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朱怀亮
    摘要 ( ) PDF全文 (387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弹一管间隙存在的情况下柔性飞行器的发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描述弹~管间;隙效应的物理模型,根据横向弹、管相对位移确定火箭在发射中的运动和约束状况,通过交接触刚度模;拟弹一管间的耦合反力和间隙作用,数值计算火箭瞬态动力学响应,分析了弹一管间隙对火箭运动姿态;的影响。
  • 毛保全,穆歌
    摘要 ( ) PDF全文 (5529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提高自行火炮的射击精度,本文提出了以减少炮口起始扰动为目标函数的自行火炮总体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问题,建立了自行火炮发射动力学模型及参数优化模型,并采用伴随变量法和拓广的状态空间梯度投影法对优化问题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 邹渊,廖曰东,左正兴,王文清
    摘要 ( ) PDF全文 (584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气缸盖是发动机中最大、最复杂的零部件之一。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在气缸盖设计中应用CAD技术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气缸盖CAD系统的开发在国内仍属空白。本文以I-DEAS Master 6.0为开发平台,充分挖掘Open Ideas功能,综合应用参数化特征建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高速大功率车用柴油机气缸盖CAD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三维建模、二维绘图及有限元结构分析、优化的集成系统),建立高速大功率车用柴油机气缸盖的现代设计软环境。
  • 刘西侠,毕小平,赵以贤
    摘要 ( ) PDF全文 (426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装甲输送车乘员舱内三维空气流动与传热计算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应用k-ε二方程紊流模型、非结构化网格和有限容积法对某装甲输送车乘员舱内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计算与分析,为该车乘员舱生存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姚养无,王刚
    摘要 ( ) PDF全文 (410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浮动自动机运动匹配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浮动自动机的动力学优化模型及两自由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某自动榴弹发射器进行了浮动自动机的优化匹配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浮动自动机动力学参数匹配合理,实现了稳定的浮动射击。
  • 1:胡家升;2:杨绍清,汪德虎;3:潘红华
    摘要 ( ) PDF全文 (434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解弹道方程组求解舰炮武器系统射击诸元的较完整的数学模型,包括根据目标提前点位置只解一次弹道方程求解相应射击诸元及弹丸飞行时间的方法、修正各种非标准弹道条件和发射舰运动以及偏流等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解弹道方程组求解舰炮武器系统射击诸元的计算量,提高计算速度。
  • 倪忠仁,田芳
    摘要 ( ) PDF全文 (258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弹道一致性检验中经常出现的分组样本假设检验成立,而总样本假设检验不成立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弹道一致性检验中分组检验与总检验的关系,利用条件极值原理,得到了分组检验与总检验临界值的关系式,为从分组检验的信息判断总检验提供了有效方法。
  • 1:齐占元;2:徐文旭,张更宇
    摘要 ( ) PDF全文 (404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于射击飞行数字仿真中弹丸命中目标的判断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命中必要条件的研究,将判断过程局限在目标附近的较小范围中;通过建立目标等效体对目标外形进行简化,利用运动学原理将弹丸和目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运动转化为弹丸在目标坐标系中的相对运动,从而建立相应的运动方程,通过计算弹丸运动轨迹与目标等效体表面的交点获得命中信息,使计算量大大减少、判断过程具有独立性并适合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判断方法除给出命中坐标外还给出着速和着角,为命中有效性判断提供了条件。
  • 张小兵,袁亚雄,任如海,杨均匀
    摘要 ( ) PDF全文 (442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激光点火可以改善密实药床的点传火性能,避免局部点火。但是,在激光点火过程中,药粒直径、激光能量、激光直径、脉冲宽度等参量都是随机变化的,这些随机因素会影响激光多点点火的同时性和一致性。本文主要研究这些随机因素对火药颗粒点火过程的点火一致性和同时性的影响。
  • 1:潘成胜,刘勇;2:姜月秋,王光兴
