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1:张红光;2:邹文胜;3:王焱,孙永霞
    摘要 ( ) PDF全文 (672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理想的燃油喷雾特性,需要对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但由于所涉及的设计参数多、设计目标多,采用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法,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应用遗传算法,根据柴油机燃油喷雾特性的计算公式和6V150柴油机的具体情况,对其喷油系统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简要的介绍。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适用于多设计变量、多设计目标的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 刘海鸡,陈慧岩,廖承林
    摘要 ( ) PDF全文 (463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大功率柴油机和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动一体化控制系统,是我国车辆行业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在介绍动力传动一体化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一体化控制对提高车辆加速性能的影响。实车试验结果表明,与分立的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和自动变速系统相比,动力传动一体化控制系统发挥了控制系统的优势,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
  • 1:史力晨,王良曦;2:张兵志
    摘要 ( ) PDF全文 (59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坦克在不平地面行驶时坦克一火炮系统的振动问题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与建模,主要包括:通过随机抽样法建立双侧不平地面模型,采用状态方程法建立三维车体、双侧任意车轮、任意位置座椅在内的坦克底盘的振动模型、车体与火炮的相互作用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本文的分析方法将坦克车体的振动对火炮运动的影响体现出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了坦克行进过程中火炮的运动机理。通过对不同参数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定量地得到各参数变化对坦克一火炮系统在行进间的稳定与射击的影响程度,这对于坦克一火炮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 1:张培忠,黄彦昌;2:何永
    摘要 ( ) PDF全文 (37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相似理论,对火炮弹道、强度、主要功能部件、炮位土壤建立了力学相似关系;确定了全系统各相似参数之间的相容性。以某155mm加榴炮为原型,按比例6,74:1缩小为23mm的模拟炮。设计了模拟炮的装药、弹丸和药筒,制造了模拟炮,并在其上进行了7个射击实验项目。把模拟炮实验数据,与原型炮在国家靶场定型试验的结果比较,证明了相似理论在火炮模拟方面应用的可行性,模拟的效果良好、可靠。
  • 1:王成;2:恽寿榕,黄风雷
    摘要 ( ) PDF全文 (445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串联战斗部中一级弹开坑的要求,本文提出并设计了能够形成环形射流的W型聚能装药,运用带有网格线示踪点法(MOCL)分界面跟踪算法的二维多流体欧拉程序,对环形射流的形成进行了数值仿真,比较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该聚能装药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 张杰,杨荣杰
    摘要 ( ) PDF全文 (4655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燃速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和热失重技术(TG)研究了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OME)对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单元推进剂热分解和燃烧性能的影响。在1—13MPa的燃烧压力范围内,OME能够提高HNIW低压燃速和降低高压燃速,显著地降低燃速压力指数;不同加热速率下的DSC和TG分析显示,OME加速了HNIW的初始热分解,但提高了后期分解的活化能。讨论了OME+HNIW的燃烧性能与热分解之间的关系,提出HNIW的燃烧在低压和高压下分别有不同的燃速控制步骤。
  • 王晶禹,张景林,徐文峥
    摘要 ( ) PDF全文 (5880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常用化学重结晶方法制备超细炸药粒子加以改进,建立了一种基于微观混合原理的微团化动态结晶超细化方法。采用此方法对奥克托今炸药进行重结晶超细化处理,并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微团化动态结晶超细化方法制备的HMX超细粒子颗粒细小均匀,粒度分布范围窄,而且形状完整。同时,在文章中对此方法的各种工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微观混合超细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解释。最后认为,微团化动态结晶超细化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制备亚微米级单质炸药的方法。
  • 1:金良安,王孝通,杨常清;2:刘学武,李志义
