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赵鹏, 李国岫, 虞育松
    摘要 ( ) PDF全文 (265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得到柴油机进气涡流与燃烧室口径比、燃烧室形状的匹配关系及其对缸内气体流动和混合气形成的影响,对某型大功率柴油机进气涡流与燃烧室的优化匹配进行了多维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气涡流与燃烧室进行优化匹配,能显著地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随着燃烧室口径比的增大,最优匹配的涡流比也相应增大,当口径比为0.8时,指示功率最高;对于油束撞壁情况,进气涡流主要影响燃油蒸气在燃烧室壁面附近的分布情况;对于油束未撞壁的情况,进气涡流影响相邻油束之间的干涉和燃油蒸气的空间分布;不同的燃烧室形状应匹配不同的涡流比,在几类燃烧室中,缩口燃烧室匹配的涡流比最大,其动力性也最好;随着涡流比的增大,燃油蒸气区的流场加强,影响燃油蒸气的输运及燃烧特性。
  • 杨磊,马彪1, 李和言1, 陈宝瑞1
    摘要 ( ) PDF全文 (115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分析某液压驱动装甲履带车辆转向动态特性,在对液压驱动装甲履带车辆转向行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建立系统转向仿真模型。对车辆在中等半径转向、小半径转向以及修正转向3种转向工况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各种转向工况的车辆动态特性以及车辆在各种转向工况下允许的最高车速。仿真结果表明,车速的变化对转向系统压力影响显著。
  • 王永娟1,赵军2,唐竹秀1
    摘要 ( ) PDF全文 (1393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热对弹壳弹膛系统的影响,基于弹、塑性力学及接触理论和弹壳、弹膛系统受热的物理过程,建立了考虑由热载荷和压力载荷共同影响的某小口径枪械弹壳弹膛系统的数学和物理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和热、结构耦合单元Plane13,在ANSYS软件环境下,通过加载火药燃体的温度历程,进行了数值分析,获得了弹壳、弹膛系统在瞬态热载荷和瞬态压力载荷同时作用下弹壳弹膛系统热应力特性,结果表明热对弹壳弹膛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的。 针对热对弹壳弹膛系统的影响,基于弹、塑性力学及接触理论和弹壳、弹膛系统受热的物理过程,建立了考虑由热载荷和压力载荷共同影响的某小口径枪械弹壳弹膛系统的数学和物理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和热、结构耦合单元Plane13,在ANSYS软件环境下,通过加载火药燃体的温度历程,进行了数值分析,获得了弹壳、弹膛系统在瞬态热载荷和瞬态压力载荷同时作用下弹壳弹膛系统热应力特性,结果表明热对弹壳弹膛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的。
  • 冯红艳, 朱顺官,张琳,李燕,沈瑞琪
    摘要 ( ) PDF全文 (118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半导体桥(Semiconductor Bridge,SCB)装药条件下发火电压、发火电容及积分能量对点火时间影响的对比,结合不同点火条件下,桥体两端电压曲线、电流曲线和电流二次峰出现时间的比较,研究了斯蒂芬酸铅(LTNR)的半导体桥点火机理。试验发现特定的点火电路下,SCB点火时间存在一个临界值,且SCB等离子体形成的快慢直接影响点火时间。在充电电压从大到小的点火过程中,在桥与药剂之间存在2种不同的点火机理,在较高点火电压下为等离子体点火机理,在低电压为热点火机理。
  • 吴一全, 罗子娟
    摘要 ( ) PDF全文 (154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信噪比较低时,如何有效地抑制自然背景对目标检测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时域背景预测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方法。首先针对前几帧图像中对应同一位置像素点的灰度值序列,利用参数经粒子群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函数拟合,并据此预测下一帧图像在该位置处像素点的灰度值;然后将原始图像与预测图像相减得到预测残差图像,利用基于二维Tsallis-Havrda-Charvat熵的阈值选取快速算法进行分割,并根据小目标运动的连续性和轨迹的一致性进一步分离噪声和小目标。文中给出了实验结果及分析,并与现有的检测红外小目标的空域和时域背景预测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更高的检测概率,明显优于已有的基于背景预测的红外小目标检测算法。
  • 李晖, 伍清河
    摘要 ( ) PDF全文 (1232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具有二次性能指标的空间关联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通过引入空间变量和空间移动算子研究具有二次性能指标的空间关联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通过引入空间变量和空间移动算子,可以将关联系统表示成一般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形式。基于直接分解协调算法设计了分布式控制器,不仅简化了计算过程,能够稳定整个关联系统,而且综合考虑了过渡过程和控制能量的要求,是二次最优的。仿真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3台移动机器人直线编队仿真实验,进一步说明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 杨彦利, 邓甲昊, 吴彩鹏
