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15
      
  • 全选
    |
  • 江伦, 黄玮, 许伟才
    2012,33(1): 1-4.
    摘要 ( 9 ) PDF全文 (584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ZEMAX光学软件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周视监控的全景镜头,镜头由凹凸反射镜组和中继镜组组成,反射镜组使镜头获得大视场角,中继镜组将反射镜组所成的虚像投影到探测器上。该镜头有效焦距为0.97 mm,F数为1.5,垂直方向视场为65~95,水平方向视场为360,镜头工作在475 nm~750 nm波段,总长为69.7 mm。设计结果表明:系统全视场f型畸变小于5 %,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在空间频率为60 lp/mm时大于0.58,系统成像质量良好,可满足周视监控的使用要求。
  • 常凌颖, 赵葆常, 邱跃洪, 汶德胜
    2012,33(1): 5-8.
    摘要 ( 9 ) PDF全文 (765 KB) ( 5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声光可调谐滤波器(AOTF)的成像光谱仪是一种新型的成像光谱仪,它除了具有一般成像光谱仪的二维空间信息与一维光谱信息外,还能获得目标的偏振信息。在实际应用中AOTF可接收的光束孔径角一般不大于5~6,因而受到所采用声光晶体可接收角度的限制,AOTF光谱成像仪的光学系统不能同时兼顾大孔径与大视场。要求AOTF成像光谱仪视场满足128128像元,TeO2晶体尺寸为10 mm10 mm,根据声光可调谐滤波器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的特点,分析比较了2种光学系统总体方案,最终将系统的孔径光栏放置在晶体上,TeO2晶体尺寸限制了孔径光栏的尺寸,晶体可接收的角度决定了系统的视场角,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获得较高的图像信噪比。
  • 徐飞飞, 纪明, 解静, 牛静, 高瑜, 胥青青
    2012,33(1): 9-13.
    摘要 ( 6 ) PDF全文 (653 KB) ( 9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反射镜(fast-steering mirrors,简称FSM)是一种精确控制光束方向的装置。提出用一种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FSM补偿稳瞄系统中粗级平台的残余误差的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稳定精度,同时对采用FSM的高精度稳瞄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粗级平台稳定误差为110 rad,通过FSM补偿后的系统稳定误差不大于8 rad,即采用该方法可将稳定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 张运波, 侯文玫, 郑继红
    2012,33(1): 14-18.
    摘要 ( 6 ) PDF全文 (1375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共焦显微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微机电系统和半导体器件的三维轮廓测量。设计一种新型采用变焦透镜作为轴向扫描方式的共焦显微系统,利用变焦透镜的焦距变化来代替传统的轴向位移扫描。系统实现了无机械运动的轴向扫描,消除了传统共焦系统中由位移台移动带来的振动,不仅减小了系统的复杂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进一步设计了基于位移台和变焦透镜的两种共焦检测系统,并且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位移台和基于变焦透镜的共焦系统的聚焦成像和离焦成像结果类似,并且光强的轴向分布曲线也基本相同,表明此方法可行。
  • 黄显林, 鲍文亮, 卢鸿谦, 李明明
    2012,33(1): 19-24.
    摘要 ( 5 ) PDF全文 (1001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便捷高效地设计和调试光电平台系统的稳定、跟踪控制算法,基于Matlab的xPC Target环境设计开发了半实物实时仿真系统。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给出了系统软、硬件实现方法。通过半实物仿真,完成了平台的模型结构参数辨识,设计并测试了比例积分控制器、校正控制器和综合控制器。对半实物仿真系统进行摇摆实验以评估所设计的控制系统的视轴稳定精度。实验结果显示,校正控制器因其在低频段具有更高的增益从而使系统获得了最高的稳定精度,通过实验结果可有效地选择出扰动抑制特性最优的控制器设计。
  • 计卓馨, 刘智颖, 付跃刚
    2012,33(1): 25-29.