    摘要 ( ) PDF全文 (477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炸药微粉技术是当今炸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针对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超临界反溶剂( SAS)过程的炸药微粉制备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其独特的微粉生成机制以及温和的操作条件,从根本上保证炸药微粉的多种特性要求,具有深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 李洪升,起俊渭,陈华伟,王峰,郭业才
    摘要 ( ) PDF全文 (414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水声环境和水声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可用于任意阵形的自适应神经网络盲波束形成方法。该方法在未知基阵响应向量的情况下,利用水声信号多普勒频率信息,估计波束形成的权矢量,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实现盲波束形成,从而避免了矩阵的求逆运算,不但减小了运算量而且易于用硬件实现。此外该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估计精度高等优点。通过拖曳阵和体积阵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 姜月秋,冯永新,趁永翼,王光兴
    摘要 ( ) PDF全文 (562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网络正向大规模、天地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现有的网络管理协议,将不适合对这种网络进行管理。本文在仔细研究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的基础上,针对卫星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管理协议——多元化网络管理协议( MNMP)原型,它的体系结构在兼容现有地面网络管理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信息模型和通信模型,使之更适用于对卫星网络的管理,为空间网络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扬,邓宗全,齐立涛
    摘要 ( ) PDF全文 (373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身管寿命是火炮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激光表面改性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在分析激光表面相变硬化性能的基础上,对身管内表面进行了激光硬化处理实验研究,检测了其内表面阳线和阴线的硬化层硬度和深度,对比分析了离焦量和焦深对其内表面硬化层硬度的影响,并对激光相变硬化层金相组织进行了分析。经激光硬化处理后,身管的内表面硬度有明显提高,硬化层较深,且为很细的条状马氏体组织。
  • 代方震,崔占忠,李明,崔忠伟
    摘要 ( ) PDF全文 (516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实测得到飞行中喷气式飞机的“电极扫描式”被动静电探测器目标特性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其组成的地面预警系统利用“极点相位”法对空中目标进行连续、精确地定位探测方法,并给出了定位方程。该方法在探测器作用范围内对目标的定位精度不受其带电量时变的影响。
  • 胡剑文,张维明,刘忠
    摘要 ( ) PDF全文 (7676 KB) ( ) 可视化 收藏
    C31系统是现代战争兵力的倍增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信息系统。对其评价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困难。系统有效性分析( SEA)方法是一种很有影响的系统评价方法,其中最关键的使命轨迹的生成是依赖于普通解析式的,这样严重影响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并行数值SEA算法,它根据实际问题中普遍存在的单调性原理,采取了超盒数值逼近的方法,快速逼近所求的系统使命轨迹,并通过模拟令牌环机制高效地实现了并行处理,进行系统有效性评估。此算法极大地缩减了搜索空间,并克服以前依赖解析函数关系求使命轨迹的缺陷,使得复杂系统的使命轨迹的生成成为可能。最后,本文用此算法与相应仿真手段,对一抽象而典型的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刘延斌,金光,钟平
    摘要 ( ) PDF全文 (521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实际一些精密设备的误差项较多,很难方便地加以描述并建立误差模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精度设计和误差补偿。虽然目前已有了一些误差建模方法,但都各有其适用范围,很难去理解和掌握。本文在多体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杆、副坐标变换矩阵、杆、副误差变换矩阵的概念,并阐述了误差建模的方法。由于目前绝大多数设备的机械结构原理上都采用杆和割的组成形式,使得此误差建模方法更为形象,更易理解,在原理上更具普遍意义。同时以机载成像仿真系统为例,系统地描述了各误差,建立了该仿真系统的误差模型。
  • 徐旭,叶中付
    摘要 ( ) PDF全文 (489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天线和码分多址( CDMA)技术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两个关键技术,具有显著提高系统性能的潜力。本文讨论的就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用智能天线技术来解决CDMA系统中存在的诸如多址干扰、远近效应问题。本文以直接序列/码分多址( DS/CDMA)系统基站中的智能天线为背景,采用在码域和空域内两次进行干扰抑制,即先在码域内最大限度地抑制部分多址干扰,再在空域内抑制剩余多址干扰的方法,来达到提高系统性能、并同时实现波达方向(DOA)估计的目的。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抗远近效应的能力,且在低信噪比下对系统性能及角度估计精度均宥较大程度的提高。
  • 齐林,陶然,周思永,王越