    摘要 ( ) PDF全文 (111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频率步进信号可实现距离高分辨,但存在运动补偿问题。考察了速度和加速度共同作用对一维距离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引起的离散峰值误差,得到了影响最大无补偿速度和加速度的主要因素。在分析距离分辨率、带宽与最大无补偿速度这一对矛盾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参数设计来提高最大无补偿速度,实现对低速目标的无速度补偿测距。仿真验证了对低速、近距离目标运动无补偿测距的可行性。
  • 朱劼昊, 周建江, 汪飞, 吴杰
    摘要 ( ) PDF全文 (114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雷达目标高分辨距离像(High-Resolution Range Profile, HRRP)识别中等角域划分针对雷达目标高分辨距离像(High-Resolution Range Profile, HRRP)识别中等角域划分造成的目标散射特性失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核主分量分析重构的雷达目标识别方法。该方法在等角域划分下利用核主分量分析提取每个角域内HRRP的特征子空间,再将测试样本投影到各角域特征子空间中进行重构,最后通过计算最小重构误差来判别测试样本的类别。基于5种飞机目标的仿真实验表明,核主分量分析重构方法可以松弛角域划分范围,降低角域划分的精度要求,相比主分量分析重构方法和最大相关系数模板匹配法有效提高了识别性能。
  • 惠俊英1, 王大宇1, 张光普1, 殷敬伟1, 王晓琳2
    摘要 ( ) PDF全文 (1238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下多用户通信中存在的多址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声屏蔽的多址接入方法。声屏蔽是利用不同信源与接收阵之间的多途信道差异实现多址接入的。通过对接收信号的屏蔽聚焦处理,使得多址干扰被有效抑制,信源信号被时反聚焦后得到增强,多途影响将明显减弱。将声屏蔽与正交频分复用(OFDM)结合,设计出了基于声屏蔽的OFDM多用户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不占用额外带宽的条件下实现多用户通信。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表明:声屏蔽不仅能够抑制多址干扰,同时也对期望信号进行聚焦,可以有效提高通信系统的数据吞吐量,降低误码率。此外,声屏蔽允许在同一方向上对不同用户同时通信。
  • 冯源, 陶然
    摘要 ( ) PDF全文 (117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船舶螺旋桨的加速度特征,是声纳导引头和智能声引信探测与分类港口水域机动目标的可行途径。首先分析了匀加速旋转螺旋桨的空泡体积脉动辐射噪声、脉动力辐射噪声和连续谱噪声的水声信号特征,给出被动声纳接收信号模型。进而基于该信号模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提取螺旋桨加速特征时存在的干扰问题,从而提出了基于分数阶Fourier域滤波的干扰抑制算法及相应的螺旋桨加速度提取算法,并给出了算法的实现步骤。最后,通过对水洞试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
  • 陈浩, 陈菊秋,胡俊波
    摘要 ( ) PDF全文 (1115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已有老式电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导体和浮芯缆一体化的电极设计方案。对新、旧电极诸参数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按照新电极接触电阻必须小于老电极接触电阻和浮力平衡的策略,确定了电极的设计参数。然后根据设计参数制作电极模型,进行了缩比试验。经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新电极在电场强度分布、抗腐蚀性等诸多方面优于老电极。文中方法对电极设计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雷良金, 王长龙, 纪凤珠, 左宪章
    摘要 ( ) PDF全文 (111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漏磁缺陷的重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漏磁信号不变特征提取的方法。该方法在对漏磁检测过程中速度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采集不同速度下的漏磁信号,将速度影响下的漏磁信号作为RBF网络的输入,静态下的漏磁信号作为输出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实现了速度效应的补偿,提取出了漏磁信号的不变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陈大年, 吴善幸, 王焕然, 马东方, 贾存威, 胡金伟, 金扬辉