    摘要 ( 5 ) PDF全文 (1395 KB) ( 9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超光谱成像涉及光学、光谱学、机械、微电子、计算机等众多研究领域,成像光谱仪需要小型化设计的要求,设计一个超光谱复消色差的成像系统。从像差理论出发,依据典型的光学玻璃在400 nm~1 000 nm波段的色散特性,导出了消二级光谱的理论公式。针对系统指标全视场7.63,F/#为5,焦距为60 mm,利用ZEMAX软件,对其二级光谱进行了校正设计。结果表明,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成像系统在60 lp/mm处的MTF均大于0.5,其他像差也达到了要求。
  • 林燮佳, 吴桢
    2012,33(1): 30-36.
    摘要 ( 6 ) PDF全文 (698 KB) ( 12 ) 可视化 收藏
    从地平坐标系和时角坐标系出发,运用坐标旋转公式推导出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中干涉阵排列和uv覆盖之间的几何关系式,以特定观测天区为例,在南京模拟三孔径Y型阵,并运用蒙特卡洛法对2个目标函数分别优化,将其优化结果进行比较,找到比较适合该文的目标函数。
  • 吴从均, 颜昌翔
    2012,33(1): 37-43.
    摘要 ( 7 ) PDF全文 (1428 KB) ( 10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成像光谱仪系统的直视性和小型化特点,设计一种棱镜-光栅-棱镜(PGP)结合式元件,作为分光系统的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装置。系统主要包括PGP分光原件、准直系统、成像系统和接收系统。光栅采用体全息相位光栅,可以获得很高的衍射效率,准直和成像镜采用对称式结构,可以有效地消垂轴像差。根据实际指标探测器像元尺寸为20 m20 m,像元数为512512,采用双像元合并方法,光谱通道数为148个,狭缝大小为10.2 mm10.2 mm,波段在400 nm~800 nm,物方数值孔径为0.15。分析了PGP光谱成像系统的原理、特点,对参数关系和体全息相位型光栅的衍射效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结果表明:PGP元件在整个光谱范围内理论衍射效率大于0.6,采用ZEMAX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得到系统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优于3 nm,在截止频率处平均传递数大于0.7,系统总长90 mm。
  • 唐锐, 沈学举
    2012,33(1): 44-50.
    摘要 ( 11 ) PDF全文 (625 KB) ( 9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透镜系统中圆孔光栏和透镜失调对高斯光束聚焦特性的影响,利用椭圆光栏近似展开式和失调光学系统的广义衍射公式,推导高斯光束经含圆孔光栏失调透镜系统传输的近似解析式,得到输出光束光强极大值场分布与光束参量、孔径尺寸、光栏和透镜失调量之间的关系。针对特定透镜系统,定量分析失调量对输出光束聚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元件的失调对输出光束聚焦特性均产生影响,在失调量较小时透镜横位移对输出光束聚焦特性的影响比透镜角位移对输出光束聚焦特性的影响更明显。
  • 李晓明, 华文深, 马左红, 张悦
    2012,33(1): 51-56.
    摘要 ( 6 ) PDF全文 (747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紫外通信系统中接收机探测信号的灵敏度和效率,设计光学天线增强对大气中微弱信号的收集能力。结合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实际工程背景,对光探测中的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进行旋转、平移、截顶和截底4种优化,并做了详细的计算、模拟与仿真;通过对不同优化方法的最大入射角、接收光通量效率以及入射角与采集率关系的计算分析,得出不同参数优化后的工程适用条件,即负向旋转法可用于视线直射远距通信,截底法适用于非视线散射近距通信,而截顶法可用来替换标准CPC并达到节约材料成本的目的。
  • 王江涛, 陈向宁
    2012,33(1): 57-63.
