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温求遒;李然;何镜
    弹道学报. 2012, 24(3): 70-74.
    针对侵彻制导武器BTT末制导中滚转指令奇异性问题,采用基于偏导的灵敏度方法,分析了BTT-90逻辑中奇异性产生的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末制导使用的弹道成型制导律无量纲过载分析,结合实际弹道仿真,总结了指令随时间变化规律即奇异性仅存于过载指令过零阶段.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将BTT控制划分为正常控制与奇异性区域,并在奇异性控制区采用滚转指令平滑算法的奇异性控制策略,完成了切换条件设计.仿真结果证明,奇异性控制策略可消除由于制导指令过零带来的滚转角指令跳变现象,且对制导精度影响小.
  • 任杰;马大为;朱福亚
    弹道学报. 2008, 20(3): 13-15.
    研究了固体推进剂可靠性分析测试中药柱的应力、应变随其内孔直径及内外径比值的变化规律.药柱材料模型基于不可压缩材料的线粘弹性本构关系,建立了药柱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药柱取不同内孔直径及内外径比值时的动态应力、应变响应.计算结果表明,药柱的应力、应变最大值出现在内孔边缘处,且随内孔直径及外径与内径比值的增大而增大.
  • 孔国杰;张培林;钱林方;吴烽
    弹道学报. 2010, 22(3): 21-25.
    为了准确地对火炮剩余寿命进行评定,通过研究火炮内膛径向磨损量和内弹道性能变化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单截面火炮特性模型,并引入量子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反演分析,确定最优参数,以预测模型综合有效度为加权系数,对单截面模型加权平均.建立了火炮多截面剩余寿命评定模型.对实弹射击测得的10组试样的实例进行应用分析,得出该模型预测误差为0.006%,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度较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曹永杰;余永刚;潘玉竹
    弹道学报. 2010, 22(4): 62-66.
    为了在最大膛压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弹丸初速,设计了一种再生式液体药辅助药室结构,建立了考虑液滴燃烧过程的内弹道模型,以57 mm高射炮为对象,进行了数值预测.结果表明,辅助药室位置、喷射面积、喷孔长度、喷射活塞差动比和质量等参数对内弹道性能有显著影响.通过这些参数的优化设计,可实现“压力平台”效应,大幅提高弹丸初速.
  • 黄正祥;张钟文;祖旭东;贾鑫
    弹道学报. 2013, 25(4): 69.
    研究了折状夹芯倾角分别为30°、45°、60°的复合靶在不同入射角度的靶板性能。基于射流侵彻复合靶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后效靶剩余穿深及复合靶质量防护系数,分析了不同靶板各组成部分的吸能特性。通过56 mm基准弹垂直侵彻后效靶和射流以60°侵彻不同靶板的试验研究,验证了仿真结论的可靠性。研究表明,60°倾角复合靶抗射流性能最优,45°复合靶次之,30°复合靶最小。随着夹芯倾角的增大,夹芯板吸能由0.85 kJ增加到1.58 kJ,橡胶吸能由1.42 kJ减小至0.79 kJ。该结构复合靶板具有优异的防护性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轻型防护装甲。
  • 熊智敏;王党卫;马晓岩
    弹道学报. 2016, 28(4): 17.
    为了提高中段弹头跟踪收敛速度以及跟踪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多模型(IMM)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的跟踪算法。基于中段弹头加速度变化特点,建立了目标的中段系统动力学模型及量测模型,通过引入速度测量值,使用IMM-EKF算法对中段目标进行跟踪。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交互多模的非线性滤波算法,可以使中段跟踪收敛速度大为加快,速度测量值的引入也使得跟踪精度有所提高,并在弹头中段与再入段衔接处有较好的跟踪性能; 验证了IMM-EKF跟踪中段弹头的有效性。
  • 严大卫;孙瑞胜;陈洁卿;祝刚
    弹道学报. 2016, 28(4): 47.