    摘要 ( ) PDF全文 (127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Y/G及G/B为常数的假设,构建了7种高压与高应变率本构模型,采用所构建的基于Y/G及G/B为常数的假设,构建了7种高压与高应变率本构模型,采用所构建的7种本构模型对于高导无氧铜(OFHC)的平面冲击波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平面冲击波载荷下OFHC的屈服强度对于压力、密度、温度以及塑性应变的依赖性是本构描述的关键。由Hopkinson试验取得的OFHC高应变率本构模型,并不适合描述平面冲击波载荷下的本构特性。采用层裂过程中的应力松弛方程,建立了一种基于空穴聚集的延性层裂模型,依赖于应力的层裂空隙度方程被耦合计及损伤的总体控制方程。数值模拟了多种材料的平面冲击致层裂试验。采用Hopkinson拉伸装置和一种基于一级气体炮的高速冲击拉伸断裂装置,研究了OFHC铜杆在一系列冲击拉伸速度下的断裂。一种受单轴冲击拉伸荷载的中心含椭球空穴的样本体积单元用于数值模拟空穴的增长与失稳,以空穴形状演化为判据,比较了空穴失稳时的单元平均径向应变与无凹槽杆的冲击断裂应变。
  • 陈力, 方秦, 郭志昆
    摘要 ( ) PDF全文 (11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强动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面力效应问题,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面力效应的为了研究强动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面力效应问题,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面力效应的增量方法静力分析模型基础上考虑了材料的平均应变速率效应,通过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建立了能够分析动载作用下考虑面力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响应的增量理论分析方法,并编制了相关的计算程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相关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面力效应可以大幅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抗力,计算和设计中不应被忽略。
  • 刘陆广, 欧卓成, 段卓平, 刘彦, 黄风雷
    摘要 ( ) PDF全文 (168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动态拉伸载荷下,混凝土断裂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提高。根据混凝土内部骨料与砂浆动态拉伸载荷下,混凝土断裂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提高。根据混凝土内部骨料与砂浆的力学性能,建立描述混凝土材料的细观有限元模型。通过ABAQUS二次开发单元UEL计算动载荷下垂直骨料砂浆界面裂纹的扩展,计算不同加载率下裂纹的扩展路径。计算结果表明,在低加载率下,裂纹沿着骨料与砂浆界面传播,在高加载率下,裂纹将穿过骨料,分析表明混凝土应变率效应的物理成因应为骨料断裂所致。
  • 熊益波1, 胡永乐1, 徐进2, 陈剑杰1
    摘要 ( ) PDF全文 (203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确定Johnson-Holmquist(JH)本构模型参数,根据屈服面理论建立了粘聚强度与Mo为合理确定Johnson-Holmquist(JH)本构模型参数,根据屈服面理论建立了粘聚强度与Mohr-Coulomb准则参数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三轴围压试验获取极限面参数的方法。采用围压高达120 MPa的三轴试验实测了一种混凝土的破坏强度,同时结合文献数据确定了统计经验的JH模型极限面参数。通过对飞片碰撞与侵彻的数值模拟,检验了参数的合理有效性。
  • 谭业发, 李丽光, 蒋国良, 蔡滨, 储伟俊
    摘要 ( ) PDF全文 (1777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制低密度、低成本和高吸波性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运用高压液相氢还原工艺对空心微珠粉体进行表面镀镍改性处理,并制备了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吸波涂层。经表面测试分析证明,表面改性后的空心微珠粉体表面形成了较好结晶程度的镍改性层,且随镀镍量的增加表面镍包覆层逐渐趋于完整。研究了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吸波涂层在8~18 GHz范围内的吸波性能,重点考察了镀镍量、粉体含量和涂层厚度对表面改性空心微珠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改性空心微珠粉体的镀镍量为50%,粉体含量为65%,涂层厚度为3 mm时涂层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率可达到-14.555 dB,对应的频率为9.817 GHz,小于-10 dB的吸收带宽为3.1 GHz.
