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王娟,陈慧岩,许诺
    摘要 ( ) PDF全文 (543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液力机械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合理选择起步档、选择合适的自动换档点和闭锁点以及换档过程离合器充放油参数的合理控制等策略的运用对提高车辆加速性能的影响。实车试验结果表明,与不采用以上策略的加速过程相比,车辆加速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王永娟,赵军,钟远龙
    摘要 ( ) PDF全文 (662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自动武器产品设计质量和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推动自动武器向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结合自动武器结构特点,采用广义模块化设计理论,研究并提出了产品模块、接口划分方法及模块信息编码方案。分析自动武器广义模块化实施过程,给出了自动武器快速设计模块总体框架。用Microsoft VC++6.0、Oracle和Pro/TOOLKIT二次开发工具,建立了自动武器专用模板库、实例库及参数化图库。开发了在Pro/E环境下专用的自动武器快速设计模块,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 刘国鑫,廖振强,张帆,陈杨
    摘要 ( ) PDF全文 (486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采用双级装药进行膛内二次发射以提高弹丸初速的新技术,为提高大口径自动武器的初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并建立了双级装药弹膛内二次发射内弹道模型,揭示了装填条件中弹丸质量配比、装药质量配比、延迟时间和预紧力约束等变化时对膛压和初速的影响规律。
  • 裴立力,罗海波,耿彦峰,赵耀宏,韩国瑞
    摘要 ( ) PDF全文 (46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小波分析优良的局部化能力和方向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海面目标自动检测算法,该算法在小波分解的垂直分量中进行目标检测,经过互能量交叉和海杂波抑制后,通过最大能量判决检测目标位置,并利用双窗口相似性度量函数标定目标大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单帧图像中检出目标,并且对存在云层、鱼鳞光等干扰的复杂海空背景也能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
  • 刘忠,王雪松,刘建成,王国玉,肖顺平
    摘要 ( ) PDF全文 (574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对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进行干扰为背景,介绍了间歇采样直接转发干扰的原理与干扰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间歇采样重复转发干扰样式,并理论分析了该干扰样式的干扰效果:可使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产生数量众多、幅度较强的逼真假目标。研究了关键参数对于扰效果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对文中的分析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干扰样式比间歇采样直接转发干扰具有更好的效果。
  • 宋海峰,邓浩,张蓉,游安清,王磊,赵平,叶长春,余丽霞
    摘要 ( ) PDF全文 (3910 KB)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JG-8陀螺组合体,研究其用于小角度随机往复振动条件下的姿态测量,建立了改进的递推线性回归算法,对原始角速度积分值分段拟合,用直线斜率来实时修正原始角速度,修正值积分后得到振动台3轴实时角度值。实验中,通过把陀螺姿态测量数据与线尺数据、含姿态引导数据与观测设备闭环后的编码器读数的比较,验证了该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消除信号中不稳定的直流噪声,使姿态测量精度达到0.3°以内。
  • 王宇,金鸿章,綦志刚,李冬松
    摘要 ( ) PDF全文 (473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船舶减摇鳍在零航速时进行减摇,与传统减摇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了研究船舶零航速减摇鳍在零航速时产生升力的过程,以Weis- Fogh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零航速减摇鳍升力模型,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NJ5型减摇鳍升力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针对NJ5型减摇鳍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仿真结果一致,为以后进行水动力试验以及控制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 杨班权,张坤,陈光南,罗耕星,肖京华
    摘要 ( ) PDF全文 (607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涂层的断裂韧性与界面结合强度是表征涂层/基体材料体系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但如何准确地测量涂层的断裂韧性和强界面结合的涂层/基体材料体系的界面结合强度至今仍存在困难。以铬涂层/钢基体材料为对象,采用声发射和显微镜实时动态检测技术与拉伸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铬涂层的断裂韧性以及铬涂层/钢基体的界面剪切强度。根据相关力学模型和实验测量结果,得到铬涂层在室温下的断裂韧性为27. 41 J/m2.同时,发现在铬涂层裂纹饱和后界面开裂都未发生,获得了该种材料体系界面剪切疆度的一个下限值。
  • 闰明,孙志礼,杨强,陈凤熹,刘勤
    摘要 ( ) PDF全文 (4224 KB)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材料的双线性随动强化和蠕变特性,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蠕变一热疲劳裂纹的张开过程。裂纹在加热和保温过程中受压应力作用,处于闭合状态。由于加热和保温过程产生的非弹性应变不能自由恢复,降温过程的后期产生垂直裂纹面的拉应力,使裂纹逐渐张开。此时裂纹附近材料的温度已经下降到蠕变温度以下,并且裂纹的张开过程是热应力的卸载过程,因此C“参数和,积分不适用于蠕变一热疲劳裂纹。在小范围屈服条件下,可用应力强度因子作为蠕变一热疲劳裂纹的控制参量。计算表明,延长保温时间,升高加热的景高温度,增加裂纹长度都能够使应力强度因子增大。