    摘要 ( 8 ) PDF全文 (1483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氢化非晶硅/铝/铁电液晶结构的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OASLM),依据其等效电路模型,利用Pspice和Matlab软件对其分辨率、响应速度、对比度及灰度响应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铁电液晶(FLC)层厚度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光敏感层(a-Si:H层)的厚度可以提高FLC-OASLM的调制传递函数,从而提高分辨率;在其他参量一定的情况下,FLC-OASLM的响应速度随写入光光强增大而增大(写入光从0.08 mW/cm2增大到10 mW/cm2,延迟时间减小110 s,上升时间减小154 s),随擦除光光强增大而减小(擦除光从0增大到1 mW/cm2,延迟时间增大41 s,上升时间仅增加3 s);FLC-OASLM的对比度随控制光光强增大而增大,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21∶1;在其他参量不变时,随着擦除光光强的增大,输出光响应呈现等级下降,且发现当擦除光光强达到一定值(3 mW/cm2)后,擦除光的改变主要影响下降时间而对上升时间几乎无影响;合理设计激励源信号波形,可以得到超过十级灰度输出,表明擦除光具有实现FLCOASLM的灰度响应的功能。
  • 何永强, 周云川, 任宏岩, 师立青
    2012,33(1): 64-70.
    摘要 ( 6 ) PDF全文 (2073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背景下Camshift算法容易丢失目标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YCBCR空间将红外与可见光融合图像与彩色参考图像进行颜色传递后,采用Camshift进行目标跟踪的算法。该算法在颜色传递时充分利用双波段图像信息,得到的目标对比度高并且颜色空间较其周围背景突出,增强了目标的颜色概率图,提高了Camshift算法效率。实验表明,通过对可见光图像、经颜色传递后的红外图像以及传统颜色传递方法得到的图像采用相同跟踪算法进行定性分析,在该算法得到的图像中,跟踪窗口中心相对于目标质心仅有3个像素的误差,跟踪精度远远优于对比实验图像的跟踪结果,并且算法的跟踪时间为每帧20.6 ms,达到了实时性的要求。
  • 肖龙龙, 刘昆, 韩大鹏, 刘吉英
    2012,33(1): 71-77.
    摘要 ( 7 ) PDF全文 (1869 KB) ( 7 ) 可视化 收藏
    压缩感知以信号的稀疏性或可压缩性为条件,以远低于耐奎斯特采样频率对信号数据进行采样和编码。简要概括了压缩感知的基本理论,它采用非自适应线性投影来保持信号的原始结构, 能通过数值最优化问题精确或高概率地重构原始信号。详细介绍了其在光学成像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单像素相机、超薄成像、编码孔径成像、多路技术智能成像、多光谱成像和CMOS成像等成像系统。最后对该理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 刘振涛, 王朝英, 刘卫群
    2012,33(1): 78-84.
    摘要 ( 6 ) PDF全文 (1334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均值漂移算法中采用单一颜色特征以及缺乏必要模板更新方法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的双模板自适应更新目标跟踪算法。引入像素点邻域灰度均值差和分层空间信息加强目标特征的鉴别性,再通过对目标与背景区域双模板相似度系数的综合分析,准确地判断跟踪干扰因素的来源,并以当前帧目标区域的相似度系数为权值对目标模板进行加权更新,使得模板更新速度与其目标特征变化相适应的同时抑制模板过更新,较好地解决了模板更新时机和更新速度等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不同跟踪场景下均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 张全法, 费光彦, 王庆峰, 任朝栋
    2012,33(1): 85-89.
    摘要 ( 8 ) PDF全文 (845 KB) ( 13 ) 可视化 收藏
    视频车辆监控系统中图像噪声对背景学习、车辆识别等具有很大影响,已有滤波算法又难以满足系统对滤波效果和速度的综合要求。通过对比不滤波、采用中值滤波或均值滤波时的车辆识别效果和速度,选用均值滤波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在适当减少计算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数据访问方法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算法速度,并用Visual C++ 6.0实现了该算法。实验表明,新算法的速度比盒滤波提高了55 %。
  • 徐利娜, 陈俊彪, 穆高超
    2012,33(1): 90-95.