  • 苏长青1, 张义民2, 勾丽杰3, 杜劲松1
    摘要 ( ) PDF全文 (1154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可靠性理论的角度出发,根据转子系统发生油膜振荡的规律和油膜振荡故障的特征,应用随机摄动技术和四阶矩技术研究了转子系统油膜振荡故障的可靠性问题,并结合灵敏度技术,提出了转子系统油膜振荡故障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给出了可靠性灵敏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随机设计参数改变对转子系统可靠度的影响,并对随机参数对转子系统可靠度的贡献率进行了排序,为转子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孟广伟, 沙丽荣2, 李锋2, 李广博2
    摘要 ( ) PDF全文 (1141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在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结构的疲劳寿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呈高度的非线性关系,或隐函数关系,传统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计算困难。采用神经网络响应面法模拟结构的极限状态函数及其偏导数,从而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法对结构进行疲劳可靠性优化设计,通过算例说明其适用性及可行性。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贾文昂, 阮健, 李胜, 裴翔, 俞浙青, 朱发明
    摘要 ( ) PDF全文 (169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结构疲劳强度试验系统中,电液激振器受电液伺服阀频响特性的限制,激振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提高,为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试验系统。采用2D阀控液压缸组成电液激振器的方案来提高激振频率,包括2D高频激振阀、液压缸和偏置控制伺服阀。在2D阀中,阀芯的旋转运动和轴向滑动对激振频率和幅值实现独立控制,激振频率主要由阀芯的转速决定,易于通过提高阀芯转速来实现高频激振,进而提高疲劳强度试验系统的激振频率。文章对上述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曲线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系统能在5~200 Hz范围内对试验对象进行同步加载试验,其频率、幅值连续可控。该系统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传统的结构疲劳强度试验系统中,电液激振器受电液伺服阀频响特性的限制,激振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提高,为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试验系统。采用2D阀控液压缸组成电液激振器的方案来提高激振频率,包括2D高频激振阀、液压缸和偏置控制伺服阀。在2D阀中,阀芯的旋转运动和轴向滑动对激振频率和幅值实现独立控制,激振频率主要由阀芯的转速决定,易于通过提高阀芯转速来实现高频激振,进而提高疲劳强度试验系统的激振频率。文章对上述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曲线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系统能在5~200 Hz范围内对试验对象进行同步加载试验,其频率、幅值连续可控。该系统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 吴平安, 刘宜平, 高明亮, 杨洁, 刘首
    摘要 ( ) PDF全文 (189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高强高性能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冲击动力性能,首先介绍了其配合比和优良的静为研究高强高性能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冲击动力性能,首先介绍了其配合比和优良的静力力学性能,然后对其进行了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冲击试验,得到了其受一次、多次冲击后的破坏现象和受力特点,分析了应变速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是一种应变速率敏感材料,其应变速率效应比普通混凝土的要高。在高应变速率时其动力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适合用于抗爆炸、冲击材料。
  • 研究简报

  • 芮强, 王红岩, 王良曦
    摘要 ( ) PDF全文 (198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将拓扑优化方法引入某动力舱支架结构的优化设计,采用基于变密度方法的结构拓扑优化技术,以最小化结构静力和频率特性合成柔度指数为目标函数,以保留体积比为约束条件,进行了支架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前、后支架结构的刚强度及模态振型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优化以后动力舱支架的静、动态特性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最大应力由954 MPa 降低为207 MPa,1阶固有频率由48.5 Hz提高到141 Hz,说明采用拓扑优化技术进行动力舱支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景耀杰, 杨孝平1, 刘玉文3, 侯明3