    摘要 ( ) PDF全文 (5851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线性调频(LFM)信号的自适应滤波方法,利用该变换等同于对信号在时频平面进行旋转这一重要特性,将混迭有噪声的信号以特定的旋转角作分数阶傅里叶变换,使得信号与噪声在变换域中的交迭达到最小;在此基础上,通过窄带通滤波器对LFIVI信号进行抽取,去除大部分的噪声能量,然后,再经过分数阶傅里叶反变换,恢复出原来的LFM信号。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该方法不仅可获得明显的信噪比的改善,而且具有算法简单及信号失真小等特点,和其它基于二维时频分析工具的滤波算法相比,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其实现更为简便。
  • 郭军,曾文涵,谢铁邦
    摘要 ( ) PDF全文 (626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弹头发射痕迹的比对是破获涉枪案件的关键之一,我国目前在这方面采用的方法都是依靠枪弹痕迹专家在比对显微镜下对所有待比的弹头逐一进行两两比对。这种低效的方法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弹头发射痕迹计算机图像比对系统,包括系统的硬件结构,软件功能以及主要技术关键及其解决方法。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原先的弹头发射痕迹比对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 洪清泉,程颖
    摘要 ( ) PDF全文 (4507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基于优秀的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的齿轮传动系统虚拟样机模型,对传统的齿轮副扭转振动模型进行动力学等价变换,推导出一种齿轮副传动模型。该齿轮副模型包含传统齿轮副扭转振动模型的全部动力学内容,能在ADAMS中方便定义,应用广泛。利用该齿轮副模型建立的齿轮系统模型能直接进行系统扭转振动固有特性、频域特性、考虑多种激励的动态响应等方面的仿真。
  • 王贵成,朱云明,张春晔
    摘要 ( ) PDF全文 (345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毛刺是影响金属切削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直角自由切削实验为基础,建立了两侧方向毛刺形成的数学一力学模型,系统地揭示出两侧方向毛刺形成与切屑剪切应变的关系,给出了两侧方向毛刺形态转换的界限条件。并提出了被切削层金属沿刀具切削刃向工件两侧的自由表面产生塑性流动是形成两侧方向毛刺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得到了试验结果的证实。本文实现了金属切削中两侧方向毛刺形成与变化的预报,在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范植坚,钟玲,李福援,陈林
    摘要 ( ) PDF全文 (472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电解加工电极界面双电层的特殊性。结合阴极设计的思路,讨论了电极表面去极化对电极过程的影响以及改变流场、改变电极表面电流分布对提高电解加工精度的作用。最后提出采用磁场改变电解加工间隙电场的分布,从而使加工精度得到提高的方法。因为在微观上磁场对电解液分子结构的作用和对作为带电粒子的离子运动方向的影响,构成了对电极过程和间隙电场的影响,宏观上表现为减少电解加工杂散腐蚀,减轻流纹。
  • 短文

  • 冯龙龄
    摘要 ( ) PDF全文 (590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激光雷达方程和探测方程分析了大气散射信号和目标信号之间的特性差异,着重讨论了大气散射及其对激光武器系统、特别是激光制导武器作战效能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克服和排除这些不利因素干扰的技术措施和避免失误所必须注意遵守的安全准则,为相关课题的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 综述

  • 1:夏伟,汤勇,陈普庆;2:吴斌,陈刚
    摘要 ( ) PDF全文 (7688 KB) ( ) 可视化 收藏
    射击过程中高温火药燃气及弹带摩擦的热作用造成的热影响,如内膛烧蚀磨损、身管热应力、身管热弯曲、发射药自燃甚至膛炸,引起初速、射程、精度等丧失,严重限制了火炮性能的发挥,成为火炮威力提高的障碍。文中在简述各种热影响基础上,对目前采取的各种身管热控制措施按作用机理,从传热学的角度划分为隔热和冷却两大类,并对具体技术实现作了较详细阐述,同时就大口径自行榴弹炮身管主动冷却问题进行了讨论。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朱锡,梅志运,徐顺棋,冯文山
    摘要 ( ) PDF全文 (45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4.5mm滑膛枪发射高速立方体破片,对舰用复合装甲结构靶进行侵彻实验研究,从而模拟全预制破片杀伤战斗部爆炸所产生的破片对舰体的侵彻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舰体钢板与复合材料防弹板组成的复合装甲抵御高速破片侵彻较防弹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研制的复合纤维防弹板以及实验用复合装甲结构,同等防护能力条件下,较防弹钢减轻重量30%以上。
  • 1:庄志洪,张清泰;2:李立荣
    摘要 ( ) PDF全文 (311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长线理论用同轴线测量装置模拟弹体天线的输入阻抗值,使引信在同轴线测量装置中其工作状态和自由空间一样。文中提出的用弹体天线输入阻抗来标定同轴线测量装置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用引信产品杆实验参数标定同轴线的方法,克服了由于产品本身的不稳定性给同轴线标定工作带来的困难,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 1:胡鶠,韩焱;2:程耀瑜,朱明武
    摘要 ( ) PDF全文 (36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辨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的图像数据量大,而且要求较远距离传输。图像采集速度将直接影响检测速度,为此设计了科学级大面阵电荷耦合器件(CCD)信号读出与调理、A/D转换、数据远距离传输并行工作(流水线)方式的图像采集系统,利用了计算机并行口的增强并行接口(EPP)工作方式的地址读和数据字读的选通信号来控制各部分工作和数据快速采集,并用多位晶体管一晶体管一逻辑(TTL)和RS422标准转换方法,实现了射线数字成像系统中数据的远距离并行传输。