    研究了混合BTT/STT控制技术在大升阻比滑翔制导炸弹上的应用。根据滑翔制导炸弹的动态特性和控制需求建立了BTT控制模型,设计了BTT控制结构。为解决BTT控制在小过载指令作用下可能会产生的滚转角指令抖动现象,提出了混合BTT/STT控制方法,即在小过载指令下适时引入STT控制。对比了六自由度弹道仿真与纯BTT控制模式。仿真结果表明,混合BTT/STT控制可有效解决滚转角指令抖动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滑翔制导炸弹BTT控制系统的工程实现提供技术参考。
  • 杨荣军;闫德恒;杨荣;许建
    弹道学报. 2016, 28(4): 57.
    针对区域防空的特点,研究了粒子群算法在火力分配中的应用。从分配控制条件、弹目相对距离和飞行时间等角度,阐述了火力单元对目标的拦截可行性判断逻辑。根据火力单元拦截可行性约束,构建了粒子编码方法,从本质上缩小了分配问题的解空间; 设计了增强群体多样性的种群进化更新策略,提高了求解效率。仿真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全局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能够有效求解区域防空火力分配问题。
  • 李荣;杨国来;刘宁;葛建立
    弹道学报. 2016, 28(4): 80.
    为探索名义尺寸和公差不能同步优化导致的火炮制退机设计周期长的问题,进行了制退机关键结构尺寸及公差的优化研究,改进了计及公差的区间优化方法。假设公差服从正态分布,构建了基于离散化的区间可能度模型,改进了公差指标,建立了火炮制退机关键结构尺寸及公差的区间优化模型。与传统火炮制退机结构参数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优化得到了制退机关键尺寸的公差,缩短了制退机的设计周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离散化的区间可能度模型能得到目标性能更优的Pareto最优解,改进的公差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平均公差和加工精度的关系。
  • 陈宇;杨国来;谢润;于情波
    弹道学报. 2016, 28(4): 86.
    炮口振动是影响坦克行进间射击精度的关键因素,为了减小弹丸出炮口时的炮口振动,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刚柔耦合及接触碰撞算法,建立了考虑多个结构非线性因素的坦克行进间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坦克行进间射击炮口振动优化模型。通过径向基函数法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结合,对坦克行进间射击炮口振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弹丸出炮口时的炮口振动明显降低,优化方法是可行的,对于提高坦克行进间射击精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改变车速以及路面等级对优化结果进行假设分析,说明了行进间射击优化的必要性。
  • 张平;方洋旺;金冲;肖冰松
    弹道学报. 2010, 22(4): 11-14.
    为了满足攻击区解算实时性的要求,准确建立了攻击区解算模型,充分考虑导弹发动机点火、舵机延时、过载和视线角等实际限制因素;采用黄金分割的搜索方法得到攻击区近、远距离边界,详细分析了大高度差发射时攻击区的变化情况,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获得导弹攻击区距离函数.大高度差时攻击区远界的大小仍然主要由发射载机的高度决定.检验结果表明实时解算误差较小,该方法是有效的.
  • 王旭刚;王中原;李小元
    弹道学报. 2010, 22(4): 23-26.
    为了保证飞行器对方案弹道跟踪的精确性,设计了一种输出指令为加速度值的三维非线性制导律.选择方案弹道上的点作为参考点,利用飞行器的位置及速度信息,得出一种导引飞行器跟踪曲线弹道的非线性过载制导指令.从时域角度分析了参考点的选择方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制导律能够保证飞行器准确跟踪设计弹道,满足高精度制导要求.
  • 马艳丽;姜毅;王伟臣;颜凤;郝继光
    弹道学报. 2010, 22(4): 89-93.
    为解决同心筒垂直热发射装置的导弹在发射过程中承受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在同心筒底部设置水室的湿式发射方式,在发射时或发射前一段时间往水室注入液态水,发射时通过水室中的液态水汽化吸热来降低导弹表面的温度.计算中考虑了水的汽化效应,采用Mixture两相流计算模型求解气液两相流场,网格更新方法采用域动分层法,对不同加水量的湿式发射装置的导弹发射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将15 kg加水量的计算结果与标准和引射同心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水量为15 kg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导弹表面温度均较低,湿式同心筒能明显降低
  • 王毅;宋卫东;佟德飞
    弹道学报. 2014, 26(4): 36.
