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onsored by:

    Editor-In-Chief:

    ISSN 1673-6524

     
  • Hosted By:

    Published By: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CN 61-1280/TJ

Top downloade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22, 0(6): 45-53.
    针对目前炮口转速的直接测量研究较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磁场的新型炮口运动参数测量方法。该方法根据身管和弹丸铁磁性材料的聚磁效应及炮口地磁场的分布特征,在弹丸引信表面布设周向阵列均匀磁传感器,获取弹丸运动过程中地磁场的感应信息。对传感器运动路径上磁感应强度模值曲线进行一阶及二阶求导,得到两特征位置。利用弹丸旋转导致两位置阵列传感器周向拟合磁场表达式的相位变化,结合时间实现炮口转速的直接测量,根据转速和速度的特定函数关系可解算出炮口速度。利用有限元软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实际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0, 0(1): 50-53+77.
    环形弹簧由于具有空间尺寸小、刚度大、吸振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常用的环形弹簧的设计方法是根据工程经验或者相应的结构空间来选定弹簧参数。利用强度设计理论,定义了6个无量纲参数,推导出了环形弹簧设计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无量纲参数的取值范围。通过两个计算实例,不仅证明了设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而且计算结果也更符合设计要求。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1, 0(3): 76-79.
    针对新型自行火炮随动系统性能的快速检测需求,研制了一种原位检测设备。该设备不仅可以自动检测随动系统的电源、控制、反馈和连锁信号,而且能够自动输入激励信号,通过高精度数字式轴角变换器同步采集高低和方位角传感器输出的位置信息,经过数据分析处理后,可获得系统调速性能、调炮精度和调炮时间等性能指标。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6, 0(04): 75-76.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9, 0(02): 9-14.
    应用工程法、材料系数法、类比法、性能参数法和结构技术参数法建立了加榴炮系统研制费用估算模型,为新型加榴炮系统在方案论证阶段进行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9, 0(02): 18-22+39.
    详细介绍了合理利用集成电路构成的线性电源和开关电源,对外围电路的设计调试作了详尽说明,并介绍了在解决电磁兼容方面所采取的简单有效措施及设计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8, 0(4): 65-68.
    冷贮备系统是工业设计中常用的一种余度技术,但其系统可靠度却难以计算。应用概率论,推导出由N个相同单元组成的理想冷贮备系统可靠度的积分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卷积定理、卷积的微分性质及拉普拉斯变换等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一个便于运用的冷贮备系统可靠度的一般公式,为理想冷贮备系统的设计和计算提供依据,有助于解决组成系统元器件的故障密度函数比较复杂时的冷储备系统可靠性问题,这对余度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对于等价于理想冷贮备的系统,也可以参考该公式对其可靠性进行研究。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0, 0(2): 76-80.
    利用一维两相流内弹道模型及一维圆管热传导模型,描述了某榴弹炮多发连续射击过程中的身管传热过程。在分析火炮单发射击过程中身管内、外壁温度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连续仿真得到了持续射击10发过程中身管内、外壁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每发射击完成后身管内、外壁温度沿轴向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为分析火炮身管传热过程及发射装药安全性提供参考。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1, 0(2): 3-6.
    如何对高射速自动机后坐力及射击稳定性进行有效控制,对于自动机的适装性及系统的射击精度至关重要,是现代高射速自动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提出了采用最佳后坐力控制(FORC)理论对高射速自动机后坐力进行控制的思路,并以某高射速小口径自动机为应用对象,建立了其动态仿真模型,对自动机后坐运动特性进行动态仿真,并开展了高射速自动机后坐力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机在高射速下稳定浮动,后坐力较原缓冲器降低50%,本文研究结果对现代高射速自动机缓冲装置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21, 0(4): 41-47.
    为研究埋头弹火炮发射过程中管壁传热规律,建立了零维内弹道模型,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进行求解,再分别根据拉格朗日假设和拟合公式求解出内弹道时期和后效期的火药燃气温度。采用马蒙托夫假定和经验公式求解得到内、外壁对流换热系数,并以此为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身管一维传热模型,分析了单发与连发射击状态下火炮身管温度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埋头弹火炮内弹道时间稍长,膛内温度可达2800K;单发时热量径向传播约3mm,连发时身管内壁温度作脉冲变化,外壁温度在第5发后开始升高。计算结果对身管热分析和确保发射过程中的热安全性具有参考意义。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9, 0(4): 33-38.
