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姚春德,刘小平
    摘要 ( ) PDF全文 (4637 KB) ( ) 可视化 收藏
    将模糊PID系统(Fuzzy-PID)用于现在主流使用的液压控制连续可变配气相位正时系统(VCT).对连续可变凸轮相位器系统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液压油驱动VCT系统液力、机械结构具有非线性特征及系统时变性等特点提出了模糊PID控制策略。在对PID控制的响应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模糊控制技术,提出并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相对于PID控制来说有较好的执行性能,提出的控制算法具有结构简单、实时性好、响应快等优点,较好地满足了VCT控制要求。
  • 曹伟国,刘维平,晃志强,王荣辉
    摘要 ( ) PDF全文 (533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装甲装备乘员生理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坦克驾驶考核确定了乘员可靠性心理影响因素测试的内容,即乘员的深度知觉能力、双臂协调能力、注意集中能力、注意分配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采用“砍头去尾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并运用概率密度分布比较和威氏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能力高的乘员其可靠性也较高;该法对于装甲装备乘员选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芮筱亭,于海龙,何斌,陆毓琪,王公廉,杨富锋
    摘要 ( ) PDF全文 (431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舰炮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射击精度,就必须使其振动频率合理分布。建立了多体系统有限元传递矩阵法,从理论、计算、试验三方面研究了舰炮固有振动特性,进行了某舰炮振动特性计算和舰炮模态试验。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 王亚平,王永娟,徐诚,李峰
    摘要 ( ) PDF全文 (4692 KB)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自动武器动力学仿真平台ADAMS/GUN的设计开发过程及实现的方法。介绍了系统5个功能模块的基本设计思想。进行了总体结构方案设计,给出了不同模块和数据库之间的结构关系图。对系统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论述,并以人枪系统模块为例介绍了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最后给出了运行实例。自动武器动力学仿真平台ADAMS/GUN将大大简化自动武器动力学仿真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 蒋志刚,曾首义,周建平
    摘要 ( ) PDF全文 (5681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刚性尖头弹侵彻贯穿中等厚度金属靶板问题。考虑靶板背表面开裂的影响,在有限厚度金属靶板两阶段侵彻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开裂侵彻深度概念,提出一个三阶段侵彻贯穿模型。基于不可压缩弹塑性材料有限球形空腔膨胀理论和等效拉伸应变断裂准则,得到弹头表面径向压力、开裂侵彻深度的解析解和弹头侵彻阻力的数值解,由Runge-Kutta法求解弹体运动微分方程,得到极限速度、剩余速度的数值解。与小截锥刚性锥头弹侵彻铝合金靶板弹道试验数据比较,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很好。计算表明,弹头长度和靶板厚度对侵彻阻力的影响十分明显。
  • 张琦,孙伟,孙丰,孙劭文
    摘要 ( ) PDF全文 (4788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多用工程车训练模拟系统研究中,动态地形的实时可视化是重点也是难点。研究了现有层次细节( LOD)地形生成算法特点。根据动态地形要求,为了适应现有系统图形硬件的处理能力,在GeoMipMap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分辨率动态地形算法。该算法能较好地生成连续LOD地形模型,支持高度场和亮度的实时变化。通过实验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在系统中应用。
  • 陈春咏,史金飞
    摘要 ( ) PDF全文 (5242 KB)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融合是C41S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C41SR系统的效能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具有强大的数据描述和数据抽取功能,定义了基于XML的C41SR系统作战信息表达模式,以炮兵侦察报告XML文档为例,规范了基于XML作战信息表达。介绍了基于XML的数据挖掘方法。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战场信息的有效融合,以得到完整、及时的战场态势和威胁评估,为指挥员提供实时的作战决策参考信息。
  • 王顺满,许楷,王政,相里坤,金朝晖
    摘要 ( ) PDF全文 (7096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子集差分思想( SD)的密钥管理方法能够有效适应MANET网络成员多变的特点。通过使用伪随机数生成器可以在原有SD方法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系统密文的传送量;SD方法中的密钥发送者必须要对废除用户的所有组合进行检查,整个检查过程一般需要花费O(r3)个时间长度,为了解决SD方法时间耗费长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节点索引方法未有效降低搜寻时间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使系统的整个搜寻时间降为O(rlogr×logn);对系统成员丢失密钥的情况给出了分析,提出了具有自我恢复功能的SD密钥管理思想;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过裎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
