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陈效华、徐诚
    摘要 ( ) PDF全文 (441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情况下 ,自动步枪在卧姿无依托发射时,连发弹着点向瞄准点的右上方散布;而对于卧姿有依托持枪发射,连发弹着点向瞄准点的左下方散布。本文将对后一种情况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该发射系统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对系统的发射动力学特性进行讨论,并通过大量的实弹射击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
  • 1:金志明、翁春生;2:杨涛
    摘要 ( ) PDF全文 (5865 KB) (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高密实含能颗粒床燃烧转爆轰现象的实验研究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建立了描述燃烧转爆轰的两相流数学物理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某些本构关系作了改进。用MacCormack差分格式和自适应网格技术,对伴有强冲击波形成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数值求解。数值预测的火焰传播、诱导爆轰长度和稳态爆轰速度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其结果与作者已发表的燃烧转爆轰的机理分析相一致[1]。
  • 张小兵、金志明、袁亚雄
    摘要 ( ) PDF全文 (66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含多种点火元件的分装式高装填密度坦克炮中,考虑点火管、弹丸尾杆作用建立了轴对称两维多相流数学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弹底和膛底曲线与实验有较好的一致性,坡膛和尾杆处的流动壅塞引起了膛内局部压力升高。
  • 乐贵高、马大为、李志刚等
    摘要 ( ) PDF全文 (463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旋翼升力线模型和广义尾迹模型,在计算尾迹涡线诱导速度时,采用了快速收敛方法。以AH-1G“眼镜蛇”直升机悬停旋翼在火箭轨道上的诱导速度分布为算例,数值结果与Landgrebe的预定尾迹旋翼入流模型分析结果作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 黄正平、杨国平、郭彦懿等
    摘要 ( ) PDF全文 (456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两种在小型后坐冲击模拟实验中可重复使用的底部测压传感器,一种是油缸式底部测压传感器,另一种是大尺寸锰铜压阻敏感元件制作的底部测压传感器。实验证明,前者结构将破坏后坐冲击模拟实验系统的加载特性;后者结构比较合理,其性能可满足小型后坐冲击模拟实验的需要。
  • 王成华、汪令羽
    摘要 ( ) PDF全文 (4396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超音速大攻角旋转飞行器气动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以Woodward F A有限基本解方法为基础,计及了旋转对弹体和弹翼诸脱落涡系生成、发展的影响,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并对典型配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所提供的方法正确描述了旋转飞行器在超音速、大攻角下的气动特性。
  • 吕春绪、顾建良
    摘要 ( ) PDF全文 (55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紫外一可见(Uv-Vis)光谱研究了乙酰苯胺混酸选择性硝化反应速度,推断乙酰苯胺混酸硝化是二级反应,测得在81%硫酸中硝化的二级反应速度常数为3. 96L/(mol.s)。
  • 1:宇德明;2:冯长根;3:徐志胜;4:曾庆轩,郭新亚
    摘要 ( ) PDF全文 (5587 KB)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冲击波伤害机理,包括直接伤害和位移伤害机理,推导了冲击波肺伤害死亡半径、头部和身体撞击死亡半径及耳鼓膜破裂半径公式;讨论了火球热辐射伤害效应,推导了其伤害半径公式;讨论了房屋倒塌的伤害效应,介绍了其死亡人数的估计方法。比较了各种伤害半径的相对大小。
  • 1:蓝金辉;2:周汉昌、潘德恒
    摘要 ( ) PDF全文 (4881 KB) ( ) 可视化 收藏
    瞬态表面温度传感器动态校准系统利用脉冲激光使热源表面产生温升,通过被校传感器和红外探测器同时对此热源测量结果的对比来校准温度传感器的动态响应。本文介绍了激光在瞬态表面温度传感器动态校准系统中的应用原理、系统组成和实验结果。实验表明,脉冲激光作为热源用于该校准系统是可行的。
  • 朱永、秦秉坤、陈淑芬
    摘要 ( ) PDF全文 (49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新的零漂补偿方法——光电综合负反馈法。该法利用一种特殊结构,将IFOG系统的零漂准实时测出,并通过光电综合负反馈抑制零漂。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是有效的。
  • 1:廖宁放、石俊生,余鸿飞,王月芳;2:高稚允
    摘要 ( ) PDF全文 (560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了传统CRT色度预测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数字式CRT色度控制方法。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可在色度控制精度上达到较高水平,还可望在控制速度上达到更高水平。
  • 玉又青、安承武、陈清明
