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黄小辉,毕小平
    摘要 ( ) PDF全文 (550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装甲车辆冷却风道空气湍流流动与传热的计算流体力学( CFD)计算模型,提出了确定动力舱外计算区域和网格生成步骤及保证网格质量的实用方法,应用商业软件Fluent进行3维数值求解。检验了CFD计算结果精度。将CFD计算模型应用于车辆冷却风道设计中,对风扇导流板空气阻力进行了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于杨,魏雪霞,张永发
    摘要 ( ) PDF全文 (604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模糊控制方法以控制履带车辆悬挂质量系统的上下垂直线振动和前后俯仰运动的角振动。建立了含8自由度的二分之一履带车辆悬挂系统的力学模型,同时考虑了履带车辆的垂直线振动和俯仰角振动的耦合效应。另外,本文也研究了不同控制力的组合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发现在转动控制中存在所需控制力的极小值。模糊控制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规则正弦路面和复杂随机路面下悬挂系统的加速度和俯仰角均可得到有效控制。
  • 何超,纪常伟
    摘要 ( ) PDF全文 (4316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台改造过的四缸柴油机上进行均质预混和压燃(HCCI)试验,研究了二茂铁对HCCI发动机高负荷爆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茂铁能够抑制HCCI发动机爆震,扩大发动机负荷范围;0.000 25二茂铁改善爆震、拓宽负荷范围作用较小,随二茂铁质量分数增加到0.000 35和0.000 5,抗爆性能和负荷拓宽能力明显增强,但二茂铁质量分数过高会导致发动机失火可能性增加。0.000 35是发动机转速为1 400 r/min下二茂铁质量分数的最佳参数。
  • 魏朝阳,臧文利,江金龙
    摘要 ( ) PDF全文 (5828 KB) ( ) 可视化 收藏
    证明并解释了当临近飞行目标的速度任意增大时,火炮武器线所跟踪的提前点的移动速度存在极限值;在火控系统有保障的前提下,当火炮最大跟踪角速度为一定值时,存在一个火炮对任意速度目标都能跟踪射击的区域,对该区域至少具有不受目标速度限制的射击时间。指出了高炮的跟踪角速度和射速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是高炮射击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 陈龙淼,钱林方
    摘要 ( ) PDF全文 (5259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金属内衬外部缠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减轻纯金属身管质量,提高身管刚度。为了详细分析复合材料身管金属内衬对身管热性能影响,运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武器发射时复合材料身管瞬态数值传热模型,并结合多个设计方案编制通用程序对金属内衬影响复合材料身管热性能进行数值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内衬厚度对于复合材料身管的传热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内衬层越厚对提高复合材料身管热性能越有利,但影响减重,因此在复合材料身管的综合优化设计中必须有重点综合考虑。
  • 刘丰林,汪绩宁,刘荣
    摘要 ( ) PDF全文 (6113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火工品压药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和蠕变特性,提出用一种特殊的结构简单的线性缓冲器改善过程特性。为了分析缓冲器的各项性能,建立了有限元应力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平台对不同几何特征的模型的静载强度和屈服极限进行了数值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缓冲器几何特征与弹簧刚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部分对比试验研究,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分析试验结果设计制造了缓冲器,应用于火工品自动压药系统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火工品压药精度。
  • 伍俊英,陈朗,鲁建英,冯长根,王永杰
    摘要 ( ) PDF全文 (510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高能固体推进剂的冲击起爆行为,对推进剂进行了冲击加载下的拉氏分析实验。采用锰铜压力计测量了推进剂中不同位置的压力历程,分析了推进剂爆轰压力、爆速及爆轰成长距离等爆轰特性。采用拉氏分析实验计算模型、弹塑性流体动力学材料模型及点火增长模型反应速率方程对推进剂的冲击起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拉氏分析实验结果,标定了推进剂点火增长模型反应速率方程参数。
  • 韩笑冬,葛龙,王执铨
    摘要 ( ) PDF全文 (4682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不确定性不满足匹配条件的线性离散系统,研究了执行器失效后满足H2性能指标和H∞扰动约束的二次D-稳定满意容错控制问题。在连续型增益故障模型下,建立了容错控制中期望指标的相容性方法,分析了与H∞指标相容的H2性能指标的取值范围。同时给出了二次D-稳定满意容错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在相容指标约束下给出了控制器的构造性设计方法。
  • 陈纯毅,杨华民,姜会林,佟首峰,范静涛,韩成
    摘要 ( ) PDF全文 (498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云层粒子对激光的多次散射引起激光脉冲产生时间扩展,造成接收信号出现码间串扰。首先建立了带均衡滤波的云层激光通信链路信道模型;然后使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踪法得出了云层信道在不同光学厚度下的脉冲时间响应特性;并推导出考虑码间串扰时的系统误码率计算模型。对不同云层光学厚度下,不使用均衡滤波和使用均衡滤波时的信噪比与系统误码率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发现使用均衡滤波能有效地对云层信道多次散射效应的影响进行抑制。
