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魏孝达
    摘要 ( ) PDF全文 (499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结构复杂的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需要用较多的自由度来描述它的运动,本文的自行炮动力学模型的自由度就有17个之多。对这种众多自由度系统用现有方法推导动力学方程组将是十分困难的,本文介绍的速度矩阵法,利用系统的速度、角速度表达武,定义速度矩阵,导出用速度矩阵表示系统动力学方程组的通用公式,简化了推导方程式的烦琐过程,还能在不写出方程式的前提下,通过数值积分求得动力学方程的解,减小了推导方程式的困难,发挥了计算机软件的优势,为众多自由度完整系统的建模和求解提供了简便方法。
  • 袁亚雄、杨均匀
    摘要 ( ) PDF全文 (435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内弹道两相流模型——分散颗粒模型。用欧拉法描述火药燃气流场,用拉格朗露法描述火药颗粒,分剐跟踪所有的火药颗粒,考虑它们在流场中位置、速度、质量的变化,两相之闻各种参量的耦合反映在各守恒方程的源项中。采用单元内颗粒源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成功地预测了膛内流场的细节和火药颗粒的运动规律。
  • 曹菊珍
    摘要 ( ) PDF全文 (4273 KB)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射流侵彻一般装甲与反应装甲的区别,得到了射流与靶体交界面压力、速度变化规律。同时,还用二维拉氏弹塑性程序FCM数值模拟了由TATB炸药组成的反应装甲,射流侵彻它时,炸药区化学反应发生与否对穿深的影响。
  • 1:胡国胜、李战雄;2:罗运军
    摘要 ( ) PDF全文 (473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研究了硝胺发射药及其基体材料的冲击断裂韧性,应用冲击断裂韧性增强率的概念分析了硝胺填料对塑化硝化纤维素基体材料冲击断裂韧性的影响。根据硝胺发射药受冲击时材料内部裂纹形成和扩展方式,分析研究了硝胺微粒的增韧机理。
  • 1:刘训谦;2:钟英杰
    摘要 ( ) PDF全文 (5169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燃烧室本身旋转和使用单组元液体推进刘的特点,对此两相湍流反应流在质量、动量和能量传输基础上,建立了旋转燃烧室中单组元液体推进荆雾化燃烧过程计算的模型和边界条件。模型计算采用SIMPLE算法和PSIC算法。计算结果提供了不同转速下的气相速度场和燃料浓度场。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计算结果不仅反映了旋转对燃烧的明显影响,还说明本文的研究能用于预示和分析类似问题。
  • 洪保明、郑链、柯有安、祝奇、刘传礼、高鹏
    摘要 ( ) PDF全文 (556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小波变换及其应用于图像边缘多尺度检测的原理,并给出了构造小波函数的方法和相对应的滤波器系数。用一幅图像进行的仿真实验表明,基于小波变换进行图像的多尺度边缘检测相对于传统的Roberts算子、Sobel算子和Laplacian算子检测图像边缘是一瓣较好的方法,而且对随机噪声也有较强的鲁棒性。为此进一步提出从多个目标中快速跟踪和识别指定目标的思想。
  • 周献中、魏世孝
    摘要 ( ) PDF全文 (60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评述了兵器系统的评价现状,指出:运用生产阶段的评价规范予论证、研制阶段是不适宜的,评价的研讨、共识和规范化是亟待加强的过程。并给出了:两种实用综合评价模型及它们在C3I系统论证、研制阶段中的应用。
  • 1:张开增;2:王尚忠
    摘要 ( ) PDF全文 (615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集随动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于一体的智能系。统。利用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技术与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随动系统在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使得神经网络推理与基于符号的知识诊断控制、解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可靠性。
  • 师恕兰、汪鸣铮、张银喜
    摘要 ( ) PDF全文 (41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零件表面进行光整加工和清除毛刺,是提高零件表面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的机理和在兵器零件中的应用实例。
  • 贺琦、潘俊德、范本惠、徐重
    摘要 ( ) PDF全文 (478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钢铁材料进行加弧辉光离子渗金属处理时,随著合金元素的渗入,必然要同试祥中的碳元素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渗入合金元素性质的不同,碳元素所表现出的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加弧辉光离子渗铝、渗钛碳钢试样(10、60、T12)内合金元素和碳元素的分布情况的测定,初步探讨了加弧辉光离子渗金属过程中碳的行为。
  • 孙文山、宋爱英、丁桂荣、罗铭蔚
    摘要 ( ) PDF全文 (5743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残铝在35CrNi3MoV钢中的作用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5CrNi3MoV钢的最佳残铝量为0.Ol%AI,。
  • 1:孟广伟;2:宋贵海;3:王志超、王保国
    摘要 ( ) PDF全文 (3779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献 1 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轴对称裂纹问题的准谐调单元,推导出了计算一般轴对称裂纹问题裂纹前缘的应力、应变、位移场和应力强度因子(SIF)的SQCE有限元列式,并对典型算例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和比较。
  • 刘寒冰、陈塑寰、聂毓琴
    摘要 ( ) PDF全文 (5804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供了一种用于结构静响应快速分析的边界元摄动法。本方法把结构的形状改变看作其边界节点坐标在某一确定值邻域内的摄动,利用此边界元为基础的摄动理论,得到修改后结构的位移、面力、应力。给出了二阶摄动法与迭代摄动法的计算格式;并指出了其应用范围;算例证明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苏铁熊、张儒华、左正兴、蔡坪
    摘要 ( ) PDF全文 (601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瓣新颍的机械结构设计思想-交结构变参数设计方法,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变结构变参数设计的概念、原则、实施措施和意义。由此对I-deas软件包进行了二次开发,编制了发动机曲轴专用CAD软件程序,并用某型号发动机曲轴进行了验证。
  • 短文