    摘要 ( ) PDF全文 (557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射频(RF)激励C02激光器功率传输中阻抗匹配的研究结果,推导出了一般π形匹配网络中调节元件参数的解析表达式,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较为符合,并使得实际阻抗匹配操作变得十分简便。
  • 1:高玉奎、谢超;2:王幸之
    摘要 ( ) PDF全文 (426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新颖的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它兼有锁相环(PLL)控制和模糊逻辑控制(FLC)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与使用PID调节器控制相比,具有响应快,控制精度高的优良性能。
  • 翟翌立、戴逸松、唐瑞春
    摘要 ( ) PDF全文 (476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无参考信号的自适应数字滤波算法。并根据该算法在计算机上做了相应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非常有效,而且具有非常优良的收敛性。
  • 唐国金、周建平
    摘要 ( ) PDF全文 (560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一般有限长裂纹的线弹簧模型,给出了模型的理论解释。该模型使裂纹梁的断裂分析转化为一维问题,从而使分析大为简化。本文对三点弯曲裂纹梁给出了静态和动态断裂的数值结果,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
  • 曹菊珍、周淑荣、李恩征
    摘要 ( ) PDF全文 (504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动能弹侵彻、穿透混凝土靶为例,较详细地说明了在数值模拟这类问题时,必须正确选择混凝土的本构关系,还必须特别着重考虑空穴的压实效应和损伤效应,否则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在定量和定性上都将偏离实验较远。本文计算动能弹侵彻、穿透混凝土靶的二维程序为二维拉氏(FCM)程序和二维拉氏有限元程序(LT2-2)。
  • 短文

  • 1:张广鹏、黄玉美、董立新、佟浚贤;2:郭天祥、吴晓光
    摘要 ( ) PDF全文 (4560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坦克工程车在起吊、挖掘工况下进行了受力分析,从机械系统的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结合技术,以解析的方法求解出车体的载荷条件和边界约束条件,建立了车体的有限元分析数学模型。采用三维空间板壳单元对车体在起吊、挖掘两工况下,不同工位时进行结构静特性的有限元计算,并对计算 结果进行了分析,从静态角度对车体设计提出了结构修改建议。
  • 欧阳赞、秦秉坤
    摘要 ( ) PDF全文 (366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小波变换(WT)可获得高的压缩率,而离散余弦变换(DCT)可使能量更加集中。本文中,作者通过这两种变换的结合使用,得到高的压缩率,并设计了硬件实现系统。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彭昆雅, :段卓平、黄正平, :杨宇彬, :林大泽
    摘要 ( ) PDF全文 (352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一种适用于中等压力测量的双恒流压阻技术。该技术把原用于高压测量的H型或双π型等低阻值锰铜压阻计的量程向中压段扩展到0. 2GPa左右,压力的最高分辨率达lOMPa。应用该技术对某低密度炸药的爆压进行测量,得到了不同密度的爆压值。
  • 研究简报

  • 杨宏伟
    摘要 ( ) PDF全文 (450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MUSCL格式的基本思想,对格式进行了部分修改,数值模拟了超音速燃气射流流场的结构和发展过程。给出了流场诸波系的变化趋势,得到了流场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和流场稳定后的流动图形。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计算稳定,伪振荡小和分辨率高等优点。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对喷管设计极有用的结论。
  • 王建新、钱冬宁、周俊羽
    摘要 ( ) PDF全文 (3370 KB)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自然进化理论基础上的遗传算法只要求所需解决的问题是可计算的,没有可微性及其它要求,在寻找优化问题的最优解方面显示了强有力的作用。本文叙述了遗传算法原理,讨论了遗传算法在弹道参数最佳估计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微机仿真结果。
  • 吴振宇、崔新军
    摘要 ( ) PDF全文 (347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弹丸前体外形和外界大气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提出了利用弹丸炮口马赫数和顶点马赫数确定旋转弹丸最佳尾锥角的方法。对部分现有弹种试算的结果表明,当弹丸炮口马赫数较大时,该方法准确性较高|当弹丸炮口马赫数较小时,该方。法所确定的尾锥危略有偏低,但仍可用于弹丸的初步设计。
  • 水小平
    摘要 ( ) PDF全文 (4280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修正的Gram-Schrnidt过程构造约束多体系统在黎曼空间中的一组标准正交基,将系统的广义加速度沿这组基进行分解,得到求解系统动力学响应的新型公式,并举了一个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