  • 黄飞,明德祥,乔纯捷,王跃科
    摘要 ( ) PDF全文 (5334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国防科研试验系统中各用户设备单元的时间同步精度,需要研制安全可靠的时间源。首先给出了时间源的结构组成与系统模型,重点分析了时间基准对时间源系统性能的影响。针对单一时间基准为时间源提供基准时间信号存在可靠性的问题,提出采用多时间基准冗余配置的方法提高时间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GPS/北斗系统的双模时间源,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时间源的性能达到了ITU-T G811规范的要求,可用作CDMA基站的基准时钟。
  • 王洪强,方洋旺,尹洪武
    摘要 ( ) PDF全文 (5429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标机动对导弹制导系统视线角速度的影响,利用导弹导引头给出的量测信息,设计了自适应随机跳变滤波器对弹目视线角速度进行滤波,在计算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不同机动模式的滤波要求。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适应随机跳变滤波能准确估计目标机动模式,并对视线角速度进行有效滤波,其滤波结果满足导弹制导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 刘瑞堂,冯万里,杨阳,果春焕,施海明
    摘要 ( ) PDF全文 (5525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Zn-Al合金在较高加载速率条件下的绝热变形特性。通过ZA8,ZA27和ZA35合金在Hopkinson测试系统上的冲击压缩试验和冲击剪切试验,建立了材料的热粘塑性本构方程,分析了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局部塑性失稳过程,得到了塑性失稳准则,揭示了局部塑性失稳的高应变率敏感性本质。研究指出,在由面心立方结构a相和密排六方结构η相组成的Zn-Al合金的塑性变形中,局部塑性失稳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敏感性,组织中η相分数越多,塑性变形中产生的局部不协调效应越强烈,局部失稳的应变率敏感性越高。
  • 杨勇彪,王富耻,谭成文,吴园园,才鸿年
    摘要 ( ) PDF全文 (666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获得了冲击压缩方向与热轧态A231B镁合金板材法向分别成90°、45°及0°的动态应力一应变曲线,利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观组织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变率约为1 200 s-1,压缩方向与板面法向成90°时,孪晶的面积分数随应变量的增大逐渐增加,孪生是主要变形机制,其曲线为凹型;压缩方向与板面法向成45°及0°时,其塑性变形以位错滑移为主,曲线形状分别为近似线型和凸型;应变率约为2 800 s-1,压缩方向与板面法向成90°时,孪晶面积分数迅速增加,大多数晶粒取向发生7改变,有利于滑移,其曲线由较低应变率的凹形变为凸型。
  • 谭业发,周朝霞,于爱兵,蔡文利,谭华,王小龙
    摘要 ( ) PDF全文 (684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将工程陶瓷材料更好地应用于高温摩擦构件中,研究了氧化锆增韧莫来石复相陶瓷(ZTM)与氧化钇稳定氧化锆陶瓷(TZP)对摩的高温摩擦学行为与机耕。研究结果表明:ZTM的磨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当温度高于400℃后,由于其摩擦表面生成了转移膜,出现了“负磨损”现象。ZTM摩擦表面转移膜生成的实质是偶件TZP中的Zr原子向ZTM表面扩散所致。ZTM的磨损机制表现为室温下以微观断裂为主,逐渐转变为高温下的粘着磨损机制。对摩偶件TZP的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太,且当温度升至400℃后,则出现了严重的磨损。随着温度由25℃至600℃变化,TZP的磨损机制由微观切削为主并伴有一定的多次塑变磨损,逐渐转变为微观脆性断裂磨损。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曹伟国,刘维平,孙伟,李胜东
    摘要 ( ) PDF全文 (471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两栖装甲车辆乘员可靠性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环境因素是外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进行了两栖装甲车辆乘员可靠性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并结合人的行为模式,通过对装甲车辆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对于部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冯忠伟,焦开河,徐春广,朱文娟,肖定国
    摘要 ( ) PDF全文 (5740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火炮身管膛线缠角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测量系统由光学传感器、定心机构、驱动装置及控制计算机组成。利用激光器投射一环形结构光同炮管内表面相交,形成炮管截面的轮廓曲线,CCD相机获取该截面轮廓图像。通过模板匹配得到不同截面图像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根据两个截面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旋转角度,确定炮管的膛线方程,再由膛线方程计算缠角值。同基于Radon变换的方法相比较,该方法不依赖于图像边界提取,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理论分析及实验数据均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 郭泽荣,吴曰恒,李世义,李红旗,郑鹏超
    摘要 ( ) PDF全文 (561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旋转弹外弹道自转角速度的实时测量是弹道修正引信弹道解算器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弹丸转速基本检测方法是利用转速传感器,通过外测或遥测进行,尚无法对每发弹进行实时测量。提出了一种测量旋转弹外弹道自转角速度的方法。即利用双轴加速度传感器提取弹丸外弹道横向加速度采样信号的功率谱,结合DSP的数字滤波,对信号做256点FFT处理,得到一组(v-t的离散序列值。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且能满足弹上解算的实时性要求。