  • 1:张骅;2:韩文政,徐滨士;胡勇;3:谭伟
    摘要 ( ) PDF全文 (464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转炉616装甲钢T型焊接接头四点弯曲低周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提高T型焊接接头低周疲劳寿命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焊趾砂轮打磨能够改善焊缝与热影响区(HAZ)过渡部位形状,增大过渡圆弧半径,并且能去除焊趾处咬边、夹渣等焊接缺陷,降低了应力集中,从而提高疲劳寿命;钨极氩弧焊(TIG)修整虽能改善焊缝形状,但弧坑处易于产生裂纹,疲劳寿命降低;自制钛酸型TWE312不锈钢焊条的抗裂性和工艺性能较A147碱性焊条好,其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有一定的提高。疲劳裂纹起裂位于热影响区半熔化区和焊缝不完全混合区,井向基体扩展,与实际装甲车辆裂纹的萌生部位及扩展途径相一致。
  • 研究简报

  • 1:陈龙,李德超;2:崔晓利
    摘要 ( ) PDF全文 (4371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自适应模糊方法设计车辆悬架半主动控制器。以模糊控制原理为基础,融合自适应方法,将模糊系统辨识和模糊控制结合起来,在模糊控制器内采用“软反馈”,并对自适应模糊的控制规则进行修正。该法简化了运算,提高了半主动悬架控制的实时性,使系统的控制性能不断改善,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乘坐舒适性与驾驶安全性间的设计矛盾。
  • 李雪原,阎清东
    摘要 ( ) PDF全文 (330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介绍了制作液力变矩器叶片模型的传统方法。接着,提出了利用液力变矩器工作轮模具进行叶片铸造的新方法,用该法制造的叶片具有良好的贴合性。最后,介绍了用计算机建立叶片三维实体模型,并采用数控机床直接进行加工的方法。文中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这些方法,并通过对比得出各种方法的利弊。
  • 毕小平,王普凯,李海军,许翔
    摘要 ( ) PDF全文 (385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和发动机动态工作过程,建立了履带车辆动态转向过程的仿真模型。对一台装有二级行星转向机构的履带车辆转向过程的实例仿真显示,该仿真模型可以反映车辆动态转向中主要性能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历程,为履带车辆动态转向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 李晋庆,胡焕性
    摘要 ( ) PDF全文 (3367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聚焦型破片战斗部对目标的毁伤特点,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计算目标毁伤概率的工程算法,并同时给出了一种聚焦型破片战斗部毁伤典型空中目标时毁伤概率的计算实例。通过与普通型杀伤战斗部的比较和分析,表明聚焦型破片战斗部有利于提高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同时也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战斗部毁伤概率的工程研究。
  • 1:张尧禹,乔彦峰;2:张明慧
    摘要 ( ) PDF全文 (48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导弹瞄准精度和射击精度的提高,对于配套的导弹瞄准测量系统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电荷耦合器件( CCD)激光自准直系统的轴系精度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仪器的测量精度和使用精度,运用传统的误差理论,分析了影响轴系精度的尺寸、形状、位置误差等各种因素。针对该系统的垂直轴和水平轴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轴系精度分析。通过对多批量设备的检测,其结果证明此系统轴系精度非常高,说明其结构设计是合理的。
  • 王海梅,朱世顺,周献中
    摘要 ( ) PDF全文 (379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挖掘为解决信息量过大而人们无法有效利用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目前数据挖掘的对象主要还是本地数据库中的文本及数值类数据,对于图像信息的挖掘所进行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在分析数据挖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广域网(WWW)上基于图像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1:曲秀杰;2:王武军,褚恩义,谢高第
    摘要 ( ) PDF全文 (424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电火工品可靠性试验影响试验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国军标要求和电磁学原理,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的电火工品可靠性试验无损耗监测系统方案。该方案基于电磁学中的霍尔效应( Hall Effect)原理,采用磁平衡式电流传感器作为电信号传感器,使用高速模数转换芯片或转换卡将采到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入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以供处理。可以预见该种监测仪器的研制将在电火工品可靠性试验中将起到减少人为失误、提高试验成功率等重要作用,对改善电火工品发火可靠性试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