    摘要 ( ) PDF全文 (48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选择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第一版本( SNMPvl)作为网络管理协议仍是很多用户的需要,但SNMPvl因为没有定义管理进程间通信,所以只能进行单级小规模网络管理。对于较复杂的树型组织机构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使各上级在管理本地局域网的同时可以有选择地管理下级局域网的网络管理平台和应用。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SNMPvl的通过适当地生成数据库结构并对关键数据进行上下级局域网数据同步的机制来实现广域网分级管理的策略,该方法已经在某师通信网络管理仿真系统上得到了实现。
  • 1:常军,姜会林,金英姬;2:翁志成,丛小杰
    摘要 ( ) PDF全文 (270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大视场、长焦距、小体积是空间光学系统设计研究的热点。当光学系统口径一定时,在相同的轨道高度条件下,增大焦距可以提高地面分辨率,增大系统的视场角可以扩大对地面的覆盖宽度。由于全反射系统具有独特的无色差等特性,成了目前研究热点,尤其是以三块反射镜组成的全反射式光学系统,结构最简单,而且像质很好。本文尝试性进行了这方面的设计,系统的焦距为10m,视场可达到6°,所研究的光学系统三个反射面都是二次曲面,且所有光学面都离轴放置,避免了中心遮拦,从最后的像质评定可以看出,系统的质量基本上达到了衍射极限。
  • 1:胡友峰;2:李迎春
    摘要 ( ) PDF全文 (566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双基地联合的目标运动分析(TMA)问题。在双基地条件下,以被动声纳较容易得到的目标方位、频率数据测量为依据,用数据融合方法对目标运动参数进行估计,并讨论了它的Cramer-Rao界。然后用具体实例对伪线性、扩展Kalman滤波方法的处理过程以及Cramer-Rao界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其结果表明,数据融合的被动TMA方法能使定位误差椭圆明显缩小,估计精度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对目标运动参数的有效估计。上述方法能推广到多基地的情形。
  • 1:郭强,陶然,王越;2:沙南生,朱鑫璋
    摘要 ( ) PDF全文 (559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目标探测的角度出发,首先建立了低空情况下,目标对双基地雷达接收站直行临近的回波信号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精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又根据矩形脉冲的模糊函数,利用“叠加法”推出了电视“同步加白”信号模糊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并由此作出了单周期及多周期信号的模糊图及其在时间、频率轴上的交迹,从而使得对“同步加白”信号的探测性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利用此类信号进行探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 1:王盛利;2:倪晋鱗,张光义
    摘要 ( ) PDF全文 (496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利用目标运动而等效天线口径增大,从而减小等效波束宽度,提高目标分辨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和计算机仿真分析,探讨了等效天线口径的增大和探测目标的次数对雷达角度分辨的影响,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分辨效果。
  • 车英,董连和,王也
    摘要 ( ) PDF全文 (300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红外增透膜与电磁屏蔽网膜相结合技术做了实验研究,设计并制备了红外增透膜和电磁屏蔽网膜,计算了电磁屏蔽网膜的线宽、周期,给出了具体实验结果,做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光谱电磁特性的措施。
  • 路宏年,杨民,张莉
    摘要 ( ) PDF全文 (2617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焦点距离(射线源到转轴的距离)D的误差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种误差引起重建图像降质不甚明显。尤其当D远大于被重建物体的尺寸时,其影响可以忽略。而且D值误差对重建图像中心的影响小于对边缘的影响。
  • 1:任章;2:严卫生,唐小静
    摘要 ( ) PDF全文 (560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水以航行器一类控制系统为应用背景,着重研究了当故障系统状态维数咒,输入维数mf,输出维数rf不满足mf+ rf -1≥n条件时的控制系统重构设计方法。通过在反馈回路中引入一动态补偿系统,将被控系统和补偿系统视为一增广系统,适当选择补偿系统的维数l,使增广系统的n+l个闭环极点可任意配置,从而使重构后的系统性能尽量恢复到故障前系统的性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论系统发生什么故障,只要故障后的系统可控、可观测,总可以通过引入具有适当维数的动态补偿系统,使增广系统的n+l个闭环极点可任意配置,从而达到重构后的系统性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到故障前系统的性能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重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本文方法设计的某型水下航行器航向和横滚耦合的重构控制系统及仿真结果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范宝春,姜孝海,叶经方
    摘要 ( ) PDF全文 (3082 KB) ( ) 可视化 收藏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会受到阻力,当Re足够大时,尾部还会产生Karman涡街。本文通过数值仿真,讨论电磁力对弱电介质流体的开放或闭合式控制,以及消除涡街,降低阻力的可能性。
  • 1:黄宪成;2:陈守煜