    陀螺阵列系统中出现的数据异常包括野值点、可恢复故障以及永久性故障(不可恢复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数据异常诊断及模式识别的新方法,验证了该方法对不同模式数据异常诊断的有效性,分析了不同模式数据异常的表现形式,构造了新的统计量对不同模式数据异常进行辨识,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数据异常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计算量小,容易实现,能较准确地识别出陀螺阵列中数据异常的类型。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6, 0(01): 8-11.
    介绍了自行高炮系统研制中应用的系统仿真技术与模拟技术,概括描述全数字仿真、物理仿真、半物理仿真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提出改进高炮系统仿真技术的途径。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4, 0(4): 81-84.
    面对日益精准、快速的反舰导弹,论述了发展中口径舰炮反导能力的必然性和提升中口径舰炮射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在高发射速率下中口径舰炮远距离多发同时弹着拦阻射击和近距离穿甲破片直接命中拦截的反导射击方法,并对两种射击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分别描述了多发同时弹着空炸形成的破片域和穿甲破片弹的特点。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4, 0(03): 71-74.
    首先介绍了利用智能结构进行厚壁圆筒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然后具体分析了厚壁圆筒振动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特别对作动器和控制器进行了分析,最后详述了厚壁圆筒振动智能控制系统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压电智能材料进行厚壁圆筒振动智能控制是可行的,减振效果明显。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21, 0(1): 38-44.
    为研究7.62mm穿甲弹垂直侵彻陶瓷金属复合靶板的弹道极限速度,基于能量守恒提出一种改进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了7.62mm穿甲子弹侵彻陶瓷/装甲钢复合靶板的试验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计算。研究结果发现:陶瓷/装甲钢复合靶板利用该理论分析模型计算出的弹道极限速度与弹道试验结果吻合的较好;综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得出弹道极限速度与陶瓷锥质量正相关。基于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可预测不同复合靶板厚度下弹芯剩余高度,得出陶瓷厚度是决定弹芯剩余高度主要因素。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1, 0(4): 7-10.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在炮口引信装定及破片速度测量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测时方法精度一般为0.1μs,不能满足高精度测时场合的需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相位调制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在一定晶振频率下,通过数字移相技术获得n路同频不同相的基准时钟分别驱动计数器。经分析,理论上测时精度可提高n倍,且结合FPGA技术,新方案设计的测量系统具有实现简单、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特点。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0, 0(4): 122-122.
    <正>~~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23, 0(5): 63-68+80.
    迫击炮由于具有特殊的装药结构而有着不同的内弹道过程,为了仿真迫弹尾管与主药室之间的燃气交换导致的附加装药点火过程,将主药室与尾管视为高低压区,建立了两者间气-粒流动的物理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气体交换时传火孔的状态,能够精确刻画气体交换和基本装药燃烧过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能量方程与气体状态方程,构建了新型迫击炮零维内弹道模型。针对某120mm迫击炮结构及全装药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迫击炮内弹道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基本装药颗粒流量和主药室内的能量变化过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到膛内压力误差为0.04%,弹丸初速误差为0.02%,表明了仿真值与试验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迫击炮内弹道过程,可以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23, 0(5): 24-30.
    DNAN基熔注炸药因优异的安全性能在世界范围内正广泛替代TNT基熔注炸药,但国内目前鲜有关于其在发射过载环境下的安全性研究报道,严重限制了国内榴弹等高膛压火炮用DNAN基熔注炸药的配方研制。为此,以DNAN/RDX(40/60)熔注炸药为对象,基于炸药抗过载装置,利用整形器技术进行波形整形,获得了与发射过载相似的载荷特征,建立了炸药装药发射安全性模拟试验装置,并采用临界底隙判据对炸药的发射安全性展开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5mm×14mm的DNAN/RDX配方药柱在打击速度为2.85m/s条件下,所受载荷峰值为306MPa,脉宽为7.85ms,临界底隙为3.19mm;在打击速度为6.66m/s条件下,药柱所受载荷峰值为681MPa,脉宽5.99ms,临界底隙为1.31mm;在打击速度为9.26m/s条件下,药柱所受载荷峰值为1100MPa,脉宽5.58ms,临界底隙为1.0mm。根据药柱临界底隙随发射载荷幅值的变化规律,同一载荷下DNAN/RDX(40/60)临界底隙比B炸药大10%以上。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22, 0(1): 23-30.
