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刘世前,郭治,王远钢,盛安冬
    摘要 ( ) PDF全文 (390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Kalman滤波思想,针对多频采样系统航迹辨识中存在部分点缺少信息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航迹辨识方法。该方法假设在目标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利用平滑滤波及状态变量的相关性特征,采用周期多频Kalman滤波算法充分利用目标航路部分点仅含角度的新息,保证航迹滤波的精确性与滤波方差的最优性。某直升机航路滤波结果表明,新方法比传统的Kalman滤波算法精度更高,验证了相关结论。
  • 1:郑军;2:徐春广,肖定国
    摘要 ( ) PDF全文 (4311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够对身管膛线参数进行检测的装置;讨论了膛线参数检测的原理;分析、证明了基于约当( Radon)变换的直线参数(角度和至给定点的距离)的检测技术,提出了基于图像变换的火炮身管膛线参数检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身管膛线的宽度和角度进行检测,并具有较高的抵抗噪声干扰的能力。考虑到光学系统对图像产生了一定的畸变,进而对膛线参数的检测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出了膛线参数的修正公式。最后,通过实例,实现了对膛线参数的检测,并对提高膛线缠角的检测精度和降低算法代价作了讨论。
  • 王润生,贾希胜,刘利,王志成
    摘要 ( ) PDF全文 (451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快速的损伤评估需要大量损伤信息的支持,如何获取装备损伤信息是战场损伤评估研究中的首要问题。进行战场损伤分析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装备进行系统分析,获取战场上可能发生的损伤信息。本文以某火炮为例,详细介绍了综合利用基本功能项目分析、损伤模式及影响分析、损伤树分析及损伤定位分析等技术进行战场损伤分析的过程,阐述了三种技术在分析过程中相互支持的关系,指出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战场损伤分析过程为装备损伤分析提供了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是获取损伤评估信息的有效途径,并为开发计算机辅助战场损伤快速评估系统打下理论基础。
  • 姚养无
    摘要 ( ) PDF全文 (348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多构件机构传统的传速比计算公式基础上,借鉴有限元法思想,提出了传动单元和传 动节点的概念。经过将多构件机构中的传动形式归纳为两种传动单元,推导出用传动单元法计算多构 件机构传速比的通用公式。并以火炮自动机中常见的多构件机构为计算实例,阐述了用传动单元法计 算多构件机构传速比的方法和步骤。该法是一种求解复杂机构传速比行之有效的简捷方法。
  • 田桂军,袁亚雄,张小兵
    摘要 ( ) PDF全文 (4008 KB)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在没有标准弹和弹道炮的情况下,如何对库存弹药实施内弾道性能检测。通过对传 统的检测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库存弹药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依赖传统的标准弹和弾道炮, 通过发射前对火炮身管内径变化量的测量,可以确定在弹药检测中由火炮自身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对 该主要误差进行修正,对其它次要误差通过制定规程严格控制,使其减小到最小,以取代传统当日修正 量的修正方法。本文还以某加榴炮为研究对象,就实现新的库存弹药检测方法的技术途径及实施过程 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最后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 许学忠,郝保田,武山,裴明敬,李明
    摘要 ( ) PDF全文 (412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化学起爆剂BrF3、NF4BF4与有机燃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实测了动力学参 数,并在约束和非约束条件下实现了液化石油气、环氧丙烷气云的化学一次起爆。研究结果证实,化学 一次起爆能够实现的主要因素是该自加速化学反应活化能较低,自由化学键的给予体具有极强的化学 活性,NaBrF4与液化石油气反应的活化能为6.2kJ/mol,NF4BF4与环氧丙烷、液化石油气反应活化能 为8.9和6.2kJ /mol,远低于一般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1.84?418.4kJ/mol)o化学起爆剂与有机燃料 的反应诱导时间在0. l?lms.