    固定鸭舵式二维弹道修正弹修正组件相对弹体具有不同的滚转角速度,传统6D弹道模型不能有效描述弹丸的运动特性和规律。针对该问题,在修正组件和弹体无气动耦合的假设下,研究了修正组件、弹体的运动与弹丸运动的关系,分析了弹丸飞行过程中两刚体间的相互作用,综合两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建立了7D弹道模型。针对某型尾翼稳定弹建立了仿真模型,并对不同面积、不同舵偏角、不同修正组件质量3种状态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描述弹丸在飞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且能够反映弹丸的弹道特性和运动规律。该模型可用于该型弹丸的弹道解算,并为该类弹丸的研究提供依据。
  • 管军;易文俊;刘海;常思江;史继刚;刘世平
    弹道学报. 2016, 28(4): 1.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速旋转弹丸气动参数辨识技术的精度,为射表编制、弹箭飞行控制技术等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数据,对参数的可辨识性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定量分析,利用遗传-最大似然方法,通过弹丸空中自由飞行的速度数据对零升阻力系数进行了辨识。通过仿真实验对算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充分的验证。用该算法对实际飞行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弹丸零阻系数,并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分析了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数据。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数据辨识精度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刘济民;侯志强;宋贵宝;王允良
    弹道学报. 2010, 22(4): 19-22.
    采用试验设计和CFD方法,分析了钝化后乘波外形导弹的气动性能,建立了乘波外形导弹的空气动力响应面模型,详细分析了弹道初始条件和发动机推力对跳跃式弹道特性和飞行轨迹的影响.在弹道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乘波外形导弹跳跃式弹道优化模型,运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跳跃式弹道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弹道特性和飞行轨迹主要受弹道初始条件的影响;根据设计人员对弹道性能指标的要求,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取最优方案弹道的方法是可行的.
  • 孟庆昌;张志宏;刘巨斌
    弹道学报. 2010, 22(4): 31-35.
    基于空泡截面独立扩展原理,编写自然超空泡形态时变特性计算软件.5级海况波浪扰动下,超空泡长度变化不超过5%,最大截面半径变化不超过2%;随着航行深度的增加,超空泡尺寸逐渐减小;当遇到较大压力脉冲时,超空泡从中前部溃灭,空化器附近仍保留部分空泡;波浪对水下航行体超空泡流动的影响较小;在变深度运动时,须注意超空泡尺寸变化幅度,避免航行体沾湿;爆炸冲击波对超空泡流动有较大破坏作用.
  • 沈德璋;张合;李豪杰
    弹道学报. 2010, 22(4): 36-39.
    为了获得某水下火箭弹引信远解机构的最佳取压点,采用数值仿真计算了42种情况下弹体压力分布情况.提出一种在考虑水深、攻角等因素影响时优选最佳取压点的方法,基于仿真结果,计算得到了最佳取压点.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具有较高的理论精度,解保距离理论散布在-6.5%~6.5%以内,可满足实际需要.利用水下弹道压力环境实现远距离解除保险是可行的,为水下火箭弹引信远解机构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
  • 季晓松;王浩;冯国增;黄明;孙继兵
    弹道学报. 2010, 22(4): 67-69.
    为研究高炮口动能大口径火炮装药设计中的点火问题,进行了大口径炮用点火管多点点火的试验研究.设计了点火管的结构,设计加工了点火管多点同时点火试验的模拟装置,在模拟装置上测量了多段点火管多点同时点火的压力时间曲线,分析了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大口径长药室平衡炮的射击试验,结果表明,由多个点火头、黑火药点火药盒、蛇形黑火药袋、可燃中心传火管组成的多点点火系统的点火时间短,一致性好,能够满足高炮口动能大口径火炮装药设计的要求.
  • 陈小庆;侯中喜;刘建霞
    弹道学报. 2011, 23(2): 1-1.
    以再入滑翔飞行器为研究对象,基于状态观测器设计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控制系统. 为了满足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高精度、高稳定控制的要求, 针对滑翔飞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等不确定性因素,在快慢回路假设的基础上,基于轨迹线性化方法分别设计了快慢回路状态观测器, 分析表明, 基于轨迹线性化状态观测器-轨迹线性化控制器设计的控制闭环回路指数稳定. 高超声速飞行条件下的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状态观测器的引入改善了控制器的性能, 降低了对做动器的要求.