    摘要 ( 7 ) PDF全文 (679 KB) ( 12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靶场外弹道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实时预处理的需要,在对最小二乘估计野值剔除算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计算量小,满足实时性要求,且对雷达、光电经纬仪等大型测试设备数据预处理具有通用性的自适应野值剔除算法。该算法把连续5个实测数据的标准差的3倍作为阈值,以此判定下一个数据点是否为野值,最终完成整个弹道的实时野值剔除。通过Matlab仿真验证及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算法对孤立野值点的剔除率可以达到100%,适用于靶场外弹道数据的实时预处理。
  • 许辉, 袁轶慧, 张俊举, 田思, 常本康
    2012,33(1): 96-100.
    摘要 ( 8 ) PDF全文 (1128 KB) ( 9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于l空间的色彩传递理论实现实时的红外与可见光彩色融合技术,并介绍了自行研制的红外与微光彩色融合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介绍了彩色融合技术在军事中的典型应用:夜间狙击手探测和伪装车辆探测,并给出了实验图像。设计了一种图像中目标探测性的主观评价方法,并对两组实验图像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彩色融合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军事目标的探测性。
  • 郑小兵, 袁银麟, 徐秋云, 吴浩宇, 张伟, 邹鹏, 李健军
    2012,33(1): 101-107.
    摘要 ( 4 ) PDF全文 (2210 KB) ( 10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光源是辐射定标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之一。近年来不同光谱分辨率、不同工作方式光电探测器的发展,需要参考光源在具备稳定性、均匀性等基本特性的同时,能够实现光谱匹配、大动态范围调节和宽波段精细扫描等新的功能。结合以LED为发光单元的可调光谱参考光源和利用宽调谐激光器的单色面光源技术,介绍了新型参考光源的设计、主要性能和部分前期的应用效果。新型参考光源可以与近年发展起来的基于探测器的标准传递技术相结合,在保障和提高绝对定标精度的同时,满足特定的定标技术要求。
  • 何平安, 张明建, 郭定一, 万来毅, 龚辉, 林介帮
    2012,33(1): 108-114.
    摘要 ( 5 ) PDF全文 (1537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机器视觉的钢坯侧面形状检测系统是由面阵CCD、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以及工控计算机等组成。通过面阵CCD拍摄到钢坯侧面图像,经过工业控制计算机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和计算,提取钢坯侧面边缘高度和厚度,进而通过专用软件分析出钢坯头部和尾部的形状信息,从而有效地对入口钢坯翘头扣尾的异常状态发出报警信号。将异常信号传送给外围控制系统,以实现对钢坯的控制。
  • 孙利群, 陈克新, 杨怀栋, 何庆声
    2012,33(1): 115-119.
    摘要 ( 4 ) PDF全文 (774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学技术(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DOA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实时检测大气中痕量气体浓度的有效方法,它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用痕量气体标准差分吸收截面对测量得到的差分吸收光谱进行拟合,得出大气中痕量气体的浓度。通过介绍DOAS方法的测量原理,在线监测系统的构成,气体浓度的反演方法,测量结果及讨论等内容,说明它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的优越性。
  • 伏燕军, 罗茜
    2012,33(1): 120-123.
    摘要 ( 7 ) PDF全文 (681 KB) ( 11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利用投影栅线法测量光滑鼠标的三维轮廓。对传统的傅里叶变换轮廓术提出了一点改进,在傅里叶变换之后,不对频谱部分频移,而是直接滤出需要的高、低频部分,再分别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就可以得到与高度有关的相位差。该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减少了3次频移的过程,大大减少了计算量,也提高了滤波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只需要0.1 s就可以完成测量过程,测量精度达到0.2 mm, 可以成功实现光滑物体的三维轮廓测量。
  • 王孝坤
    2012,33(1): 124-128.
