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徐国英,周景涛,姚新民,郭齐胜
    摘要 ( ) PDF全文 (449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摇荡是两栖车辆在海上使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乘员和装备的战斗力发挥。基于船舶的耐波性理论对两栖车辆在波浪中的线性摇荡问题进行了描述,通过实验得出了两栖车辆及其行走机构在横摇、垂荡状况下的共振频率和无因次阻尼系数,并对两栖车辆在我国某海域的海浪情况下可能出现的3种典型摇荡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分析。
  • 沈晓军,张鹏翔,孙韬,刘娟,王晓鸣
    摘要 ( ) PDF全文 (4275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静爆试验与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杀爆战斗部破片对厚壁钢管的毁伤效应。根据Tresca准则和厚壁圆筒强度理论,给出了厚壁钢管的失效判据。研究了破片形状、着角、质量、速度等因素对毁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杀爆战斗部在厚壁钢管侧方或前方近处爆炸,形成的破片对厚壁钢管有较为明显的破坏效应。所给出的数据及对毁伤规律的分析,对厚壁钢管生存能力的分析和战斗部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王中原,史金光,易文俊
    摘要 ( ) PDF全文 (6075 KB) ( ) 可视化 收藏
    超高速弹箭在飞行弹道上将会出现表面气动加热烧蚀现象,烧蚀变形将影响作用在弹上的空气动力,从而影响飞行弹道。这种烧蚀变形、气动力、外弹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变化是在飞行弹道上同时存在、相互依附的,对外弹道求解与普通弹箭有很大区别。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对超高速弹箭的飞行弹道进行了数值分析,其结果对今后深入开展这方面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 周彦煌,陈桂东
    摘要 ( ) PDF全文 (348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研究炮射末制导炮弹发射热安全性为背景,建立了末制导炮弹滞留预热身管中受热的一维瞬态简化数学模型,仿真了某大口径火炮在不同射击方案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下,弹丸滞留身管中的温度响应过程,并预测了其安全停留时间,部分仿真结果得到相关实验的支持。建立的模型与方法对于弹丸发射尤其是末制导炮弹发射的热安全性设计与评估具有普遍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胡国胜,王大喜
    摘要 ( ) PDF全文 (588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全优化计算了1,1'-二甲基一5,5'-偶氮四唑(1,1'-DM-5,5'- AT)和2,2'-二甲基一5,5'一偶氮四唑(2,2'-DM-5,5'-AT)热分解反应位能曲线,探讨了它们的热分解机理。研究发现热分解按开环和脱氮两步完成,推测的机理可由取代四唑的热分解实验和理论研究所支持。计算得到1,1'-DM-5,5'-AT两步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243.5、64.01 kj/mol;2,2'-DM-5,5'-AT两步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52.3、44.67 kj/mol.二者的热分解活化能都表明开环反应是速度控制步骤。前者的两步反应的活化能均大于后者的活化能。从动力学性质显示前者比后者有更好的稳定性。
  • 胡国胜,王大喜
    摘要 ( ) PDF全文 (478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全优化计算了1,1'-二甲基一5,5'一偶氮四唑(1,1'-DM-5,5'-AT)和2,2'一二甲基-5,5'-偶氮四唑(2,2'-DM-5, 5'PAT)的构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分子轨道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发现这2个化合物均为平面结构,四唑环具有键长平均化的芳香性特征,满足4n +2规则。计算的四唑环芳香性指标、环上的净电荷和分子的电子相关能均显示1,1'- DM-5,5'-AT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 堵平,黄本定,王泽山
    摘要 ( ) PDF全文 (4351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一种能量较高的低爆速炸药( HHDB),主要用于地震勘探等方面。分析了该炸药的震源探测机理,介绍了制造方法、性能以及在地震勘探中的试验结果,并将HHDB与另外几种震源炸药进行了对比。作为地震勘探的震源药使用,该药有着较好的频谱宽度和信噪比,提高了地层剖面反射信号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朱昀炤,汪顺亭,常天庆,缪玲娟,周启煌,马晓军
    摘要 ( ) PDF全文 (40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半实物实时仿真的方案设计了坦克炮控仿真系统,该系统由仿真计算机、仿真控制器、炮控计算机以及部分炮控系统部件组成,可以实现静态测量、稳定状态、跟踪与调炮状况的仿真。建立了炮控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系统运行剖面和仿真用例的设计。在大量实车测试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火炮干扰力矩仿真数据库,仿真结果与实车测试结果对比表明,对不同路面不同速度下火炮运动的仿真都达到了满意的要求,较真实地反映了坦克炮控系统的动态特性。它除可为现有炮控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外,还可成为新型炮控系统研制中进行算法研究、性能实验的仿真平台。
  • 葛强胜,葛强林,龚赤坤