    火炮发射过程中身管内膛环境十分恶劣,经过一定射击发数后内膛往往出现不同程度裂纹,影响身管寿命及发射安全性。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包含膛线及不同位置初始裂纹的身管有限元模型,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研究了膛压、弹带摩擦力、自紧残余应力等载荷作用下身管内壁不同位置初始裂纹的扩展特性,得到了影响身管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危险因素为身管内壁阴线纵向裂纹,基于疲劳裂纹扩展理论,以临界断裂韧度为失效判据,获得了无镀层身管在包含不同数量初始裂纹时的剩余寿命。研究对于火炮身管的发射安全性评估、寿命预测及寿命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3, 0(4): 16-20.
    空地制导武器是现代航空兵对地打击的主要武器,但实装演练和地面模拟器在空地制导武器的作战训练领域中都存在不足。嵌入式训练可以结合实装与虚拟仿真的优势,弥补这两种训练方式的缺陷。阐述了嵌入式训练基本概念与研究现状,提出嵌入式空地作战训练的概念与体系结构,讨论了在该领域应用嵌入式训练技术的一些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嵌入式训练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空地制导武器训练的效果,是该领域训练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5, 0(4): 52-56.
    以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架中重要的零部件板簧为研究对象,为了实现对多段板簧弹阻力的分析计算统一处理,编写Matlab-m有限元计算程序对试验过程中板簧的变形产生的弹阻力Q进行分析计算,计算考虑了由轴向力引起的几何刚度矩阵,得到了弹阻力Q与位移Δ的解析关系,进而可以确定板簧的最佳工作点。设计的算法、计算思路和结果为下一步进行板簧设计、结构优化、失稳分析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7, 0(1): 53-55+60.
    将PXI总线技术应用于火箭炮电传运动性能的检测,开发符合通用检测平台要求的专用检测设备,符合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方向。应用PXI总线平台对火箭炮电传运动性能进行在线检测,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高低角、方位角和动作时机是否正确;检测电传各运动区域的运动速度是否正常。当与角限位器修理相结合时,对角限位器的安装角进行检测和确定。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人工检测时定位不准,运动速度检测不准的问题,方便了安装和整体调试,减小了检测时间。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9, 0(03): 48-52.
    论述了首发装填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在分析该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对改进方案作了说明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6, 0(04): 56-60.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训练性能,输出的整体误差小于BP算法。用PSO作为一种粗优化或离线学习过程,用神经网络学习作为一种细优化或在线学习过程。这两种方法综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传动箱故障诊断性能。诊断系统把常用的7个时频动态特征参量作为BP网络的输入层的输入,把传动箱中常见的6种特征作为网络的输出。诊断系统拓扑结构为7126的3层BP网络,规定系统误差0·001。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多故障征兆有较好的故障识别率,作为一种有效优化方法,在机械故障诊断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2, 0(02): 48-51.
    介绍了ГШ-301航炮发射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推导了功能算法,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可借鉴的设计思想和改进思路。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5, 0(02): 70-70.
    <正>据资料报道,以色列索尔塔姆系统公司正在研制一种120mm迫击炮,该炮安装在美国AM通用公司生产的改进型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底盘上,以满足部队对高机动性轻型迫击炮系统的需求。该系统为自主式迫击炮系统(ADAMS),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的后部已经改进,用于配装索尔塔姆公司的回转台,该台上安装有后坐式120mm计算机化自主作战快速部署远程迫击炮系统(CAR-DOM)。该系统装有特殊的反后坐系统,以减少作用在射击平台上的冲击力。第一门ADAMS样炮将于2005年研制完成。目前,索尔塔姆公司正在为以色列国防军(IDF)生产CARDOM迫击炮,该炮安装在M113系列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后部,而美国陆军则将该炮安装在加拿大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的斯特瑞克(Stryker)8×8步兵战车底盘上。CARDOM迫击炮质量为670kg,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40°~+85°,常规弹的最大射程为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7, 0(02): 27-31+38.
    建立了包容式随行装药两相流内弹道数学模型,给出了定解条件。论述了差分格式及对边界的处理方法。并对在高膛压57mm滑膛炮上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计算结果和试验有较好的一致性。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9, 0(02): 65-67.
    论述了在火炮研制过程中应用人机工程及其模拟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用人机工程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火炮系统的总体性能,在火炮的研制、训练和实战中实现安全、经济、高效、可靠的目的。开展对火炮人机工程设计技术的研究对于降低研制费用,提高研制质量,适应未来数字化战场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7, 0(1): 8-11.