    摘要 ( 5 ) PDF全文 (1464 KB) ( 13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要总结各种检测凸非球面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部分补偿法和子孔径拼接干涉检测凸非球面的新方法。分别研究和分析了这两种非零位检测非球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设计并制作了部分补偿器件,并对其系统误差进行了标定;开发了综合优化和误差均化的子孔径拼接算法;设计并研制了两种方法都适用的检测装置。并结合实例对一口径为130 mm的碳化硅凸非球面分别进行了部分补偿检测和子孔径拼接测量,这两种方法测量所得的全口径面形分布是一致的,其PV值和RMS值的偏差仅为0.010 和 0.002 (=0.632 8 m)。从而提供了两种非零位补偿测试凸非球面的手段。
  • 周志峰
    2012,33(1): 129-133.
    摘要 ( 5 ) PDF全文 (794 KB) ( 3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特征的正六边形检测方法。在简述Hough变换原理和正六边形特点的基础上,把正六边形的检测分解成直线和圆的检测,以及线段长度和直线夹角的计算。利用检测到的直线,在图像平面内建立直线方程,依据直线方程,计算相邻两条直线的夹角和交点,求出每条边的长度,同时检测6个交点是否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在螺栓头部正六边形检测实验中,角度测量误差为0.38%,边长测量误差为0.85%。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能准确地检测出图像中的正六边形。
  • 李宏壮, 王志臣, 刘欣悦, 卫沛峰, 明名, 孟浩然
    2012,33(1): 134-138.
    摘要 ( 5 ) PDF全文 (1912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用于光学检测的Shack-Hartmann(S-H)波前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检测实验结果。在实验室内,通过与Zygo干涉仪的测量结果对比,得出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优于/50 RMS(=632.8 nm)。在外场利用星光作为光源,对口径1 m、焦距11 m的望远镜进行了系统波像差检验,测量结果为0.39~0.46RMS之间,并随着俯仰角的增加而增大,主要像差形式为三阶像散。
  • 苗润才, 韩鹏斌, 李能能, 高美玲
    2012,33(1): 139-143.
    摘要 ( 4 ) PDF全文 (599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液体薄膜的遮光效应原理,建立了一种新的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和装置。选择了3种常见液体:蒸馏水 、无水乙醇 和1,2-丙二醇。利用新建的装置对其折射率进行了测量。实际测量过程中,对实验形成的图样进行了2种测量分析:一种是利用读数显微镜直接测量分析实验结果;一种是利用CCD拍摄记录实验结果,并利用计算机对拍摄结果进行了智能化处理分析。分析了实验误差,实现了实时、全自动化测量。测量结果均与理论值吻合。该方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 史继芳, 孙宇楠, 解琪, 李宏光, 吴李鹏, 韩占锁, 王生云, 杨斌
    2012,33(1): 144-147.
    摘要 ( 6 ) PDF全文 (912 KB) ( 9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像增强器分辨力测量通常采用目视观察法,但目视法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测量准确度不高。为改善目视观察法带来的弊端,设计了三代微光像增强器分辨力自动测量系统。系统中选用了科学级制冷型CCD与计算机构成观测系统,采集微光像增强器荧光屏上的分辨力靶图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软件分析计算,得出三代微光像增强器分辨力,并与人眼观测结果进行比较。
  • 熊芬, 胡中文, 姜明达
    2012,33(1): 148-152.
    摘要 ( 5 ) PDF全文 (622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常用的测量折射率的方法如偏向角法、自准直法、临界角法、 V棱镜法等,这些方法通常需特制三棱镜与待测件。待测样品不一致且过程复杂,测试定标周期长,难于自动化。为了保证待测材料的完整及实现自动化测量,进行了基于平行平板的折射率非接触测量的尝试。运用该方法进行折射率的测量,不需特制三棱镜并且待测件与待测样品一致。分析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角度,该方法旋转角度精度为a=0.003(即10),导轨精度为L=0.000 8 mm,平行平板厚度测量精度为d=0.001 mm。
  • 于甄, 郝怀庆
    2012,33(1): 153-158.
