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魏 卫

    ISSN 1007-7812

     
  • 主办: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国兵器工业第204研究所共同

    出版:《火炸药学报》 编辑部

    CN 61-1310/TJ

过刊目录

  • 2010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06-25
      
  • 全选
    |
  • 李军锋, 马海霞, 严彪, 杨爱武, 买涛, 白林
    2010,33(6): 1-4.
    摘要 ( ) PDF全文 (110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将GAP与异氰酸酯预聚后引入双基推进剂黏合剂中,研究了固化剂种类、R值、固化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的含量和增塑比对黏合剂的交联网络结构参数RNB值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R值以及(T12)含量的增大,黏合剂的RNB值增大。在与NC中活性-OH交联反应时,TDI的反应活性比IPDI的高。GAP-TDI/NC/NG胶片的最大抗拉强度和断裂延伸率分别可达1.09MPa和202.12%,Tg最低为-42.66℃。
  • 杜军良, 舒远杰, 周阳, 罗娅君, 胡晓黎, 边清泉
    2010,33(6): 5-10.
    摘要 ( ) PDF全文 (82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发射装药动态挤压破碎试验装置对发射过程中低温、常温、高温发射装药的挤压破碎情况进行了模拟动态挤压破碎试验,用发射装药起始动态活度比确定了多种试验条件下破碎发射装药的起始动态活度比,可定量表征发射装药的破碎程度。结果表明,该发射装药在常温、高温下力学性能较好,低温时在相应力学环境下破碎严重。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最大挤压应力与装药破碎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 张弛, 罗运军, 李晓萌
    2010,33(6):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816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空心装药射流作标准射流源,研究了4种典型发射装药在空心装药射流撞击下的易损性响应特性。分析了约束条件、尺度效应等对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典型发射装药均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反应,由弱到强的排序为太根药、单基药、硝基胍药和硝胺药,其反应等级依次为爆炸、爆炸、部分爆轰和部分爆轰。
  • 钱华, 刘大斌, 吕春绪
    2010,33(6):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134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密闭爆发器测量了相同装填密度下37孔硝基胍发射药不堵孔包覆前后的燃烧性能,并以100mm加农炮弹道诸元为参考,对包覆前后发射药的弹道性能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发射药药粒包覆后其密闭爆发器试验最大动态活度增加约23%。在0.7kg/dm3的装填密度下,采用不堵孔包覆药装药的示压效率比未包覆药粒装药提高了约4%。包覆药粒装药装填密度0.759kg/dm3时的膛压与原药装药装填密度为0.700kg/dm3时的膛压相同,但初速提高16m/s,并与未包覆药粒装药具有相同的燃烧结束点。
  • 白林, 胡银, 胡荣祖, 宋纪蓉, 马海霞
    2010,33(6):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858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常规密闭爆发器研究了含FOX-7硝胺发射药的燃速、压强指数和压强变化率。结果表明,随着样品中FOX-7含量的增加,发射药的点火延滞时间增加,燃速系数减小,燃速降低;其压强变化率的最大值及增长速率均降低。当燃烧压强小于150MPa时,FOX-7含量对发射药的压强指数没有影响,FOX-7改善发射药压强指数的能力不明显;随着燃烧压强的增加,含FOX-7发射药的压强指数降低,尤其当燃烧压强大于200MPa时,发射药的燃速压强指数显著降低。随着发射药中FOX-7含量的增加,其压强指数及燃速系数均降低,有利于发射药的稳定燃烧。
  • 柴春鹏, 李娜, 甘志勇, 罗运军
    2010,33(6):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162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DNTF合成氧化反应实际情况,利用ChemCAD间歇动态反应器模块,建立了带控制条件的DNTF氧化反应动态模型。通过对热失控进行分析模拟,描述了反应温度失控后体系的变化历程,计算出反应放热速率、累积放热量和失控后体系达到的最高温度和压力。考察了DNTF合成中氧化剂的加料速度对反应放热性的影响;评估了热失控危险等级。根据模拟热失控得到反应热危险性的敏感性参数,可建立工艺参数和安全措施,从而预防DNTF氧化反应过程中的热失控事故。
  • 向梅, 饶国宁, 彭金华
    2010,33(6):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190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从合成与性能方面概述了包括基于咪唑、吡唑、三唑、四唑、三嗪和四嗪类阴离子、硝基苯类阴离子和非芳香硝基有机阴离子的含能离子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含能离子盐在推进剂及熔铸炸药用TNT替代物方面的研究进展。附参考文献101篇。
  • 牛晓庆, 张建国, 王昆, 张绍文, 舒远杰, 张同来, 周遵宁, 杨利
    2010,33(6): 34-38.