  • 毛昭勇,宋保维,胡海豹,王鹏
    摘要 ( ) PDF全文 (366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将抽样方案与质量标准结合起来,运用优化理论和Pareto非劣解排序思想,建立了以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为目标函数的计数抽样检验优化模型,不但充分反映了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之间的制约关系,而且还可避免求解繁琐的非线性超越方程组。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可用性。
  • 邹思成,王钢
    摘要 ( ) PDF全文 (6980 KB)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实际测试结果,介绍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LAMOST)低色散光谱仪所使用的科学级CCD相机的系统设计与检测技术。LAMOST科学级CCD相机系统由大面阵CCD芯片、相机头、制冷系统、控制器及其软件组成,其CCD控制器的设计实现低噪声、多路图像读出、像素合并及陷阱测试等功能,满足LAMOST工程的设计要求。介绍了科学级CCD相机增益、读出噪声、暗电流,满阱等指标的测试方法,该技术方法适用于其它领域同类型科学级CCD相机的研制和检测。
  • 马飒飒,宁如云
    摘要 ( ) PDF全文 (6373 KB) ( ) 可视化 收藏
    软件可靠性定量评估与预测是软件可靠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软件质量度量的软件可靠性预测模型,并将基于贝叶斯估计的现代可信性理论引入该领域,利用可信性因子合理组合基于软件质量度量的软件可靠性预测模型和基于失效数据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的评估结果,从而全面利用与软件可靠性相关的多方面信息,得到更合理的软件可靠性定量评估结果。根据方差分解和最优线性非齐次估计给出基于贝叶斯估计的软件可靠性综合评估模型的数学描述公式,并举例说明可信性因子的求取方法。数据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 王黎明,严壮志,韩焱
    摘要 ( ) PDF全文 (409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射线图像退化机理的研究,在分析等功率谱滤波恢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图像的功率谱估计,提出了等功率谱恢复的改进算法。实际图像恢复结果表明,该算法可较好地降低图像模糊程度,能够有效保留射线图像的边缘信息,同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 张心明,王凌云,刘建河,杨建东
    摘要 ( ) PDF全文 (3606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复摆原理,阐述了箭弹的质偏和转动惯量的测量方法及装置,推导出了质偏和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对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公式,在假定各测量参数误差为正态分布条件下,导出了测量结果的极限误差计算公式。同时还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用复摆法测量弹箭的质偏和转动惯量是可行有效的,其测量精度可满足工程实际要求。该方法采用刀口支承,且在测试中工装简单,便于操作,特别适用于中小弹体的质偏和转动惯量的测量。
  • 郭毓,申晓宁,陈庆伟,胡维礼
    摘要 ( ) PDF全文 (4176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一类在有限时间区间上可重复运行的一致强稳定、一致强可控的高阶线性时变系统,提出了模型参考自适应迭代学习参数辨识方法。基于类Lyapunov函数推导了时变参数的迭代学习律。该算法可以辨识未知的快时变参数,并保证模型跟踪误差随迭代次数趋于无穷关于有限时间区间一致收敛到0,参数估计误差有界且收敛。分析了参数估计收敛到真值的条件。仿真验证了所提辨识算法的有效性。
  • 张树江, 颜景龙,邢慧
    摘要 ( ) PDF全文 (5043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枪弹识别技术的现状和刑事工作人员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枪弹自动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枪弹痕迹图像的自动采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使其规范化,规范化图像存档于数据库中。利用基于多小波直方图的图像检索方法,在数据库中检索与目标图像最相似的样本图像,供枪弹检验人员作进一步的决定。系统所具有的自动采集、规范、存储、检索等功能,解放了显微镜下逐一比对、查找这种繁琐而耗时的人工方式,鉴定速度和准确度大幅度提高。
  • 王湛,郭成旲,刘凤玉,张宏
    摘要 ( ) PDF全文 (5387 KB) ( ) 可视化 收藏
    将软件抗衰重启合理地应用于分布式系统,实现细粒度软件抗衰,可以提高抗衰适用性,降低抗衰开销,提高软件可靠性。确定系统重启层级别,查询各层模块的直接耦合模块,进而构建出各重启层的重启链是实施细粒度软件抗衰策略的关键。针对分布式系统各级模块间控制、调用及数据访问的关系,可以制定出系统重启层标准,给出判定各级直接耦合模块和模块重启群的方法,同时定义重启优先级,进而得出各级重启链的构建规则,由此制定重启实施策略。同时综合随机Petri网及确定的有限自动机两种形式化描述方法,构建易于理解分析的4级嵌套抗衰重启模型,为实现分布式系统细粒度软件抗衰提供支持。
  • 张昊,陶然,李志勇,杜华
    摘要 ( ) PDF全文 (475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网页中的恶意脚本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统计的网页恶意脚本检测方法,并利用主观赋权法的一种——判断矩阵法对不同的统计方法设置不同的权重,最后利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对网页脚本统计结果进行完善,从而得出网页脚本的检测结果。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网页中经过encode和unescape加密处理的恶意脚本。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董小瑞,杨世文