  • 曹建军,张培林,石志勇,任国全,傅建平
    摘要 ( ) PDF全文 (5508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型移动多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实时在线状态监控,是目前国内外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依据设备端检测装置功能的不同,建立了一种大型移动多机电设备在线状态监控系统的分类标准,界定了检测装置的黑匣子功能模型和白匣子功能模型,提出了灰匣子功能模型,并对基于三种功能模型的状态监控系统结构进行了简要描述。对黑匣子系统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指出了白匣子系统存在的技术瓶颈、局限性,及其该系统的理论意义;分别从硬件和软件角度说明了灰匣子系统的可实现性。通过算例分析,论证了灰匣子系统的优越性。为实际大型移动多机电设备在线状态监控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灰匣子系统还为未来大型移动智能设备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 杨敏,严骏,欧阳艳华,张健
    摘要 ( ) PDF全文 (636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大型桥梁战时的生存能力进行评估,首先建立了大型桥梁战时生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多级评判算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分别采用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中的隶属度;最后以某大型桥梁为例,对其生存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利用模型评价结果,可针对性采取措施,提高战时桥梁生存能力。
  • 王传礼,丁凡
    摘要 ( ) PDF全文 (493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利用国产超磁致伸缩材料( GMM)的电一机械转换器(GMA)工作原理,分析了GMA的驱动形式和磁路构成。在建立超磁致伸缩转换器的轴对称磁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磁场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输入电流时磁场分布和磁感应强度沿轴线的变化规律。实测了GMA不同输入电流时的磁感应强度,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虽有差异但基本相同,还论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对GMA磁场分布规律的预测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胡小秋,徐诚
    摘要 ( ) PDF全文 (450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武器装备动员生产特色鲜明,工艺过程重组是动员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重组理论,提出在满足资源约束和生产批量的前提下,重组工艺过程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制造资源数据库及资源能力评价模型。重点讨论了工序与设备资源约束之间的匹配关系,改进了指派问题的数学模型,应用匈牙利算法得出配置结果,最后给出匹配问题的求解实例。
  • 综述

  • 高树新,蒋永林,江立民
    摘要 ( ) PDF全文 (412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武器装备的建设和发展是以作战思想为指导,以作战需求为动力,陆军战略转型为陆战武器装备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轮式车辆是陆军重要的地面机动装备之一,应适应陆军战略转型对武器装备建设的要求,提高机动能力、突击能力、生存能力和信息能力。
  • 刘丽萍,王智,孙优贤
    摘要 ( ) PDF全文 (810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延长寿命和提高服务质量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主要目标,也是必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连接问题。分析总结了网络连接的基本特征和判定条件,包括最优邻居节点数目及其临界值,节点密度和通信范围等;研究了连接与覆盖的关系,讨论了现有兼顾连接与覆盖的部署方法;探讨了保证连接降低能量消耗的拓扑控制问题;最后对实际环境中连接实验的特性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本文不但系统、全面地综述了关于连接的最新进展,而且对主要难点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 胡碧茹,吴文健,满亚辉,王建方
    摘要 ( ) PDF全文 (5038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地面目标光电伪装防护采用的伪装遮幛、烟幕和假目标技术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高技术侦察探测,指出了当前在宽广地域伪装防护、机动目标随行伪装、光电对抗效果评估以及单兵系统作战服中伪装技术的新需求,并提出了非焰剂型人造雾无源干扰技术、红外热成像仿真假目标、背景自主映象伪装遮幛以及仿生伪装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
  • 短文

  • 钱芸生,郭献成,高强,常本康