    摘要 ( ) PDF全文 (459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计算了激光在大气传输中在不同能见度下直接入射到告警接收机光电探测器表面上的信号辐射度,以及目标溅射和大气散射情形下的激光信号辐射度,对车载激光告警器灵敏度指标的确定进行了论证,为系统设计和研制提供了依据。灵敏度指标的确定是激光告警器设计的核心,该指标直接影响到告警器探测距离指标的确定。计算结果表明,灵敏度为毫瓦每平方厘米级的激光告警器能够探测到一般战术情况下经过接收器平台附近的激光信号。
  • 王斌,金丰年,徐迎,徐汉中
    摘要 ( ) PDF全文 (3520 KB) ( ) 可视化 收藏
    弹体对材料的侵彻过程同时也是材料损伤与能量耗散的过程,因而,靶体材料韧性对弹性侵彻深度有重要影响。但是,现有经验公式均不能反映钢纤维混凝土材料韧性的影响。针对此不足,引入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吸能因子叩,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利用GBU-28钻地弹实战侵彻结果对回归公式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公式不仅能反映弹体侵彻过程中的材料强度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材料的韧度作用。该公式适用于弹体侵彻钢纤维混凝土深度的计算,并且保持了原公式的简单实用的特点,对于相关工程实践与科研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魏雪英,张春燕,马淑芳
    摘要 ( ) PDF全文 (4079 KB) ( ) 可视化 收藏
    陶瓷材料由于抗压强度高,在射流侵彻过程中的强度效应不可忽略。考虑了陶瓷在射流高速侵彻下的强度参数,并在计算模型中考虑了陶瓷破碎对断裂射流的干扰因子,求出了射流着靶速度与破甲速度的关系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吻合较好。并分析了靶体强度参数对侵彻速度的影响。根据材料状态随撞击速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在射流高速侵彻下判别陶瓷材料是否可以视为流体状态的判别准则。
  • 史佩京,徐滨士,许一,刘谦,乔玉林
    摘要 ( ) PDF全文 (624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役装备发动机用润滑油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添加剂的筛选、添加剂全配方的优化设计,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全配方抗磨润滑剂。采用多台模拟不同工况的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全配方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在装备发动机上考核了润滑剂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全配方润滑剂的抗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均匀设计和复配研究方法降低了试验次数、优化了配方组成;研制的全配方抗磨润滑剂的极压性能、高温和高负荷抗磨性能分别较传统机油提高了40.8%、56.7%、82.6%,减摩润滑性能提高了45%,在改善现役装备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全配方抗磨润滑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摩擦化学反应和多种功能添加剂间的复配协同效应,提升了传统军用润滑油的减摩润滑性能。
  • 吴俊清
    摘要 ( ) PDF全文 (383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军用发动机整机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在各子结构——机体、曲轴、缸盖和曲轴箱三维实体模型的基础上,组装成整机模型。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此整机的振动模态进行了研究。由于部件间结合面的刚度与阻尼特性难于理论分析和实验提取,采用了虚拟材料来模拟结合面特性,通过反复修正虚拟材料的特性常数,使得整机有限元振动模态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从而说明所建立的整机的有限元模型是正确可靠的,为整机结构进一步的动态仿真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李夕海,刘代志,张斌,赵克
    摘要 ( ) PDF全文 (424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核爆地震模式识别中,特征选择既是非常关键同时又是非常困难的一步,为解决该问题,应用序优化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序优化中的盲选规则(BP)进行了特征选择试验。通过将设定的2组匹配概率和实际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序优化方法能在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的前提下迅速地减小搜索空间,提高搜索效率。最后将盲选规则用于核爆炸和地震的特征选择中,取得了97.5%的识别率,这为核爆地震识别中的特征选择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 刘俊,徐佩,石云波
    摘要 ( ) PDF全文 (4430 KB) ( ) 可视化 收藏
    硅微惯性器件的微弱电容信号检测一直是微机械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其检测方法及集成电路的实现已成为制约微惯性器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频率信号抗干扰性好的特点将微弱电容信号转换成频率信号,提出了一种利用离散频率测试的方法对加速度信号进行测试,使得所测加速度可以通过各离散频率点与步长频率的倍数关系直接读出,并通过硬件电路实现了该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与理论仿真结果很相符。
  • 吴兆春
    摘要 ( ) PDF全文 (409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金属表面的烧蚀过程,采用一维传热模型,将物体内的传热、温度变化分为2个阶段,即物体被加热到熔点温度的阶段及物体开始烧蚀阶段,使用积分近似的分析方法,完整地建立了表面烧蚀速率与表面加热功率之间的近似计算关系式。对不同烧蚀速率过程所需表面加热功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为表面烧蚀过程控制提供一个简便的计算关系式。