    摘要 ( ) PDF全文 (410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V12缸柴油机机体的模态测试方法为例,利用有限元模态计算的结果,进行模态测试前的测点和激励点的优化研究,对有限元模态振型与测试振型进行比较,检验测试模型的自由度数目、与有限元模态振型的匹配情况,说明利用有限元预分析的结果可辅助复杂结构模态测试方案的建立。
  • 研究简报

  • 胡文斌,尹晓峰,哈进兵,董健年
    摘要 ( ) PDF全文 (4735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火炮指挥系统供电电源高可靠性要求,设计了一种采用相位调制跟踪法的全数字式电源并联系统。该系统将各并联模块的输出功率值通过相位调制转换为控制通讯线上周期脉冲信号的相位值,然后通过锁相同步的方法使所有模块都跟踪调制脉冲相位最超前,即输出功率最大模块,从而实现功率均分。采用数字脉冲锁相技术提高了均流控制精度,通过数字信号压缩,只需一根通讯线即可完成并联控制,提高了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并联电源系统工作稳定。该方法还能自动切换并联系统内故障的电源模块,实现了民主主从式不间断控制.有效提高了火炮指挥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 刘宇,原建平,侯朝焕
    摘要 ( ) PDF全文 (344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水下声自导武器的传统导引方式存在着种种缺点,已经不适合现代鱼雷的战术要求。对水下声自导武器的导引方式作了研究,并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推导出一种以航向角为控制律的导引方式。该控制律有别于基于角速率的导引方式,保证了鱼雷在数据率较低且不固定以及存在自导盲区的情况下,仍能够以较高精度命中目标,因而能更好地适应水中导引的特点。仿真表明,该导引律实现简单可靠,鲁棒性强,攻击弹道平滑,对水中目标有较好的制导性能。
  • 林床华,栗保明
    摘要 ( ) PDF全文 (4273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电能作火药当量化假设,将势平衡理论用于电热化学炮的内弹道分析。根据常规和电热化学发射的试验结果,初步探讨了势平衡理论在电热化学炮内弹道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该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弹丸运动的阻力系数,确定实际火药力和电能利用系数,评价脉冲放电的作用效能。根据势平衡点参数的变化,可以检测膛内火药燃烧是否有异常现象。
  • 杜元元,苏学宽,金头男,聂祚仁
    摘要 ( ) PDF全文 (5404 KB) ( ) 可视化 收藏
    Al-5. 9Cu合金经过495 m/s穿甲燃烧弹侵彻后,弹坑底部呈现锯齿状,形成了两种形变带,一种与滑移带有相似的形貌,另一种与晶体的流态变形方向平行,弹坑侧壁形成剪切带以及撕裂性形变带。在809 m/s穿甲燃烧弹的冲击条件下,形成了螺旋状和涡流状的剪切带。两种冲击速度下,弹坑周围都形成了大量的微带。分析认为,在高速冲击压力下,产生了局部应力集中,位错的极化,中部位错的湮灭,以及形成了二次位错,最终形成微带组织。
  • 吕玉山,张辽远,王军,冯连东
    摘要 ( ) PDF全文 (523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单晶硅片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背垫对接触压强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有背垫抛光过程的接触力学模型和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有背垫时的接触压强分布的计算与分析,并利用抛光实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获得了硅片与抛光垫的接触表面压强分布形态,以及背垫的物理参数对压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有背垫时接触压强的分布仍存在不均匀性,而且在硅片外径邻域内接触压强最大,这导致了被加工硅片产生平面度误差与塌边。增加背垫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可以改善接触表面压强分布均匀性,使硅片有效区域的平面度形貌变得更好。
  • 张俊祥,高松平,王之珏
    摘要 ( ) PDF全文 (375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醋酐为酰化剂,在二氯甲烷中对二茂铁的双酰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物料摩尔比、投料方式、反应时间对合成工艺的影响,得到了产率较高、反应时间较短的合成l,1'- 二乙酰基二茂铁的工艺条件。
  • 薛俊明,黄宇,熊强,马铁华,孙建,赵颖,耿新华
    摘要 ( ) PDF全文 (660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频脉冲磁控溅射方法,以掺杂质量2% Al的Zn(纯度99.99%)金属材料为靶材制备平面透明导电Zn0: Al( ZAO)薄膜,利用湿法腐蚀方法,将平面ZAO薄膜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其形成表面凹凸起伏的绒面结构。研究了溅射功率、工作压力、腐蚀时间以及溶液浓度对绒面ZAO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对腐蚀前后薄膜的电阻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功率、低气压.腐蚀时间20 s、溶液浓度0.5%的条件下制备的绒面ZAO薄膜表面形貌较好,在硅薄膜太阳电池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 朱旭程,侯志强,吴国宏
    摘要 ( ) PDF全文 (4636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直升机旋翼健康监测系统地面试验台的硬件方案设计和旋翼健康监测软件的开发,阐述了旋翼数据采集系统、机体数据采集系统和上位计算机3个子系统的组成方案。由于采用了数字传感器、远程多路复合器和无线集流环采集旋翼状态数据,解决了原采集系统中存在的集流环磨损问题和传感器数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时模型残差的故障检测方法和基于混合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案。地面旋翼实验台的实现对于旋翼故障的研究和各种诊断方法的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