    摘要 ( ) PDF全文 (39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威胁是一个模糊概念,威胁排序则是一个复杂而典型的非结构性多指标决策问题,其中的定性指标是不可忽略的。本文运用工程模糊集理论,研究了用相邻指标相对重要性模糊标度值确定指标权重和定性指标相对威胁度的算法,将用语气表示的定性指标转化为模糊值。在分析作战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算法,建立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混合的威胁排序模型。计算表明,本模型能更客观和正确地反映目标的威胁情况,计算量小,有较好的实时性和通用性,利于将军事专家的经验融合到辅助决策中,提高C31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 金星,洪延姬,文明,李俊美
    摘要 ( ) PDF全文 (285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非中心t分布函数及其分位数的计算,在正态分布的单侧容许限计算、变差系数的置信上限计算、正态分布产品的可靠性下限计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高斯积分方法,提出了非中心t分布函数及其分位数计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可用于正态分布的单侧容许限分析、变差系数的置信上限分析、产品的可靠性下限分析以及与非中心f分布函数相关的统计分析,并且以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计算精度。
  • 1:朱才朝,谢永春2:刘清友
    摘要 ( ) PDF全文 (374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钻头一岩石互作用力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钻头钻柱纵向、横向和扭转相互耦合的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具体钻头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由于钻头的扭转振动,使其顶部的扭矩发生变化,并有一定规律性,相对来说较为平缓,但有时有负扭矩出现。钻头在井底作无规律的横向振动,有可能导致钻头与井壁碰撞。
  • 尚玫,梅凤翔
    摘要 ( ) PDF全文 (358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随机非完整系统的样本稳定性。求解问题的主要手段是线性化方法,即将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系数在平衡点作Taylor展开,取一次项后得到线性随机系统;根据其性质得到了非线性非完整系统的随机稳定性条件;由线性化随机非完整系统的几乎必然渐近稳定推知原系统的随机渐近稳定性。
  • 李业农,施祖康
    摘要 ( ) PDF全文 (382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平面机构运动可靠性设计分为机构动作可靠性和运动精度可靠性设计。并重点阐述了平面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设计原理,即将其中的杆件长度、间隙看作矢量,将机构中的原始误差和运动副的磨损量看作变量,推导出输出运动误差计算公式,建立了运动精度可靠度计算公式,找出了可靠度随磨损量增大而下降的关系。由此可反推出机构的使用寿命。
  • 胡如夫,孙庆鸿,陈南,陈新,毛海军
    摘要 ( ) PDF全文 (5199 KB) ( ) 可视化 收藏
    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是提高机床加工精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精度数控内圆磨床开发设计中的几项关键技术:部件结构动力学优化的灵敏度分析、结合面动力学模型修正、主轴系统模型修正与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布频率的多重调谐阻尼器(MTMD)抑制振动。利用上述技术开发的MK2120A新型数控内圆磨床内孔磨削圆度已达0.000 8~O.O01 1mm,圆柱度0.0015mm,粗糙度Ra0.1μ,m,消除了表面的磨削振纹,而且整机重量比原磨床有大幅下降。这些技术对相关机床动力学优化设计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龚建伟,高峻尧,熊光明
    摘要 ( ) PDF全文 (3901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航向示教再现的履带式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控制方法,人工示教时,从示教路径起点至终点,每隔一定距离记录移动机器人航向形成示教文件,再现控制复现了示教文件记录的航向与里程的航迹推算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与有限的遥控干预相结合,仅用电子罗盘和里程计两种设备可简单、有效地实现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跟踪。结合实验结果,对利用该方法进行路径跟踪的误差形成原因及其消除方法进行了分析。
  • 综述

  • 祝逢春,徐振相,陈西武,周彬,秦志春,田桂蓉,侯素娟
    摘要 ( ) PDF全文 (5220 KB) ( ) 可视化 收藏
    半导体桥火工品属高新技术火工品,因其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同步性、高工艺一致性、低发火能量以及能与数字逻辑电路组合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发展十分迅速。本文从理论、结构、封装、测试和改进等方面评介了半导体桥火工品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半导体桥(SCB)火工品是桥丝式火工品的理想换代产品,且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前景 ;今后应在理论基础、生产自动化、低电压点火起爆和直列式钝感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
  • 1:赵文清;2:王春生