  • 研究简报

  • 桂秋阳,邱志明
    摘要 ( ) PDF全文 (552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就如何建立垂直发射武器的火力散布体模型及如何判断火力交叉的发生进行了研究。采用四元数方法建立了垂直发射武器的弹道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定性分析了不同误差因素对于弹道散布的影响;分析了初始扰动对弹道散布的影响,得到了散布半径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建立了以理想弹道为轴线的垂直发射武器火力散布体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时间上的控制因素,减小了导弹武器空间散布体的范围,并提出了模型的解算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不同武器火力散布的情况,并能对火力交叉做出判断。
  • 杨鹏,邱静,刘冠军
    摘要 ( ) PDF全文 (533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故障诊断策略设计是测试性设计的重要内容。已有的测试性分析与诊断工具通常做了单故障假设,不适用于复杂系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多故障隔离策略优化生成算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布尔逻辑运算生成每步测试执行后的完备最小割集,然后采用基于信息量启发式算法生成近似最优的多故障隔离策略。最后应用案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生成多故障诊断策略。由于测试与故障的定义是广义的,因此该算法可用于系统级、部件级以及元件级的多故障诊断策略的优化生成。
  • 曾雪莲,尚斐
    摘要 ( ) PDF全文 (5288 KB)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移动摄像设备获取视频序列的快速电子稳像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抖动自动检测和准确补偿问题。首先,通过改进的图像插补算法估计出帧间全局运动参数,设置判别条件,进行抖动检测;然后对发生抖动的序列进行图像补偿,包括抖动补偿和局部运动补偿,从而得到稳定的视频序列。真实视频序列的稳像处理结果验证了抖动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以及算法。实验结果和算法分析表明,该方法增强了电子稳像系统的智能性。
  • 王顺满,陶然,许楷
    摘要 ( ) PDF全文 (6548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战术数字信息链在信息化作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国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以“J”系列为代表的典型数字信息链报文格式。从报头、报文与报文封装等角度分析了固定格式报文、可变格式(VMF)报文、自由正文报文和往返计时报文4种类型的典型特征及其应用,并提升出其演进策略,指出战术数字信息链格式标准的发展策略对数字信息链应用起到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数字信息链建设现状,提出了从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建设思路,充分有效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提高我军战术数字信息链和信息化作战的技能与水平。
  • 张琪,刘莉
    摘要 ( ) PDF全文 (469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包含很多非结构质量的细长体导弹的结构动力特性,需要简化的分析模型。针对以往方法0维点单元和3维实体单元等效非结构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等效密度法,即根据密度和刚度等效的原则,将非结构质量等效均布到壳体单元,修改壳体材料密度以保证其质量不变。应用3种方法分别建立了导弹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导弹模态试验,将3种方法得到的模态频率与试验值比较,等效密度法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应用简便。
  • 于传强,郭晓松,马长林,张安
    摘要 ( ) PDF全文 (489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导弹起竖过程中的快速性和稳定性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预测控制方案,构造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起竖过程单值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模型,推导了模型的最优输出控制量的求解算法,并给出了单值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的具体实现步骤,最后以典型非线性模型和导弹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控制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常海娟,庞丽萍
    摘要 ( ) PDF全文 (433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高空综合环境模拟舱能够实现高空温度、压力和湿度等参数模拟,对军用战斗机环控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参数综合模拟试验时,传统的试验方法和控制策略不能很好地实现压力与其它环境参数的解耦控制,造成无法快速准确地实现多综合参数模拟。为此,提出单独采用抽气阀控制环境舱压力的试验方法,结合提出的基于非线性补偿的二自由度PID压力控制策略快速控制舱内高度。该控制策略引入非线性补偿环节克服抽气阀的非线性流量特征,同时引入二自由度PID克服压力超调,提高压力调节速度。新的试验方法和压力控制策略为实现多环境参数解耦控制提供了保证,同时能提高模拟舱内无超调压力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该压力控制篥略同样适用于其它压力控制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