  • 范群波,王普,王富耻
    摘要 ( ) PDF全文 (456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数值仿真方法,针对2r02陶瓷颗粒,分析讨论了等离子喷涂过程中飞行颗粒的表面温度变化过程,以及不同直径颗粒内部的受热状态、温度梯度变化以及相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喷涂距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在何种情况下,才能达到理想的喷涂效果。研究方法与结果对于实际的喷涂工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 伍大宾
    摘要 ( ) PDF全文 (3776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变形工序的合理安排以及变形程度的合理分配,设计合理的原始坯料形状,采用适宜的冷、温锻模具结构,获得了一种能够用于大批量工业生产的超高强度钢制薄壁深盲孔弹体的精密成形工艺,从而解决了其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宇航、兵器等行业普遍采用的这类零件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实用、高效、经济、可靠的精密成形工艺。
  • 解丽静,刘志兵,王西彬
    摘要 ( ) PDF全文 (414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某牌号高强度钢是一种难加工材料。选用添加钽、铌的硬质合金铣刀对该材料进行了端面铣削试验,给出了不同铣削用量下,刀具的磨损耐用度和前刀面上铣削温度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刀具的磨损特征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后刀面粘结层的撕裂加剧了硬质相的扩散磨损;受铣削温度分布的影响,前刀面磨损形态表现为较宽的月牙洼;沿切屑流出方向,月牙洼的深度与氧化及扩散磨损的程度相应增加。
  • 张华,王西彬
    摘要 ( ) PDF全文 (4679 KB)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评价技术是绿色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使用层次评价法对评价对象、方法等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对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评价。针对产品的制造过程提出了绿色制造过程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个具体行为视为DEA方法中的一个决策单元(DMU),除了通常考虑的投入与产出外,也把制造过程的环境影响视为产出,评价制造过程的相对绿色有效性。DEA方法不须事先给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也可适应指定权重的情况。用DEA法可以有效反映在工艺装备与生产对象不变的情况下特定制造过程的绿色度持续性变化的过程。介绍了DEA方法在火药生产过程绿色评价中的应用。
  • 郑波,许和贵,姜志保
    摘要 ( ) PDF全文 (2566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具有长期贮存、一次性使用的弹药来说,其贮存可靠性占有重要地位。依据弹药在贮存状态下的失效特点,应用Poisson过程理论建立弹药贮存寿命评估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给出在一定置信度下弹药贮存寿命与可靠度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 曾拥华,严骏,冯柯,凌海风,陈海松
    摘要 ( ) PDF全文 (434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装备战场损伤规律和战时装备保障仿真研究中对各功能状态评估及整装损伤等级评定的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就作战仿真系统中的装备战场损伤等级评定的系统需求、系统结构和评估方法进行讨论,确立了融装备功能结构分析、损伤树分析和损伤等级评定为一体的战场损伤等级评估系统基本结构和部分流程,为战时装备保障指挥及维修仿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雪娟棉,吴甲生,肖雅彬
    摘要 ( ) PDF全文 (363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子母弹气动干扰风洞实验新方案的特点及实验装置的构成。利用该方案进行了布撒器一子弹气动干扰风洞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阻力系数干扰量、升力系数干扰量随子弹的轴向位置振荡变化;随子弹的下移气动干扰量减小;子弹的攻角对气动干扰影响不大;在布撒器尾翼区子弹的气动干扰量变化很大;布撒器尾迹对子弹的阻力有很大影响。对亚音速子母弹气动干扰区边界的界定标准应仔细进行研究。
  • 赵文祥,王西彬,龙震海,庞思勤
    摘要 ( ) PDF全文 (423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切削速度471~2 356 m/min内,综合应用析因试验设计与均匀试验设计,对镁合金进行了高速铣削试验。在分析其切削力特征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切削难加工材料工艺中切削力与背吃刀量、每齿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高速切削镁合金材料时,切削速度和每齿进给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切削力有显著影响;切削力与切削用量间存在非线性特征规律;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效应随切削用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 周召发,陶建忠,陈雪松,黄先祥