    摘要 ( ) PDF全文 (537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湿式多盘制动器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国内外学者对湿式多盘制动器摩擦副间对流换热机理、摩擦衬片压力分布规律、摩擦偶件温度场与应力场的分布、摩擦衬片与对偶钢盘的摩擦机理与制动噪音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对湿式多盘制动器的整体散热特性及其实验研究、整体设计参数多目标优化及其三维实体建模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就湿式多盘制动器的某些研究内容,提出了新见解,进一步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白红娟,张景林
    摘要 ( ) PDF全文 (319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751G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钝感高能传爆药中多硝基聚苯撑的含量。该法不需要吸收曲线交点和等吸收点,具有较好的回归稳定性。用于测定钝感高能传爆药中多硝基聚苯撑的含量,其平均回收率为100.5%(n=8,RSD =2.5%),标准偏差小于0.05%(n=8),并运用回归理论分析了此方法的准确性。
  • 1:张国玉,徐熙平,杨琳,李成志;2:何凤梅,何小瓦
    摘要 ( ) PDF全文 (283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激光狭缝扫描检测技术和红外测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材料高温变形量和线膨胀系数非接触自动测量的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本文详细论述了测量系统及其测量原理,并利用该测量系统对某种材料的高温变形或线膨胀系数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满足标距为30~50mm试样在1000~3000℃温度状态下材料变形的测量要求,测量精度可达±3μm,为研制新型特殊复合材料的高温性能和材料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 1:陈朗;2:冯长根
    摘要 ( ) PDF全文 (383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准确观察炸药驱动金属运动的细节,用激光速度干涉仪(VISAR)测量了金属平板表面速度变化历程。介绍了激光速度干涉仪测量参数确定和原始干涉波形信号的处理方法,讨论了波形信号丢失情况,如何判断丢失的条纹数及对测量速度进行修正的方法。对于单灵敏度激光速度干涉仪,通过对测量速度的理论估算,能够帮助判断丢失条纹数,从而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
  • 周瑞兴,高永卫,上官云信,肖春生,郗忠祥
    摘要 ( ) PDF全文 (321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增大飞机的升力,能有效提高飞机的使用能力。本文通过对翼型表面压力、边界层、尾迹的测量及表面流态观察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具有Gurney襟翼时的单段翼型绕流特性及增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Gurney襟翼的增升效果与其高度密切相关,在a=8°时,高度为3%弦长的Gurney襟翼使翼型的升力系数增加了53%.
  • 研究简报

  • 方峻,刘长毅,徐诚
    摘要 ( ) PDF全文 (5271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例推理(CBR)的面向对象框架原型,阐述了其结构组成和实现形式,研究了其在构建枪械方案设计系统中的应用,同时建立了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实例表达形式和一套面向对象的实例推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枪械自动机方案设计原型系统,并以一个设计实例对系统进行了验证。
  • 1:李道京,俞卞章;2:张春荣,李建玲
    摘要 ( ) PDF全文 (359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小型近程合成孔径雷达性能试验系统的研制情况和主要指标,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和实施方案。为实现系统的小型化,雷达收发单元采用了固态发射机和微带天线,并利用SAW器件完成大时宽一带宽积线性调频信号的产生和脉冲压缩,达到3m斜距离分辨率要求。分别介绍了利用该系统在小型飞机上完成的SAR试验和在跟踪雷达上完成的ISAR试验情况以及成像方法。实际数据的成像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小型化问题,且性能良好。
  • 张丕壮,韩焱
    摘要 ( ) PDF全文 (246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两个数字信号序列的相关系数对数字信号信噪比的估计方法。从相同条件下的两个信号序列的互相关函数着手,导出了信号序列的相关系数与数字信号的信噪比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介绍了该方法在图像噪声分析中的应用,并与另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做了对比与分析。
  • 陈军,王政时,董师顏
    摘要 ( ) PDF全文 (3228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采用高能丁羟复合推进剂的长时间工作续航发动机高、低、常温试验,研究与分析了喷管喉部尺寸、喉衬材料、结构、推进剂性质等因素对喷管沉积的影响,以及对内弹道重现性带来的问题,得出了相应因素的沉积规律,其结果对该类发动机设计有重要借鉴意义。
  • 1:王爱玲,辛志杰;2:袁艺,徐鸿钧;3:祝锡晶
    摘要 ( ) PDF全文 (275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发动机缸套的新型加工工艺——功率超声珩磨的原理、特点、装置组成、关键技术、工艺效果以及其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