    摘要 ( ) PDF全文 (107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某型车载炮的性能特点,充分考虑在传统评估中被忽视的指挥控制效能的影根据某型车载炮的性能特点,充分考虑在传统评估中被忽视的指挥控制效能的影响,将该车载炮的作战效能分解为火力效能、运行效能、防护效能和指挥控制效能4部分。采用幂指数法建立其作战效能评估模型,以该车载炮为标准火炮,并选取3种典型火炮作为参评火炮,通过参评火炮与标准火炮的对比,得出4种火炮的作战效能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对该车载炮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为其作战使用提供科学指导。
  • 高志文, 陶然2, 王越2
    摘要 ( ) PDF全文 (114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基于单频网的数字电视广播辐射源雷达目标探测模型,分析了单频网外辐射源雷达存建立了基于单频网的数字电视广播辐射源雷达目标探测模型,分析了单频网外辐射源雷达存在的特殊问题及措施,提出了基于航迹关联和航迹同源映射的单频网外辐射源雷达目标定位算法,解决了由多个同频发射信号引起的目标定位模糊问题。由一个三发单收的单频网外辐射源雷达模型验证所提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地消除定位模糊。
  • 田斌1, 察豪1, 周沫1, 宋伟1, 张宁2
    摘要 ( ) PDF全文 (1157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由法国学者提出的解析MGB蒸发波导模型的基本原理。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了气温、海温、相对湿度、风速以及气压对解析MGB蒸发波导模型计算的蒸发波导高度结果的影响。同时从蒸发波导高度的角度,利用近年来海上试验中采集的实测蒸发波导高度数据和参考高度处的气象信息,研究了解析MGB模型在试验海域的适应性。结果显示解析MGB模型在接近中性层结的条件下预报结果较好。
  • 万树平
    摘要 ( ) PDF全文 (1127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Vague集理论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不确定多传感器目标识别方法。根据Vague集定义准确地建立了多传感器目标识别系统模型,提出了一种Vague集与优属度相结合的目标识别方法。该方法定义了两Vague集之间的距离,通过求解双目标规划模型客观地确定传感器的权重,避免了传感器权重选取的主观性。利用本文模型可得到各目标的优属度,根据优属度确定最佳目标。仿真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 崔嵬, 朱新国, 沈清
    摘要 ( ) PDF全文 (110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动态目标的距离跟踪,提出了一种基于α-β-γ跟踪器的三阶距离跟踪环参数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按照最小距离误差准则确定环路带宽,然后利用环路带宽拟合环路传递函数满足临界阻尼条件的三阶极点值,并进而解得α、β、γ值,从而完成整个距离跟踪环的参数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按照六阶多项式拟合得到的三阶极点值与其理论值之差在10-4量级以内。文章最后对三阶距离跟踪环的跟踪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最小距离跟踪误差意义上的环路带宽确定方法。
  • 徐佳1, 李千目2,王永利2, 刘凤玉2
    摘要 ( ) PDF全文 (1255 KB) ( ) 可视化 收藏
    路径压缩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应用于移动Ad Hoc网络的按需路由优化技术。但目前已有的路径压缩技术尚存在压缩盲目、路径不稳定、短暂缩减和多次缩减现象频繁等不足。通过建立动态路径压缩模型得出概率意义上、实时动态化的路由稳定期,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压缩模型的路径压缩技术DMPCT. DMPCT有效抑制了路径压缩的盲目性,在控制短暂缩减和多次缩减,提高路径稳定性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仿真表明,DMPCT在与AODV和PCA的性能比较中具有低原始RREQ数、低控制负载、低端到端时延和高包发送率等特点,是一种高效、稳定的移动Ad Hoc网络路径压缩技术。
  • 杜荔, 林晓, 黄俊, 李海涛
    摘要 ( ) PDF全文 (11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流量工程的主要算法大多不能克服对不同类型业务流顺序的影响以及对各流类型带宽比例的影响,且很少在为业务请求计算路由时便考虑避免LSP抢占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避免抢占的MPLS DS-TE路由算法PA-DTE(Preempting Algorithm-DiffServ aware Traffic Engineering). 新算法综合考虑各类业务流的带宽比例,优先选择相对空闲的链路,从而减少了被抢占的LSP数目。为验证新算法的性能,在NS2仿真平台上实现了该算法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在为业务请求计算路由时未考虑避免LSP抢占问题的算法相比,新算法在负载均衡、维持链路各CT(Class Type)流量比例、保证业务QoS和避免抢占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 刘芳, 冯永新1, 潘成胜2
    摘要 ( ) PDF全文 (119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时分数据调制(TDDM)扩频方式下二进制偏移载波(BOC)调制信号(简称T-B信号)的同关于时分数据调制(TDDM)扩频方式下二进制偏移载波(BOC)调制信号(简称T-B信号)的同步接收问题,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针对传统同步方法在TDDM方式下成功概率低,无法满足TDDM扩频方式接收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T-B信号同步方法。根据T-B信号的特点,采用粗同步、精同步的方法对T-B信号进行处理实现信号的直捕和跟踪。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解决了T-B信号的直捕及跟踪问题,且输出导航电文的正确率大于98%.