    摘要 ( 9 ) PDF全文 (1483 KB) ( 7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膜系设计方法,该方法与目前常用的偏振分束器PBS分光镜所采用的多组膜堆周期膜系的设计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全新的PBS膜系的设计引入一种有序对偶递变方法,它是基于周期性有序地变换成递变非周期性设计,目的是扰动针对45入射布鲁斯特角的敏感。采用了两种折射率材料光学厚度的递变,在SF75系列玻璃棱镜内部入射光能满足45角(5~6)变化、P偏振态的透射率平均不低于70%、S偏振态的反射率不高于99.6%的光学特征指标,而且偏振截止带的带宽可以扩展到400 nm~700 nm。简化了工艺难度,大幅度缩减镀膜时间,降低了投影显示器件制造成本,并提高了光学特征指标。
  • 马卫红, 蔡长龙
    2012,33(1): 159-163.
    摘要 ( 5 ) PDF全文 (772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氧化钒(VOx)薄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红外热成像探测的薄膜材料,研究VOx薄膜的制备工艺、获取高电阻温度系数(TCR)的VOx薄膜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纯金属钒作靶材,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室温下制备了VOx薄膜。主要研究了氩氧流量比以及功率等工艺参数对薄膜TCR的影响,获得了较好的工艺参数。采用万用表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别测试了不同条件下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的VOx薄膜的电阻特性和薄膜成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所获得的较好工艺参数制备的VOx薄膜TCR值大于1.8%。
  • 郭伟远, 成贤锴
    2012,33(1): 164-169.
    摘要 ( 4 ) PDF全文 (702 KB) ( 5 ) 可视化 收藏
    在离子束抛光设备研制过程中,离子源扫描运动方式的选择是很关键的,一般分为直角坐标方式扫描和极坐标方式扫描两种。根据两种扫描方式的特点,在极坐标系统下进行直角坐标扫描方式加工。该种方法采用直角坐标扫描方式下的驻留时间计算,算法相对简单。该种方法在极坐标系统下进行加工,同等情况下可加工圆形镜面的口径比直角坐标系统下更大些;而且离子源的可移动区域是一条直线,其余地方可以摆放其他设备,空间利用率较高。对这种新思路进行仿真分析,证实了其具有可行性。
  • 王阳阳, 闫德全
    2012,33(1): 170-174.
    摘要 ( 6 ) PDF全文 (923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在精密光学加工中,金刚石砂轮被广泛应用于精磨各种硬脆性材料。为了提高光学零件的表面质量,降低亚表面损伤,精密金刚石砂轮的制造及其光学加工工艺受到广泛的关注。综述了金刚石砂轮的结构、装夹方式、结合剂及基体的选用情况,对金刚石砂轮的静平衡和动平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运用该方案加工出的非球面零件面形精度Rt1 m,Ra<0.3 m。实践证明,运用该方法加工出的零件达到了超精磨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后道工序的加工效率。
  • 刘钧, 武晓晨
    2012,33(1): 175-180.
    摘要 ( 7 ) PDF全文 (1978 KB) ( 9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消除环境温度变化对弹载红外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在3.7 m~4.8 m波段工作的弹载卡塞格林式红外消热差光学系统。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整流罩在大气中的受热变形对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采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法对光学系统在-40℃~+65℃范围内进行了温度补偿。设计结果表明,系统MTF在20 lp/mm时轴外可达0.41以上,不同视场下的弥散斑直径小于一个像元尺寸且系统结构简单。该设计可保证光学系统的像面稳定性,有效提高火控系统对目标探测与识别能力。
  • 白瑜, 邢廷文, 林妩媚, 谢伟民
    2012,33(1): 181-185.