    摘要 ( ) PDF全文 (366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训练器可以为防空武器系统的训练提供虚拟的空中目标,以解决对空训练难以实施的困难。介绍了一种具有视频显示屏的光电瞄具的模拟训练器,阐述了其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和软件实现过程。结果表明该模拟训练器可以模拟武器系统的瞄准、跟踪、测距、解算角度提前量和射击的整个训练过程,模拟效果逼真有效,并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 研究简报

  • 程军伟,高连华,王红岩,刘峰
    摘要 ( ) PDF全文 (5818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履带接地段滑动时履带车辆的转向规律。推导了履带接地压力为均匀分布与集中载荷2种典型条件下转向所需牵引力、制动力、转向阻力矩、转向半径及转向角速度的表达式。采用迭代法求解转向平面运动方程,并与实车试验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考虑履带接地段滑动时的转向模型是合理的;接地压力均匀分布条件下考虑履带接地段滑动时,转向半径较传统转向理论计算值增大,转向角速度低于传统转向理论计算值;集中载荷条件下车辆转向更为困难。
  • 李玉良,潘双夏
    摘要 ( ) PDF全文 (6021 KB)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两栖车辆的车体小、质量大,提高其海上滑行时的升阻比系数是降低车头离水所需速度,减少水阻,实现高速航驶的关键之一。提出了根据边界层和湍流仿真理论确定数值计算时车体边界网格划分的时方法,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对不同车体方案在不同速度下的水上性能进行了并行数值计算和对比,发现适当增加车体攻角以及在车体裙板加薄翼滑板的复合型车体是提高升阻比系数的有效方案。
  • 关庆云,汪德虎
    摘要 ( ) PDF全文 (447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舰炮武器系统在装备测速雷达后能精确校正初速误差。为了有效提高新系统在校正距离误差时的精度,通过误差分析、仿真计算,提出了舰炮校正距离误差的新方法。新方法对装备设计及作战使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丁铸,马大为,于存贵,张学锋
    摘要 ( ) PDF全文 (442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目标分配是地面防空作战指挥的关键环节。给出问题模型,并提出一种禁忌搜索与改进微粒群算法的混合优化策略用于解决该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其它几种智能优化算法相比,该混合优化策略在解决目标分配问题时具有优良的优化性能和时间性能,在问题规模较大时表现更为突出。
  • 董雪花,王亚平,徐诚
    摘要 ( ) PDF全文 (487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枪械自动机的运动学/动力学特性分析是自动机设计的关键技术。采用虚拟样机方法进行仿真分析是目前最先进、最有效的方法。合理的仿真模型尤为重要。含间隙刚柔耦合模型考虑多种实际因素,能更精确地描述枪械自动机特性。在ADAMS软件平台上,通过定义自动机构件间约束关系、接触关系、润滑条件和载荷等方法建立了某突击步枪自动机含间隙刚柔耦合模型,仿真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吻合较好,表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该枪自动机主要构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枪械的研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 王玄玉,潘功配
    摘要 ( ) PDF全文 (5746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型烟幕柜中测试了红磷烟幕的粒度分布,计算了红磷烟幕的发烟能力和自由沉降速度以及对多种波长电磁波的衰减系数,分析了红磷烟幕的多波段消光特性及其在组合烟幕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红磷烟幕平均直径分布在0.5~13μm;发烟能力3.9—22.9;对可见光至14μm红外的衰减系数分布在200/m~41.67/m;沉降速度远小于0.007 m/s并具有良好的组合使用特性。根据Mie理论计算了多种直径红磷烟幕粒子对1.06 μm、3.39 μm和10.6 μm激光的散射、吸收和消光效率因子。分析表明:直径显著小于入射波长的烟幕粒子的消光作用中吸收效应居主导地位;随着粒子直径增大散射效应逐渐增强;当烟幕粒子的尺度接近入射波长时散射和吸收效应趋于一致;红磷烟幕粒子对10.6μm和3.39弘m红外激光辐射的最佳消光直径分别为9.0μm和4.0μm.
  • 姜涛,于正林,苏成志,曹国华,郭晓波
    摘要 ( ) PDF全文 (3637 KB) ( ) 可视化 收藏
    光电瞄具提前量是指武器命中运动目标情况下,在俯仰和方位上赋予武器命中点相对于目标现在点的提前值。瞄具提前量直接决定着武器的命中精度。介绍了校验光电瞄具提前量算法的检测模型。利用建立的仿真坐标系,推导出目标航迹的参数方程;针对典型航迹,采用多项式拟合给出合理航迹点;根据所测量的方位角、俯仰角和斜距离等坐标参数和射表,用抛物线插值法推导了俯仰和方位提前量的仿真检测模型。实验证明,用该仿真模型检测光电瞄具提前量精度的方法正确可靠,为瞄具提前量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高强,王力,钱林方
    摘要 ( ) PDF全文 (4340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火箭炮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方法。为了使等效控制器的设计不依赖于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利用切换函数及其变化率设计了自适应模糊系统来代替等效控制,并且为了解决抖振问题,利用抖振参数和切换函数的绝对值设计了模糊系统动态调节边界层厚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有效抑制抖振,并且对结构参数不确定性具有很强的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