了固体仪器发动机对粘接界面应力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粘接界面应力传感器及监测系统的实现途径,设计了固体仪器发动机粘接界面应力监测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监测系统能有效监测发动机的粘接界面应力。
  • 薛艳, 刘吉平, 欧育湘, 韦平
    1999,22(3): 43-45.
    摘要 ( 7 ) PDF全文 (142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螺压推进剂中加入高能硝胺导致吸收物料分层、质量一致性差的问题,采用混合均匀度对物料的混合均匀性进行表征,以燃速和RDX含量作为质量评价依据,研究了不同的吸收系数、RDX加入方式(内加和外加)和混合方式(人工和机械)对吸收物料燃速和RDX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系数对燃速的影响较大,RDX加入方式对燃速的影响不明显。RDX采用外加法并用机械混合可使吸收物料组分均匀混合。
  • 秦亚萍, 刘子如, 孔扬辉, 阴翠梅, 张沛
    1999,22(3): 46-49.
    摘要 ( 9 ) PDF全文 (154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3,6-二肼基-1,2,4,5-四嗪(DHT)与推进剂常用单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推进剂固化实验,考察了DHT与CMDB推进剂药浆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DHT与奥克托今(HMX)、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硝化棉(NC)、铝粉(Al)、炭黑(CB)、聚乙二醇(PEG)、2-硝基二苯胺(2-NDPA)、1,3-二甲基-1,3-二苯基脲(C2)和二异氰酸酯(N100)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影响主要是物理作用过程;DHT与硝化甘油(NG)、黑索今(RDX)、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N-脒基脲二硝酰胺(FOX-12)、吉纳(DINA)和间苯二酚(Res)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DHT可部分溶于这些组分或其熔融液相或与这些组分形成低共熔体系,使DHT的分解明显提前。在70℃固化条件下,混合药浆40min左右发生着火,表明DHT与CMDB推进剂多组分混合体系之间具有强烈的化学作用,不能应用于双基体系的推进剂或以NG为主要组分的其他含能混合体系。
  • 施军
    1999,22(3): 50-51.
    摘要 ( 9 ) PDF全文 (91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粒度硼粉在镁/聚四氟乙烯(Mg/PTFE)烟火药中的应用性能,采用混合 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含4种不同粒度硼粉的Mg/PTFE烟火药。用TG-DTA、红外测温仪测试了其热行为和燃烧性能并测试了其机械感度。结果表明,加入硼粉后烟火药的燃烧性能显著改善,与无硼粉Mg/PTFE烟火药相比,含硼粉Mg/PTFE烟火药的高温放热峰温度下降约80℃, Mg/PTFE烟火药燃烧火焰温度随硼粉粒度的减小而提高,增幅达84℃。
  • 陈翡运, 赵宏立, 王刚
    1999,22(3): 52-53.
    摘要 ( 6 ) PDF全文 (89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爆炸网络沟槽通道尺寸小、长径比大及拐角多且角度各异的结构特点,设计了注射器和分段重复挤注装药工艺,考察了HMX/CL-20基传爆药沟槽挤注装药的密度及分布均匀性,研究了截面尺寸0.5mm×0.5mm~1×1mm沟槽爆轰波直线传播速度、拐角传播能力及临界尺寸。结果表明,用分段挤注工艺制作的爆炸网络可行,其药体成型好,平均密度为1.45g/cm3且分布均匀。截面尺寸大于0.5mm×0.5mm的沟槽装药均可实现可靠传爆,尺寸分别为1mm×1mm、0.8mm×0.8mm、0.6mm×0.6mm、0.5mm×0.5mm沟槽爆轰波直线传播平均速度分别为7276、7131、7013、6906m/s,临界传播尺寸为0.3mm×0.3mm~0.4mm×0.4mm。
  • 潘清, 汪渊
    1999,22(3): 54-55.
    摘要 ( 7 ) PDF全文 (143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改进的布氏压力计、加热板线性热解装置和化学弧方法在炸药热分解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化学弧方法研究固相炸药的多阶段气化过程,相变对炸药热分解的影响和研究炸药热分解动力学的量子化学方法。指出了含能材料热分解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附参考文献31篇。
  • 黄俊, 唐婉莹, 周申范
    1999,22(3): 56-59.
    摘要 ( 12 ) PDF全文 (209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4,4,4-三硝基丁酸-2,2,2-三硝基乙酯(TNETB)的热安全性和得到计算其热安全性参数用的基本数据,用经验式估算了比热容(Cp)和热导率(λ)。用热力学公式计算了TNETB的标准燃烧焓ΔcHθm(TNETB, S, 298.15K)和标准燃烧能ΔcU(TNETB, S, 298.15K)。用Kamlet-Jacobs公式估算了爆速、爆压和爆热。用经验式估算了分解热(Qd)。通过DSC曲线和高灵敏布鲁顿玻璃薄膜压力计测得的逸出气体标准体积(VH)-时间(t)曲线,得到TNETB放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用上述基本数据得到了评价TNETB热安全性的参数:自加速分解温度(TSADT)、热爆炸临界温度(Tbe和Tbp),绝热至爆时间(tTlad),撞击感度50%落高(H50),热点起爆临界温度(Tcr),被350K环境包围的半厚和半径为1m的无限大平板、无限长圆柱和球形TNETB的热感度概率密度函数S(T),相应于S(T)-T关系曲线最大值的峰温(TS(T)max),安全度(SD),临界热爆炸环境温度(Tacr)和热爆炸概率(PTE)。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析了TNETB的优化构型、前沿轨道能量、原子电荷和布局。结果表明:(1)TNETB有较好的热安全性和对热抵抗能力,与RDX相比,TNETB难从热分解过渡到热爆炸;(2)不同形状大药量TNETB热安全性降低的次序为:球 > 无限长圆柱 > 无限大平板;(3)O25, O26和C13是TNETB分子中的活性原子;(4)加热TNETB到一定温度,C2-C13键首先断裂;(5)TNETB有高的燃烧能,高的爆轰化学能(爆热)和接近RDX的爆炸性能。冲击感度优于PETN和特屈尔,可用作注装炸药主组分。
  • 郭燕文
    1999,22(3): 60-61.