  • 胡焕性,张志忠,赵凤起,肖川,王亲会,袁宝慧
    摘要 ( ) PDF全文 (3563 KB) ( ) 可视化 收藏
    3,4--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是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通过对其理化、爆轰性能研究,证明其各项性能优于奥克托今(HMX)而接近六硝基六氮杂异全兹烷(CL - 20).DNTF能量高、熔点低、热安定性良好、感度适中,适于在推进剂、战斗部装药及爆炸网络中应用。另外,DNTF能与梯恩梯(TNT)形成低共熔物,可以调配成不同熔点、不同能量要求的液相载体,为熔铸炸药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 穆晓敏,杨守义,张德辉
    摘要 ( ) PDF全文 (387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形图像编码是近年来研究十分活跃的一种图像压缩编码方法。在分形图像编码中,由于值块与域块的匹配搜索计算量很大,导致分形编码速度较慢,不能适应图像实时传输的场合。本文分析了值块、域块之间的距离与值块的和值、域块的和值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分形编码的快速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快速分形编码方法,可以减小搜索时间,较大程度地提高分形编码的速度,且解码图像的质量受影响甚少。
  • 1:陈树越;2:路宏年
    摘要 ( ) PDF全文 (348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实验为基础研究了工业X射线散射对无损检测成像质量的影响、散射规律及其校正方法。通过研究散射系统的设计,用实验得出了射线散射随试件厚度的变化关系,修正了以往人们常用的散射模型,提出了指数幂散射模型,利用该模型对X射线散射用维纳滤波法进行了校正。实例表明,本法可以有效地抑制散射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使透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与校正前相比提高了56%,取得了较好的校正效果。
  • 王强,孙锦涛,芮义斌,叶晓东
    摘要 ( ) PDF全文 (402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电信联合会在UMTS/3GPP规范中推荐8状态Turbo码与256状态卷积码作为数据纠错的方案。本文基于8状态Turbo码输出码字的距离谱分布特性,对短帧数据传输中Turbo码的误码性能联合界进行了估计,并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同时显示出在信噪比高于1.75dB时Turbo码的误码性能优于256状态卷积码,且具有更低的译码复杂度。
  • 1:郭业才;2:赵俊渭,陈华伟
    摘要 ( ) PDF全文 (3800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最小均方(LMS)算法抑制高斯噪声效果差和高阶累积量计算量大等问题,研究了四阶累积量递推算法与计算量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四阶累积量对角切片极性迭代的自适应动态谱线增强快速算法。并用水下目标辐射谱线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动态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计算量比基于四阶累积量对角切片非极性迭代的自适应谱线增强算法减少约50%该算法抑制高斯噪声的性能优于基于LMS算法的自适应谱线增强算法。因此,该研究在工程上有一定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 乔小晶,冯长根,张同来
    摘要 ( ) PDF全文 (295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对数正态分布下壳一核型微球的消光,数值计算了镀金属微球在红外波段的质量消光系数,比较了壳一核型单分散微球与对数正态分布下多分散微球的质量消光系数的异同。结果表明:当波长较短时,有较大质量消光系数的粒径范围较窄随波长增加,最大质量消光系数减小,相应的最佳粒径增大在一定粒径范围内,单分散粒子的质量消光系数比对数正态分布下多分散粒子的大,波长越短,此范围越小在相同波长、镀覆厚度下,镀铝微球的消光最佳,镀铜的比镀银的好。
  • 冯广斌,钱林方
    摘要 ( ) PDF全文 (379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可靠性验证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复杂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样本数量极少,使得按传统方法进行系统的可靠性验证十分困难。本文基于贝叶斯方法和系统研制过程中可靠性信息的利用,提出了复杂系统可靠性综合验证方法。该方法将部件的设计分析作为部件可靠性的验前信息,并用部件寿命试验结果将其更新根据系统结构,将各部件更新后的可靠性信息综合,得出系统验前可靠性信息以该信息为基础,制定和实施系统可靠性验证试验计划。该法的应用表明,对于复杂系统在研制阶段进行可靠性验证,所需样本数明显少于基于经典可靠性理论所需的样本数。
  • 1:窦丽华,侯朝桢;2:杨国胜
    摘要 ( ) PDF全文 (3187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在三维空间作匀加速运动的目标,推导出了基于纯角度测量的运动目标状态可观测的必要条件。在求解这一必要条件的过程中,利用数学变换手段,将非线性角度观测方程转换成线性框架来进行处理利用满秩矩阵的一些特点,把高阶非线性微分方程转化成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来求解,获得了可观测性必要条件。另外根据此必要条件直接推出了前人所证明的关于三维空间匀速运动目标状态可观测性判据。