  • 谭献忠;丁则胜;陈少松;徐琴
    弹道学报. 2013, 25(4): 21.
    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头部喷流喷咀布局形式及喷流压力比对复合增程弹气动特性的影响。实验马赫数为2.0、2.5和3.0,迎角为0~6°,喷流压力比为0~180,喷流介质为冷空气,喷咀布局形式包括3种不同的喷咀倾角和4种不同的喷咀数量。实验结果表明,喷流后复合增程弹阻力系数下降(个别工况除外),升力系数增加,压心明显后移; 喷咀倾角及喷咀数量增加,复合增程弹阻力系数均下降,喷咀倾角为30°、喷咀数量为4个时升力系数增加幅度最大、压心后移量最大,而其他喷咀倾角和喷咀数量时升力系数和压心的影响均基本相同; 随着喷流压力比增加,复合增程弹阻力系数下降,而升力系数和压心变化不明显。
  • 陈文广;李伟;王崇哲;李佩军;冯文占
    弹道学报. 2015, 27(3): 31.
    为了准确获得外弹道气象诸元的时空特性,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根据已有外弹道气象诸元的研究以及技术规范要求,研究了气象诸元随时间、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影响因素变化的时空特性,建立了外弹道气象诸元时空特性求解公式模型。通过对青藏高原的气象探测资料计算分析,较为准确地获得了青藏高原外弹道气象诸元时空变化规律。
  • 冯国铜;周克栋;赫雷;王靖亚;张英琦;李峻松
    弹道学报. 2016, 28(4): 75.
    针对连续射击过程中周期性瞬态热冲击引发的身管烧蚀问题,建立了身管一维瞬态传热的数学模型。采用能量平衡法,应用交替隐式差分格式(ADI),推导了内节点及边界点的有限差分方程,以经典内弹道数值计算结果为基础,通过VB编程求解了连续射击120发弹过程中某12.7 mm机枪枪管的温度场分布。采用红外热像仪对身管外壁温度进行了测试,数值仿真结果相对于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10%,所建模型及采用的算法是有效的。研究得到的枪管温度场的变化规律为更加深入地研究身管烧蚀机理、设计身管结构以及预测身管寿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王中原,史金光,常思江,陈 琦,王旭刚
    . 2024, 36(04期): 1-10.
    弹道学是兵器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同兵器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智能弹箭的兴起和发展,智能弹道理论与技术将是今后外弹道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但如何理解智能弹道的概念、内涵和功能,智能弹道同已有弹箭的飞行弹道有何差异、所依托的关键技术有哪些、难点何在,以及后续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这些内容尚在探讨中。该文以展望外弹道学发展为着眼点,以外弹道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梳理,以期为后续智能弹道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应当指出,智能弹道理论与技术引出了众多外弹道学新问题、新概念、新术语和新技术,需要外弹道学研究人员不断探讨,并在发展研究中逐渐完备其理论。该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外弹道学研究人员来开展这方面研究,逐步形成智能弹道理论体系。
  • 陈瑛;鲁传敬;郭建红;曹嘉怡
    弹道学报. 2011, 23(1): 45-49.
    为了考察水下航行体在大攻角下出现的侧面空化现象,建立了基于输运方程型空化模型和非线性涡粘湍流模式的空泡流数学模型和数值算法,自主开发了适用于复杂流场的三维空泡流计算程序,对水下航行体空泡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与试验一致的空泡形态,模拟出了实验所发现的大攻角航行体侧面空化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航行体横截面内速度分布及表面压力分布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攻角条件下侧面空化攻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横向速度分量足够大将导致空化区范围剧烈增大,侧面空泡突然爆发.
  • 张领科;周彦煌;余永刚
    弹道学报. 2010, 22(3): 8-11.