    摘要 ( ) PDF全文 (86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超声共混法、机械球磨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出Al/Fe2O3纳米铝热剂。研究了3种制备方法对纳米铝热剂晶型、平均粒径、形貌、比表面积和热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共混法只能使两组分简单地混合在一起;机械球磨法通过机械作用力使两组分混合均匀,但部分Al颗粒破裂,平均粒径减小;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Fe2O3凝胶均匀包裹着Al颗粒,形成核壳结构的Al/Fe2O3纳米铝热剂,有效地保护了Al颗粒,同时纳米铝热剂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固—固反应放热量为896J/g。
  • 张文雨, 李晋庆, 罗运军
    2010,33(6):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77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亚氨基二乙腈为起始原料,经过亚硝基化、环合、硝化三步反应得到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确定了硝化2,6-二氨基吡嗪-1-氧化物(DAPO)制备LLM 105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5h,用发烟硝酸或硝酸钾向发烟硫酸和2,6-二氨基吡嗪-1-氧化物混合物中加料的工艺路线,总产率为35%。用1H NMR,IR,MS对DAPO和LLM-105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推测了DAPO环化反应历程。
  • 任晓婷, 杨利, 张国英, 张同来
    2010,33(6):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137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4-甲氧基苯腈为原料,经肟化、重氮化、脱氮、关环、硝化及胺化等六步反应合成3,4-二(4′-氨基-3′,5′-二硝基苯基)氧化呋咱(DANBF),并优化了肟化、氧化呋咱成环及硝化反应的条件,用DSC、TG等对目标化合物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呋咱成环反应的最适宜条件为:Na2CO3摩尔量为理论摩尔量的1.35倍,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5h,收率58.1%,纯度不小于99.0%(HPLC)。芳基取代的氧化呋咱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 朱佳平, 任君, 韩新艳, 李永祥, 王建龙, 曹端林
    2010,33(6):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84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3,5-二硝基-1,2,4三唑铵盐为原料,经还原、氨化合成出1,5-二氨基-3-硝基-1,2,4-三唑(BANT),总收率为64%,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等进行了结构表征。培养了BANT单晶,四圆衍射分析表明,BANT晶体属于单斜晶系,晶体空间群为C2/c,晶包参数为:a=11.672 (4)nm,b=3.7395(13) nm, β= 1.463°,c=13.365(5)nm, V=564.5(3)nm3, Dc=1.696g/cm3
  • 张国英, 杨利, 周遵宁, 张同来, 曹允玲
    2010,33(6):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770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了HNIW热失重分别为91.8%的残余物Res.1和90.1%的残余物Res.2,在氩气气氛下通过热重-差示扫描联用仪(TG-DSC)对残余物Res.1以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到300、400、550、600、800℃,得到5种样品,分别为Res.1-300、Res.1-400、Res.1-550、Res.1-600、Res.1-800。结果表明,氩气气氛有利于氰基(-CN)的生成;大气气氛则有利于碳二亚胺的生成。采用原位红外光谱对HNIW在10℃/min升温速率、大气气氛下加热至232.0℃以上的残余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C键与部分C-N键断裂氧化产生活性中间物种-异氰酸酯,异氰酸酯进一步与相关基团反应生成碳二亚胺。探讨了454.7℃的残余物的空间结构,与碳二亚胺两端相联的聚合片段平面是共平面或相互垂直的。
  • 王晓, 罗运军, 柴春鹏
    2010,33(6):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822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热膨胀仪和闪光导热仪研究了温度对HMX基PBX的热膨胀系数和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330[KG-*9]K时,HMX基PBX的线膨胀系数约为5.34×10-5K-1;在330~350K,线膨胀系数迅速增大到 13.47×10-5K-1,随着黏结剂软化,线膨胀系数随之减小到8.04×10-5K-1。在293~373K,HMX基PBX的比热容从0.978J·g-1·K-1 线性增长到1.254J·g-1·K-1,但在343[KG-*9]K附近黏结剂融化存在异常偏大值;HMX基PBX的热扩散率从 0.256mm2·s-1下降至0.179mm2·s-1,通过比热和热扩散率实验数据计算获得的热导率从0.462W·m-1·K-1下降至0.406W·m-1·K-1。基于分子晶体传热理论模型建立了比热和导热系数的温度关系函数,HMX基PBX的导热机制符合两相串联模型。
  • 曲正阳, 翟进贤, 张晗昱, 杨荣杰
    2010,33(6):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785 KB)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宝兴, 谷鸿平, 屈璟林, 高强, 袁铁刚