  • 高鸣
    摘要 ( ) PDF全文 (281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粘弹理论为基础,采用拉氏逆交换和数值积分的方法,推导出由拉伸松弛模量E(t)、静态粘弹泊松比v(t)计算固体推进利体积松弛模量K(t)的计算公式和数值解法。计算结果表明,由该方法计算的K(t)值与实验得到的K(t)值一致,且该方法简单,实用,方便,精度高。
  • 白艳萍、曹济、张文栋
    摘要 ( ) PDF全文 (297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瞬态信号测试过程申采样设计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根据多项式预测器的数学模型,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瞬态信号测试的自适应采样策略,给出了零阶和一阶自适应采样算法,并给出了软件模拟结果。
  • 实验技术与分析

  • 胡杰锋
    摘要 ( ) PDF全文 (333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741型普通弹道摄影经纬仪的基础上加装连拍机构,采用特殊的控制设计方案,成为用于拍摄高炮、火箭等高射压制武器连射时弹道特性的8011连发弹道摄影经纬仪。它使一次拍摄的底板有多条弹道和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刿的坐标系,经抹点处理可区分弹道和弹序,经判读和计算可获得在连射状态下某些如对空射击密集度,射表等主要指标。它提供了高射压制武器的准确的动态性能数据。
  • 朱林泉、潘德恒
    摘要 ( ) PDF全文 (4252 KB)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眼镜片焦度计和验光镜片组的设计与加工中影响精度的各种可能情况,并对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有关技术要求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 研究简报

  • 石庚辰、王忠洲、李科杰
    摘要 ( ) PDF全文 (4411 KB)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弹药配用的越发引信要求具有万向触发起爆功能。本文介绍了两种引信万向作用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信号处理电路,并给出了这两种传感器和处理电路的模拟测试结果。
  • 潘玉田、杨卓越、赵家萍、李保成
    摘要 ( ) PDF全文 (494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现代冶金分析方法对工业纯铁爆炸成形弹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弹丸的形成过程和特殊作用机理,并为爆炸成形弹药形罩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提出了方向。
  • 张包民、刘小平、张景林
    摘要 ( ) PDF全文 (339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近似绝热条件下含酸DNT、TNT模拟试样及生产现场采集试样从热分解过渡到热爆炸的热行为。讨论了TNT安全生产工艺参数。
  • 曹金海、葛明文、王殿学、高秀华
    摘要 ( ) PDF全文 (4876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ZY -20型电液装岩机工作机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优化方法选择SUMT调用Powell法,优化程序采用Turbo C语言编写。通过优化设计使工作机构的结构更加趋予合理,从而提高了工作机构的运动平稳性,减小了链条的最大拉力和提升时间。
  • 张鹏飞、成余良、宋世和
    摘要 ( ) PDF全文 (34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特别是纳秒和亚纳秒脉冲关键技术的基本解决,基带雷达体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就基带雷达在汽车防撞中的应用加以探讨,并给出一个具体实施方案。随着基带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对汽车防撞问题的逐步重视,该技术一定会在汽车防撞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我国汽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