    摘要 ( ) PDF全文 (4106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大型武器装备系统庞大、故障检测难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无线遥测技术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案。方案中各检测仪与上位主机之间通过无线通讯来传递信号与命令,且检测仪直接安装于装备上,从而减少了上位主机与各检测仪之间的大量电缆连接,实现了诊断系统的便携、小型化。该方案采用多级分布式检测与单板多机技术相结合方法,实现了检测信号的高速采集,并运用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技术来实现设备工作状态的自动搜索与在线监测。实验表明,该技术方案能实现大型武器装备的快速、准确故障定位与远程监测。
  • 短文

  • 王建华,朱元昌,王春平,贾洪涛
    摘要 ( ) PDF全文 (374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图象处理领域中目标分割是目标识别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待识别的目标与其它物体相连在一起并且灰度值相近,这样使用单纯的灰度阈值法很难将目标分离出来。对特定形状目标(球状目标)的分割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腐蚀模板技术。这种技术弥补了由于模板大小固定而当目标的大小不同时,出现的模板相对过小不能有效地将目标分割出来,以及模板相对过大而将目标完全腐蚀掉的缺陷。详细叙述了自适应腐蚀模板的生成技术,解决了特定情况下的球形目标的分割问题,并应用Visual C++ 6.0进行编程实现。最后,给出了几种情况下的分割效果比较图。
  • 马志宏,苏兴荣
    摘要 ( ) PDF全文 (7324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砂尘颗粒磨损是引起军用装备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综述了在砂尘恶劣环境条件下,砂尘对军用装备冲蚀、研磨和腐蚀等磨损形式,介绍了各种主要冲蚀理论,并详细介绍了Bitter公式及其实验验证,为军用装备磨损评估提供了依据。
  • 研究简报

  • 曲晓慧,乔新勇,陈玫,安钢
    摘要 ( ) PDF全文 (3501 KB) ( ) 可视化 收藏
    柴油机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单靠一个或几个参数对其进行评估不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只有利用多参数融合的方法才能改进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而灰色关联分析是将多个特征参数综合考虑的有效途径,所以提出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柴油机状况评估。在理论分析和大量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重要的检测参数,并根据统计计算,确定出各种状态的基准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柴油机状况评估的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待检的柴油机进行验证,得到了和实际相符合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具有相当高的准确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刘剑锋,庄志洪
    摘要 ( ) PDF全文 (580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侧视引信拦截弹道导弹时,存在炸点可能滞后的问题,虽然采用波束前倾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增加了引信的设计难度。利用一维相控阵引信的波束控制技术,自适应地改变波束倾角并结合起爆角算法实现最佳起爆控制。推导了两种起爆控制算法,对其做了仿真,分析了其优缺点。
  • 曹柬,李平,周根贵
    摘要 ( ) PDF全文 (4659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导弹系统性能评价过程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三角模糊数(TFN)理论的模型,介绍了基于该模型的具体评价过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模糊数以及对数最小二乘法在AHP中的应用,使模型能有效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充分综合群组评价意见,并针对每项评价指标都能获得意见的相对一致性程度;此外,模型结构简单规范,易于编程实现,有很强的实用性。
  • 王浩全,曾光宇
    摘要 ( ) PDF全文 (353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声学特性的分析,在对超声波声场深入探讨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超声时域的检测方法,运用超声扫描成像系统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深度方向的C型显示、成像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经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微小缺陷的成像检测。
  • 黄考利,连光耀,魏忠林
    摘要 ( ) PDF全文 (6299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许多新装备的故障诊断经验知识短缺、知识获取困难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技术的故障知识获取方法。该方法利用武器系统的深层知识进行故障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故障建模,通过利用仿真软件得到故障征兆信息,最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综合转化为专家系统可以利用的故障诊断知识。实践证明该方法得到的故障信息可靠性高,对于复杂武器系统特别是新装备部队的武器系统的故障知识获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