  • 李志勇, 陶然, 王越, 张昊
    摘要 ( ) PDF全文 (1787 KB) ( ) 可视化 收藏
    溢出型的网页恶意代码是利用程序中的溢出漏洞将恶意代码在网络用户主机激活,从而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研究其作用机制,对典型的溢出脚本进行分析,跟踪其在内存中的操作变化,找出了溢出型网页恶意代码激活所需条件和具体细节;分析了网页恶意代码通用溢出设计原理,得出其在操作系统软件环境下触发漏洞的一般设计方法。最后,提出了防范溢出型的网页恶意代码防范措施。
  • 孙瑜,李志安1, 林辉2
    摘要 ( ) PDF全文 (113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迭代学习控制理论的收敛性分析中,常见的初始条件是迭代初值与期望初值一致,或者迭代初值固定,给出了一类含控制时滞非线性时变系统在任意初值条件下采用开环PD型迭代学习控制算法时的收敛条件。迭代学习采用控制输入与初值同时学习的算法,其中控制输入利用了给定超前法,该算法解决了控制时滞和初值问题。运用算子理论证明了收敛条件,给出了间歇非线性控制时滞过程仿真实例,研究结果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 富宏亚, 邵忠喜, 路华, 刘源
    摘要 ( ) PDF全文 (143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七自由度纤维铺放机按规划的铺放轨迹运动,必须研究铺放机的后置处理算法。通过比较七自由度冗余度机器人的各种逆解方法,结合纤维铺放的工作过程,铺放机后置处理算法采用位姿分离法,将7个关节分两个部分进行后置处理算法的研究:主轴关节部分和机械手臂部分。这种算法在保留机构冗余特性的同时,避开了冗余自由度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优化问题,简化了后置处理算法。通过分析主轴关节的不同处理方法,提出基于机械手臂末端运动轨迹和基于机械手臂末端施压方向2种算法。并对这2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基于机械手臂末端施压方向的后置处理算法使机床运动平稳、关节变量变化范围小、关节角波动小、适用范围广的结论。通过铺放试验验证了后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
  • 王红旗,王泰华
    摘要 ( ) PDF全文 (1138 KB)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旋量理论可以方便地建立固定基开链或闭链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但是,能否和怎样把它用在移动机械手等这些非固定基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还值得探讨。本文基于旋量理论研究了移动机械手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首先通过构造虚拟连杆把移动机械手转换成等效的固定基单自由度关节的开链系统。然后应用刚体旋量的指数积公式导出移动平台的运动约束方程,通过建立移动机械手各刚体的雅克比矩阵,推导出刚体和整个系统的动能。最后利用Lagrange-d′Alemert原理建立了移动机械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郭敬, 杨继志, 刘瑞敏
    摘要 ( ) PDF全文 (1118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液压转台系统存在的非线性动态磨擦辨识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将一种基于优化策略的算法应用于液压转台的LuGre摩擦模型参数辨识以提高动态摩擦辨识精度。基于优化策略的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既具有遗传算法的全局性和并行性,又具有模拟退火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可以提高非线性动态摩擦辨识精度。在介绍液压转台LuGre摩擦模型基础上,推导了基于优化策略的LuGre摩擦模型动态摩擦参数和静态摩擦参数的辨识方法并应用于液压转台系统,最后的仿真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 蒋涛1, 刘凯1, 张江
    摘要 ( ) PDF全文 (113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尾流自导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已知尾流气泡密度随距离的分布密度或已知对尾流自导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已知尾流气泡密度随距离的分布密度或已知尾流层随距离反射系数的条件下,分析了影响尾流自导作用距离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对其中主要参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奈曼—皮尔逊准则,建立了计算尾流自导作用距离的数学模型,编制了相关流程图和软件,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了计算;对得出尾流自导作用距离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在己知气泡随距离的分布密度或尾流随距离的反射能力时,能准确估算声尾流自导距离。
  • 赵建印,刘芳
    摘要 ( ) PDF全文 (115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海上编队双舰防空队形部署优化问题,在武器系统作战能力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对编队防空舰防空区域和部署原则的分析,以编队被掩护舰对来袭目标防御纵深最大为优化目标,给出了海上编队双舰防空队形部署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在一定数据假设下,通过示例的方式对所给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 李羚玮, 张建军, 张涛, 郭波
    摘要 ( ) PDF全文 (115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作战单元可用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多维Markov过程(MDMP)作战单元装备稳态可用度模型,并针对MDMP状态较多的问题研究了其降维求解算法。该模型中考虑了作战单元中的多个装备;该算法利用部件的维修资源相关性来降低问题的维度。研究结果表明,MDMP的解析建模具有比较全面的建模能力,可以对作战单元可用度问题进行建模;利用不同部件之间的关系信息设计的降维算法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量。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
  • 房亚东1 ,张磊2, 杜来红3, 陈桦1
    摘要 ( ) PDF全文 (177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技术武器装备快速动员的途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息化战争和制造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出了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链的解决思路。首先对比传统刚性动员生产与制造外包供应链的特点,论述了构建快速扩散制造链的可行性。其次对快速扩散制造链的理论基础、构建过程和软件体系三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给出了实现快速扩散动员的系统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实例,对快速扩散制造链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描述和说明。初步应用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能够为武器装备动员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