    为使舰炮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有必要开展智能控制理论在舰炮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舰炮控制系统不仅要完成随动系统控制、弹药输送过程中的机构动作控制及数据通信等基本功能,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完成人-机交互和故障分析定位等附加功能。目前舰炮控制系统常用的主要有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两种结构形式。分层递阶结构体现了分层信息处理与决策的方法,综合了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优点,能兼顾系统的控制管理和单机运行控制。分析表明:舰炮综合智能控制系统应选择分级递阶控制结构。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3, 0(4): 3-6.
    将火炮内弹道可行方案集的评价问题作为一类群决策处理,并将采用AHP群决策方法对可行弹道方案进行评价。其中采用指标权重由AHP对数最小二乘法计算获得,专家权重则由分析判断矩阵自身的一致性及相互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并通过专家权重对指标权重进行聚合得到综合指标权重,最后由综合指标权重对规范化决策矩阵进行线形加权综合,可得到弹道方案的优劣排序结果。该方法能充分客观地综合专家的群体智慧和经验,弱化单个专家的主观上不确定性,使弹道方案的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6, 0(1): 9-13.
    缓冲装置对自动机后坐力、射击稳定性、系统的射击精度的影响至关重要,是现代自动机研究的重要部分。某中口径自动机采用弹簧-液压式缓冲装置,以该自动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运用RecurDyn软件建立了其动态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到自动机8连发后坐部分位移与后坐力曲线,与该样机实测8连发后坐部分位移曲线和后坐力曲线比较,相对误差在5%以内,表明用该方法计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22, 0(1): 83-87.
    高炮武器系统毁歼概率的计算需要测试连发射击时各发弹丸射击误差的相关性。为满足毁歼概率试验中对射击误差时间特性的测试需求,针对如何测试速射高炮各发弹丸的射击误差相关性的问题,采用真引信实弹对空中虚拟静态点目标射击,用光电经纬仪交汇测量弹道坐标,计算弹道与空中虚拟靶目标的相交坐标及相交时刻,确定射击误差和相关系数,建立了一种高炮对空中静态点射目标射击精度试验方法。在多型高炮试验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鉴定试验中对射击误差和误差相关性的测试要求,同时提高了试验安全性,降低了试验实施(协调)难度,加快了试验进度。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5, 0(02): 71-74.
    在对CBM与两种传统维修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无线智能CBM的工作原理、状态监测、状态评估和智能预测决策等进行了综述。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7, 0(04): 49-51.
    介绍了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双速同步机信号测量系统;并对该系统中的关键件(同步机/数字转换模块及同步机/数字转换卡)作了说明;给出了该系统精度实验结果。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1998, 0(04): 66-67.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03, 0(04): 43-46.
    提出了一种基于d-q坐标系下的永磁同步电机的解耦电流控制方法,采用该方法相对于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流环,可大大减小电机定子电流的稳态误差。对该方法进行了数学推导与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实现了I_d、I_q完全解耦,电流环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5, 0(4): 7-10.
    针对某型突击车进行实弹射击后炮塔出现层裂现象,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原理,采用动态层法动网格原理,建立包含炮塔区域在内的膛口流场数值模拟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下,进一步计算分析得到膛口冲击波对炮塔前装甲板的作用时刻与力值;并以该结果作为输入,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炮塔的瞬态应力。结果表明,炮塔出现最大应力位置与实际炮塔发生层裂位置一致,膛口冲击波对炮塔的冲击作用是某型突击车炮塔发生层裂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后续综合分析炮塔发生层裂提供一定参考和数据支撑。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7, 0(1): 72-76.
    针对新一代自行武器的电源需求,提出了4kW分布式DC28V电源方案,通过分析分布式供电电源技术及大功率DC/DC电源设计方法,采用IPOP电源拓扑结构,应用双环控制平均电流法实现整个分布式电源的并联匀流。仿真结果表明,该双环控制匀流方案可行,为大功率分布式电源设计提供可行性依据,进而为双电源供电体制在新一代自行武器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 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 2017, 0(1): 93-97.
    某型舰炮保险机构可以防止转弹机在关闩状态或药筒未抽出状态下转弹,从而避免引发炮弹碰撞闩体或药筒等安全事故,它是保证射击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某试验中,该机构在首发装填时出现误动作,转弹机在转弹过程中卡在了活门与保险机构上,导致射击任务中止。通过故障树分析,确定了炮尾轴孔和止动器同轴度超差、定位器质量大及弹簧1簧力偏小是造成此故障的主要原因。整改方案中对相应弹簧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多次试验,解决了保险机构误动作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