    摘要 ( 14 ) PDF全文 (119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用动态测压热分析方法(DPTA) 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HMX和CL-20的热分解过程,得到了加热过程中试样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相关特征参数。分析了含能材料在热分解过程中气体压强和热流特征参数随时间或温度的变化关系,获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两种方法能相互补充、佐证,对含能材料热安定性提供可靠的评价。
  • 胡毅亭, 陈网桦, 彭金华, 刘荣海
    1999,22(3): 62-65.
    摘要 ( 12 ) PDF全文 (152 KB) ( 1 ) 可视化 收藏
    在2、5、10、15和20℃·min-1线性升温条件下,用非等温TG-DTG技术分析了1-氨基-1,2,3-三唑硝酸盐((ATZ)(NO3))的热分解过程,研究了其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并提出热分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ATZ)(NO3)的热分解过程可分为两个失重阶段。动力学3因子(表观活化能E、指前因子A和机理函数)可通过3步最终确定。首先,用两种model-free方法(Kissinger法和Ozawa法)得到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然后用两种model-fitting方法(Satava-Sesták法和Achar法)得到几种可能的分解机理函数;最后通过3种验证方法(atava法、双因子外推法和Popescu法)得到唯一的分解机理函数。(ATZ)(NO3)热分解两阶段的反应机理均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模型,反应级数分别为n=3/2和n=1/3,m=3。(ATZ)(NO3)热分解两阶段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dα/dt=1013.60×e-128970/RT(1- α)[-ln(1-α)]-1/2和dα/dt=1011.40×e-117370/RT(1-α)[-ln(1-α)]2/3。两阶段动力学补偿效应的数学表达式分别为:lgA=0.1213E-1.894和lgA=0.1149E-2.5426。
  • 张双计, 吴廷汉, 张治安, 李树奇
    1999,22(3): 66-68.
    摘要 ( 7 ) PDF全文 (117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纳米Fe2O3颗粒,考察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Fe2O3粒径分布的影响,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量散射光谱(S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MDIJade 5.0分析发现,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缩小纳米Fe2O3的粒径分布范围。采用超声复合法制备了NTO-纳米Fe2O3复合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微分热重(TG/DTG)考察了纳米Fe2O3对NTO热分解的催化性能以及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用Kissinger法、Ozawa法和积分法计算非等温动力学参数,发现Fe2O3可降低NTO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复合物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90.82kJ/mol,指前因子为1025.19s-1
  • 王国强, 马晓燕
    1999,22(3): 69-70.
    摘要 ( 4 ) PDF全文 (131 KB) ( 0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升温速率分别为5、10、20 K/min的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S-2黏结剂、PETN和RG-1炸药的热分解过程。分别用Coats-Redfern法、Ozawa法和NL-INT法获得S-2黏结剂、PETN和RG-1炸药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和机理函数,进而计算PETN和RG-1炸药在特征温度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RG-1炸药的DSC曲线上呈现一个吸热熔化峰和一个放热分解峰,130℃以下的热稳定性良好。RG-1炸药的热分解机理属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活化能、指前因子和机理函数分别为156.02 kJ/mol、1017.29s-1和f(α)=4/3(1-α)[-ln(1-α)]1/4。RG-1炸药在放热分解峰温的活化焓、活化熵和活化自由能分别为152.17kJ/mol、74.04J·K-1·mol-1和117.89kJ/mol。
  • 姬月萍, 张玉祥
    1999,22(3): 71-73.
    摘要 ( 13 ) PDF全文 (123 KB) ( 3 ) 可视化 收藏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Micro-DSCⅢ装置研究了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HNIW)的热行为和非等温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和比热容。通过非等温DSC曲线计算HNIW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 Ea和指前因子A)。结果表明,其热分解反应的微分机理函数、Ea和A值分别为3(1-α)[-ln(1-α)]2/3,155.04kJ·mol-1和1013.55s-1。热爆炸临界温度为226.60℃,其反应活化熵(ΔS)、活化焓(ΔH)和活化自由能(ΔG)分别为11.60J·mol-1·K-1、152.04kJ·mol-1 和146.29kJ·mol-1。在283~ 343K,比热容随温度变化的方程为:Cp=0.2472+0.002705992T。自加速分解温度、绝热至最大分解速率时间、绝热至爆时间分别为486.5K, 54.81s和54.31s。构建了HNIW热感度概率密度分布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