  • 1:白桦,蒋宜勋;2:宋春雳
    摘要 ( ) PDF全文 (3182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制费用数据的真实性、可信性是进行武器装备研制经济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处理与筛选方法研究。本文在分析传统费用数据筛选与处理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陆军武器装备研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费用数据筛选与处理方法——专家定性意见量化,探讨了如何将其转化为一个定量标准,以实现研制费用数据的筛选与处理,并对处理过程给出了详细步骤。
  • 孙文杰,宿昊,李成佳,周广正,刘峰
    摘要 ( ) PDF全文 (2771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某导弹的指令和基准信号采用两芯线分时传送,因而产生了指令封锁区,并且影响了指令开启角和开启中心角的大小,使指令系数产生误差。为了使数学计算求得的指令系数与实际情况一致,本文研究了指令封锁区对指令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智能逻辑推理功能的指令与指令系数关系数学模型。
  • 张希艳,卢利平,王晓春,刘全生,柏朝晖,曹志峰
    摘要 ( ) PDF全文 (3768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干压成型高温固相反应在还原气氛中制备了SrAl2O4:Eu2+,Dy3+发光陶瓷片状样品。陶瓷结构致密均匀、强度高、耐腐蚀性好。样品在自然光激发下发出明亮的绿光。X射线衍射仪( XRD)分析表明,在1250—1450℃烧结形成SrAl204单斜晶系晶体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样品在1400℃烧结4h,结构较致密,晶粒发育完善。光谱分析表明,样品的发光光谱是峰值位于520nm的宽带谱,激发光谱是位于240~420nm的宽带谱,峰值分别为240、320、360、420nm.发光衰减特性分析表明,SrAl204:Eu2+,Dy3+陶瓷的发光亮度随时间衰减符合I= At-n规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前5min,n=0.6;在5至40min,n=1.0在40至600min,n= 1.3.在40W日光灯激发30min后,撤除光源lOh发光亮度衰减到2.15mcd /m2,远远高于人眼可辨的最低值。这种发光陶瓷作为轻武器简易夜瞄装置和应急照明光源等在夜间作战中有重要应用前景。
  • 谭成文,王富耻,李树奎,苏铁建
    摘要 ( ) PDF全文 (316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绝热剪切带内微孔洞的演化规律,进而揭示高应变率加载条件下绝热剪切破坏的特殊规律,本文对D35钢进行了约束爆破实验,爆破后回收圆筒的微观观察表明,绝热剪切破坏要经过绝热剪切带内微孔洞形核、长大和相互联接形成裂纹等一系列演化过程。在Guduru P等人的测试结果和Li Shaofan等人数值仿真结果基础上,通过简化(剪切带内的温度分布为由剪切带中心向边缘线性降低,并最终降至与基体温度相同微孔洞的形核、长大受温度控制,长大速度随温度呈指数规律降低)对Timothy S P和Hutchings I M的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可以定量的描述绝热剪切带内微孔洞的演化直至破坏的全过程,模型的描述与微观分析获得的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 1:王永江,吴香梅;2:熊春华;3:朱炳林
    摘要 ( ) PDF全文 (36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 1:赵弘;2:赵升吨,周明勇,骆传刚林廷圻
    摘要 ( ) PDF全文 (393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新型机械压力机滑块行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机械压力机滑块应具有在行程的任意位置停止的必要性及使滑块一次准确停止到位的科学性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应对滑块停止位置进行模糊控制并解决了实施模糊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在JH23-63型机械压力机上的大量试验表明,该控制方法控制精度高、效果好。
  • 纪常伟,韩爱民,赵勇,马慧
    摘要 ( ) PDF全文 (402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OFIM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进气管,设计SOFIM气波增压柴油机的进气管,利用正交设计优化试验进气管的结构组合,基于三维设计软件UG对这些试验管进行几何建模及结构分析,找出质量最轻、内腔容积最大的进气管,然后再基于ANSYS对这些试验管进行流动分析,找出进气量最大的进气管,综合结构和流动优化结果,确定最终的气波增压柴油机( PWSD)进气管。然后,采用制成的该管模型,在气道实验台上进行流动实验,结果表明,该管比原管进气量平均提高近7%.最后,采用铝合金铸造出该管,进行台架实验,结果表明,中、低转速下,进气量平均提高近6. 54%中、高转速下,进气量平均提高近4.65%.