    2010,33(6):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1027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粒度分布与压制期内含能晶体损伤程度的关系,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的高品质HMX炸药在压制后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HMX晶体粒径的增大,晶体表面逐渐形成裂纹,其尖端和棱角发生破碎。当晶体尺寸达到222.5〖KG-*9〗μm时会出现明显的穿晶断裂。采用两种粒度的HMX级配,可减少对晶体中的损伤。压缩刚度法所得HMX的黏结强度和光电子能谱所得PBX造型粉的包复度表明,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炸药的包覆效果和力学强度降低,导致压制PBX中更多晶体的破碎。
  • 王飞俊, 邵自强, 冯蕾, 王继勋, 王文俊, 李永红
    2010,33(6):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229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热重(TG-DTG)及高压差示扫描量热(PDSC)技术,考察了含硼金属化RDX基炸药的热行为。研究了不同金属组分对金属化炸药热分解性能的影响,计算获得热分解的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结果表明,RDX分解及其分解产物能“活化”硼粉,使之在高温下更易被氧化或氮化,而RDX对Al粉或Mg粉氧化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B、Al和Mg金属粉的加入导致RDX的热分解反应表观活化能和速率降低,DSC(PDSC)和DTG峰温滞后,DSC的量热值下降。
  • 雷锋斌, 曹端林
    2010,33(6):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935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DSC研究了5种5,5′-偶氮四唑过渡金属配合物MATZ(H2O)n(M=Mn,Ni,Zn,n=6;M=Co,Pb,n=3;ATZ=5,5′-偶氮四唑离子)对RDX和HMX热分解行为的影响。用分解峰温、热爆炸临界温度等特征参数评价了含配合物的二元混合物与纯组分的热分解行为。结果表明,配合物对RDX的影响大于对HMX的。含配合物的二元混合物的热分解行为与纯组分的热分解行为类似,配合物的分解影响了RDX和HMX的热分解特征参数。
  • 孔霖, 苏健军, 李芝绒, 姬建荣, 殷俊兰
    2010,33(6):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805 KB) ( ) 可视化 收藏
    15N标记的亚硝酸钠和叠氮化钠为原料,低温下合成出15N标记的对甲氧基苯基五唑(pMOPP)和对叔丁基苯基五唑(ptBPP)。利用低温1H NMR、13C NMR和15N NMR等一维核磁技术及gHSQC和gHMBC等二维核磁技术进行了ptBPP的1H、13C、15N NMR谱化学位移全归属。通过变温1H NMR和15N NMR研究了五唑化合物的稳定性,推测了其分解反应机理。
  • 乔丽洁, 刘志涛, 王泽山
    2010,33(6):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1164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各变形控制参数对可变形定向战斗部变形的影响,采用LS-DYNA软件对可变形定向战斗部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辅助装药相位角和厚度以及变形时间对战斗部变形过程的影响,确立了各个变形控制参数与最佳变形时间区间和变形弦长的关系,并得到战斗部变形控制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辅助装药相位角在60°~90°范围内取值较为适合,且辅助装药厚度对壳体变形弦长的影响小于相位角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可提高战斗部的性能。
  • 洪伟良, 朱秀英, 赵凤起, 仪建华, 高红旭, 田德余
    2010,33(6):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99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TG-DTG、DSC以及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储氢合金/AP/HTPB推进剂的热分解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Al/AP/HTPB推进剂,储氢合金/AP/HTPB推进剂的热分解温度降低,放热量提高;A20/AP/HTPB推进剂的凝聚相反应程度提高2.44%,第二、三温区的热分解活化能(Kissinger法)分别降低4.06%和22.63%;A30/AP/HTPB推进剂的凝聚相反应程度提高10.61%,第二、三温区的热分解活化能(Kissinger法)分别降低30.89%和38.87%。储氢合金对AP/HTPB推进剂的热分解有催化作用,并且该催化作用随着储氢合金中Mg0.45Ni0.05B0.5Hx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 张晓宏, 张佩, 刘小刚, 刘鹏, 陈雪莉, 王瑛
    2010,33(6):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76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湿老化对丁羟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在10、30、50℃以及多种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了丁羟推进剂的湿老化试验,对湿老化后的推进剂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温度在湿老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对湿度对湿老化速度和力学性能下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湿老化时间的增加,推进剂的力学性能逐渐下降;湿老化温度相同时,相对湿度越大相对抗拉强度的下降速度越快,下降程度也越大;相对湿度相近时,温度越高相对抗拉强度的下降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