    为了研究底排点火具射流特性对底排药柱点火延迟的影响,基于一种两相流点火理论模型和一定的假设条件,针对某155 mm底排弹出膛口后的二次点火过程及点火射流特点,就底排点火具的两相射流点火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点火软化和延迟时间,给出了底排药柱着火燃烧前的径向温度分布情况,分析了点火射流温度、固相颗粒直径、颗粒相浓度参数变化对点火软化时间和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指导点火具和底排药柱的改进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 何源;何勇;张先锋;谢春雨
    弹道学报. 2010, 22(4): 45-49.
    对不同外壳材料的含能破片冲击起爆的阈值速度进行了理论计算,运用LS DYNA数值模拟获取了不同壳体材料、长径比、头部厚度与直径比的起爆临界条件,建立了包含破片直径、头部形状、靶体材料以及壳体材料的经验表达式,结合实验重点分析了不同结构及材料的含能破片冲击起爆趋势.结果表明,利用该式能较准确地计算含能破片冲击起爆的临界条件,破片的长径比、壳体材料将影响冲击起爆阈值速度,在设计含能破片时要尽量增大长径比以及选择高密度、高性能材料.
  • 傅鑫;张文宣;栗保明
    弹道学报. 2010, 22(4): 102-106.
    为了研究低温等离子体的减阻效果,对表面安装低温等离子体激活版的NACA 0015翼型进行低速吹风试验,获得了低温等离子减阻特性规律.分析实验结果,认为低温等离子体能够有效抑制边界层分离,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大幅降低流动阻力,其效果与加载电压和频率成线性关系.
  • 龙达峰;刘俊;张晓明;李杰
    弹道学报. 2013, 25(2): 69.
    旋转弹磁测解算中牛顿迭代法收敛性和实时性与迭代初值相关,存在收敛缓慢甚至发散的现象。针对此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快速搜索得到近似解,以此解为牛顿迭代法的迭代初值,以某高速旋转弹为算例进行磁测姿态解算,并对给定姿态角误差、初始地磁分量误差、磁测数据误差3个方面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牛顿迭代的磁测解算方法可有效提高磁测姿态算法的收敛性及快速性,在给定姿态角误差小于5°、磁测数据误差小于500 nT或初始地磁分量误差小于1 000 nT时,姿态角误差均小于3°,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 吴群彪;沈培辉;刘荣忠
    弹道学报. 2013, 25(4): 75.
    为设计一种新的组合结构杆式侵彻体,在着靶速度800~1 400 m/s段对碳化钨长杆体垂直侵彻半无限钢靶的侵彻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程序AUTODYN和自定义强度的碳化钨本构模型,进行了与实验相对应的数值仿真,模拟计算得到的侵彻深度和弹坑形状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进一步分析了碳化钨长杆体侵彻半无限钢靶的过程,得到了不同着靶速度下的杆体质量和侵深随侵彻作用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碳化钨杆体单位侵深所消耗的杆体质量低速段小于高速段,为组合结构杆式侵彻体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 谢汉桥;刘述;陈振教
    弹道学报. 2016, 28(4): 42.
    以大展弦比轴对称气动布局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学仿真计算和风洞试验得到大展弦比轴对称气动布局的升阻力特性和弹翼受力情况。考虑到弹翼在气动载荷作用下会产生上翻现象,分析了弹翼上翻5°和10°时对全弹升阻力的影响。针对大展弦比气动布局采用折叠式弹翼组件的特点,分析了弹翼展开机构不同步对全弹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翼上翻对升力影响较大,对阻力影响可以忽略; 弹翼展开不同步对全弹气动特性影响较小。根据小型无人机载弹作战任务,提出了大展弦比轴对称气动布局在无人机弹药上使用的建议。
  • 弹道学报. 2023, 35(1): 0.
  • 顾建平;韩子鹏
    弹道学报. 2010, 22(4): 15-18.
    用欧拉角法表示单翼末敏弹扫描运动微分方程时,过多的三角函数计算容易导致系统微分方程出现奇点和传递误差,进而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针对此问题,选择四元数法来表示欧拉运动学方程,并对其系统微分方程进行修改,比较两者在描述单翼末敏弹扫描运动时的计算机仿真图形.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欧拉角法,四元数法的算法更优化,适合于计算在各种姿态下的扫描运动,更能客观、准确地揭示单翼末敏弹的扫描规律.