  • 短文

  • 杨艳娟,金志华,田蔚风
    摘要 ( ) PDF全文 (388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单介绍了现有两种反辐射导弹(ARM)导引头随动系统,液压伺服随动系统和电动平台随动系统。在综合二者优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性能更优的捷联反辐射导弹(ARM)导引头随动系统。它将惯性姿态测量元件与载体捷联安装,系统采用经典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伺服机构采用脉冲宽度调制( PWM)驱动的直流力矩电机,引导规律为比例导引。文中详细分析了该种方案的主要性能和特点,仿真表明所设计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1:汤光华,刘国岁;2:戴毅,
    摘要 ( ) PDF全文 (443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雷达目标一维距离像是随雷达姿态角变化的,但由于目标姿态变化的连续性及目标散射点分布的连续性,其一维距离像是一个随视角变化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它们应随姿态角的连续变化在特征空间中形成一条特征轨迹线。本文在基于线性内插神经网络对雷达一维距离像识别的基础上,改进了线性内插时特征轨迹线的形成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极小极大神经网络分类器的雷达目标一维距离像目标识别方法,利用模糊极小极大神经网络中的超方匣的并集来形成雷达目标特1正轨迹线。进行了三类飞机目标的0~180。姿态角范围内一维距离像的分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模糊极小极大神经网络分类器对雷达目标一维像分类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 研究简报

  • 1:芮筱亭,顾金良,陆文广;2:沙南生
    摘要 ( ) PDF全文 (314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基于VXI总线技术的引信测试试验台原理与实现方法,该试验台已在引信设计与测试中得到了应用,在试验时工作情况良好。测试结果由理论分析与计算所证实。从而表明此试验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为引信设计和故障分析提供了直接的测试手段和物理仿真平台。
  • 陆明,吕春绪
    摘要 ( ) PDF全文 (364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粉状硝铵炸药配方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氧平衡条件下无梯硝铵炸药、铵梯(油)炸药和含铝铵梯油炸药的理论爆热、有毒气体排放量和炸药比容 证实降低粉状硝铵炸药的氧平衡,炸药的爆热降低,有毒气体CO排放量增加,炸药的比容略有增加本文提供了一种设定氧平衡条件下,获得最大爆热的配方设计方法和有毒气体量、爆热、比容的预估计算方法,对炸药配方的最终确定具有一定帮助。
  • 徐熙平,张国玉,付秀华,安志勇,李成志,杨继兴
    摘要 ( ) PDF全文 (301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光电传感和激光扫描检测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石英管壁厚激光扫描在线检测系统,采用激光后扫描方法对以一定角度入射到石英管侧面,经其内外表面反射后的两束激光光束的空间位置进行测量,解决了石英管壁厚非接触在线测量问题。文中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检测原理及信号处理系统。通过实验对系统的测量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系统测量精度达±0. Olmm.
  • 郭强,陶然,王越,周思永
    摘要 ( ) PDF全文 (5137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由矩形脉冲构成的复杂信号来说,若按定义式计算其速度名义分辨参数或Doppler分辨常数往往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多周期信号更是如此。本文在求得信号模糊函数的基础上,抛开了分辨力的定义计算式,提出了从信号的模糊函数矩阵中,找出半功率点所在的行数,从而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为快速估算信号的速度名义分辨参数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另外,在对多周期“同步加白”信号Doppler分辨常数的计算中,充分利用单周期信号的计算结果,使对包络函数高次项的积分得到简化,避免了复杂、重复的运算,提高了计算效率。
  • 李亚安,冯西安,樊养余,黄建国
    摘要 ( ) PDF全文 (3677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1/2维谱具有的几个特殊性质,即抑制高斯噪声和对称分布噪声加强信号的基频分量以及剔除非耦合相位的谐波分量。通过计算实际舰船噪声的1+1/2维谱,并利用它所具有的特征参数,对舰船信号进行了分类与识别,达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 1:郭凯,顾宏标;2:徐诚,ト雄洙
    摘要 ( ) PDF全文 (332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常规武器低速弹性撞击的特点,建立了武器撞击动力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结合自适应步长算法,给出了高度时变参数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系统辨识方法。并以枪械自动机为实例进行了验证,算出了自动机后坐到位撞击模型的弹性系数和粘滞阻尼,为进一步的枪械系统仿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 梁秀兵,徐滨士,马世宁
    摘要 ( ) PDF全文 (320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电弧喷涂技术是热喷涂技术中的高新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枪是实现高速电弧喷涂的关键装置。采用高速气流技术方案研制了高速电弧喷涂枪,在喷枪的设计中采用了超音速喷管,使喷枪出口80mm范围内雾化气流的速度达到600m屉以上,这有利于增强喷涂粒子的雾化效果,提高粒子速度。高速电弧喷涂Al粒子的平均飞行速度达到了340m屉,是传统电弧喷涂的1.4倍,从而使喷涂层的质量和性能明显改善,为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 孙宇,张荣涛,张晓阳
    摘要 ( ) PDF全文 (296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国外对远程智能监测、诊断与维护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特点,建立了针对武器装备远程智能监测、诊断与维护技术的系统结构模型,指出其主要由现场维护诊断、大修基地、远程诊断维护中心三部分构成,并给出了相应的功能模型。其中的重点是:远程智能监测、诊断,便携“烫入式智能检测前端和快速维修支持与后勤管理。文章最后对该技术应用也进行了讨论。
  • 1:龙连春,隋允康;2:胡丽萍
    摘要 ( ) PDF全文 (452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造了一种新型组合式带平段避碰函数凸轮型线,同时具有较大的时面值和较好的动力性能,可以应用于具有苛刻避碰要求的配气系统设计中。给出了型线的设计方法采用较复杂精确的多自由度动力分析模型,对配气系统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凸轮型线的动态优化设计模型。算例表明,该型线在着重满足避碰要求的同时,使机构具有大的时面值和较好的动力性能,有利于减小余隙容积,提高内燃机综合性能。优化型线应用于某新机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