  • 谭渊;杨勇;黄居敏;袁乃昌
    弹道学报. 2010, 22(4): 27-30.
    针对旋转弹丸转速的测量,对底部刻槽弹丸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和转速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转速计算公式,运用现代谱估计的状态矢量空间直接数据近似方法代替传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对回波信号进行了频谱估计,在不同信噪比下对其频谱估计能力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实验测试,给出了信噪比与测量误差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相比传统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该高精度转速测量方法的测试精度明显提高.
  • 姜春兰;严翰新;王超
    弹道学报. 2010, 22(4): 50-53.
    为了评估某末制导炮弹战斗部对目标的毁伤效能,建立了阵地雷达目标等效模型,确定了破片和冲击波对目标的毁伤判据.利用Monte Carlo方法建立了制导炮弹的单发毁伤概率模型,计算分析了终点弹道参数对毁伤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制导炮弹的落角能有效提高单发末制导炮弹的毁伤概率,炸高对毁伤概率的影响与落角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制导炮弹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高洪泉;卢芳云;王少龙;罗永锋;袁亚楠
    弹道学报. 2010, 22(4): 58-61.
    为了准确获得云爆弹结构对其爆炸威力的影响规律,根据云爆弹的作用原理,设计了中心抛撒药、中心与周边辅助抛撒药2种典型结构的云爆试验装置;采用高速录像和壁面压力传感器,对其静爆试验的威力参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与云爆弹的优化结构相匹配的内壳体,可以显著提高云爆弹的能量利用率和远场超压,提高云爆弹的威力;中心与周边辅助抛撒药结构、钢内壳的试验装置为最佳装置,其火球直径达到30 m,平均TNT当量和14 m处的TNT当量最大值分别为2.19和3.17.
  • 刘荣华;高跃飞;史阳东;侯栋
    弹道学报. 2010, 22(4): 82-85.
    为分析炮口制退器在迫击炮上应用的可行性,从小孔消声理论出发推导了实用的消声量数学计算方法,根据膨胀小孔喷注消声器原理,设计了迫击炮炮口制退器.所计算的120 mm迫击炮在加装炮口制退器后,在与炮口气流喷注方向成90°且距离为1 m处的声压级降低了21.7 dB.联立求解后效期弹丸运动微分方程组,得到后效期炮口扰动量,结果表明迫击炮炮口制退器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 吴其俊;赫雷;曾鑫;周克栋;李峻松
    弹道学报. 2010, 22(4): 94-96.
    为解决复合层合枪管散热性差,射频受到限制的问题,将分段缠绕技术应用于复合材料枪管的制造;按照特定的射击规范对分段缠绕复合材料枪管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将其与复合层合枪管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最高温度为313.4 ℃, 低于复合材料的工作温度.分段缠绕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复合层合枪管的缺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 梁斌;卢永刚;陈忠富
    弹道学报. 2009, 21(3): 5-10.
    为对纤维增强攻坚战斗部毁伤威力进行有效评估,对裸装药、复合材料壳体、钢质壳体装药在空气及混凝土靶中的爆炸破坏效应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同样装药情况下,复合材料壳体装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大于钢壳体装药而低于裸装药,且不会产生破片对远距离目标的杀伤;而钢质壳体装药爆炸破片对远距离目标具有一定的杀伤效应.在混凝土靶中爆炸破坏效应方面,复合材料壳体装药阻抗匹配要比钢壳体装药好,更利于爆炸冲击波的传播.同样装药情况下,复合材料壳体装药爆炸对靶体爆炸驱动有效能量大于钢壳体装药.
  • 张琦;余永刚;宇文聪伶
    弹道学报. 2012, 24(3): 1-5.
    为了研究等离子射流的点火特性,建立了等离子射流在大气中扩展的二维轴对称非稳态可压流数学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等离子射流扩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等离子射流扩展界面变化规律以及流场中静压、温度和速度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射流与大气间存在强烈的湍流掺混,掺混强度沿下游逐渐递增.喷嘴前9.2mm处出现驻定激波,激波后各参数随时间呈非单调变化;压力、温度和速度沿轴向及径向总体上呈衰减趋势;温度、压力等参数空间分布具有波动性;等离子射流扩展位移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