    摘要 ( 5 ) PDF全文 (1135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温度变化对红外光学系统的影响和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的常用方法。应用CODE-V光学设计软件设计了一个工作于中红外光谱波段的折射式全球面镜无热化光学系统,采用锗、硅和硒化锌3种光学材料,系统镜间材料为铝合金。设计结果表明:在-40℃~+65℃温度范围内,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且光学系统的出瞳与光栏重合,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可应用于空间红外光学系统。
  • 刘洋, 安晓强, 邓键
    2012,33(1): 186-190.
    摘要 ( 5 ) PDF全文 (861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在致冷型红外光学系统中加入温栏会引入杂散辐射。杂散辐射包括温栏自身的辐射及对外部热光的反射。这两种辐射进入探测器后,会降低系统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影响成像质量。基于辐射及传热理论,提出温栏杂散辐射所引起噪声等效温差的计算模型,并研究了消除温栏杂散辐射的方法。用LIGHT TOOLS进行了光线追迹,对比分析了传统平面环状温栏和球面反射镜型温栏的杂散辐射,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和消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半径为30.3 mm的高反射率球型温栏代替原设计中的粗糙平面型温栏,控制其曲率半径和位置,可使由温栏引入的杂散辐射降低99%以上。
  • 陈志斌, 刘宝华, 薛明晰, 刘羽翔, 侯章亚
    2012,33(1): 191-196.
    摘要 ( 6 ) PDF全文 (955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激光模拟检测技术在激光设备的检修保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激光设备接收系统接收由激光信号模拟器发出的特定波长的激光脉冲并观测接收系统的反应结果,是评价激光设备接收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对LED发光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运用LED模拟某1.06 制导激光脉冲信号的方法,并创造性设计了频率占空比易调的LED激光信号模拟器驱动电路。经过实验验证,该驱动电路具有良好的频率占空比任意可调性能和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田晓飞, 马丽华, 赵尚弘, 董毅, 蒙文
    2012,33(1): 197-202.
    摘要 ( 6 ) PDF全文 (1015 KB) ( 10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半实物仿真中定向红外对抗系统的有效模拟问题,在分析定向红外对抗激光源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实战应用,计算得到3 m~5 m波段定向红外对抗激光源的辐射能量为飞机红外辐射强度绝对值的8倍,结合波长4 m处简化的大气传输透过率随传输距离的变化,推导出实战应用中红外导引头上辐射照度随飞机导弹之间距离的变化规律。设计半实物仿真中定向红外对抗的模拟方案,依据逼真模拟的原则,计算得到模拟激光源能量随飞机导弹之间距离和飞机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据此将飞机导弹相互距离1 km时刻的红外干扰源辐射能量设置为波长4 m模拟激光源能量,其他距离的模拟能量通过衰减片来控制。为提高定向红外对抗模拟的通用性和智能性,设计了模拟激光源的闭环控制方案。
  • 王龙, 沈学举, 张维安, 董红军, 何永强
    2012,33(1): 203-209.
    摘要 ( 5 ) PDF全文 (1414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采用相位屏法正确模拟准直激光束经湍流大气的传输特性,根据湍流特性、抽样定理以及两屏间衍射过程FFT算法本身所决定的相邻两屏网格间距之间的关系,得出相位屏间距和网格间距确定网格数目最优取值的解析表达式,数值模拟高斯光束经自由空间和湍流大气传输的远场分布,网格数目取解析式求得的最优值848时,光束经自由空间传输的模拟结果与ABCD定律求得的解析结果完全一致;网格数目取836或860时,等效于光束通过偶数相位屏时被正透镜或负透镜阵列会聚或发散,削弱或夸大湍流大气对光束的影响,模拟结果出现严重偏差。
  • 韩志钢, 徐东华, 陆红强
    2012,33(1): 210-215.
    摘要 ( 7 ) PDF全文 (1981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估大气湍流对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了机载激光通信链路中传输光场的二阶特性,包括接收光斑尺寸、光斑偏移量、光束相干半径、光束到达角起伏。计算结果表明:大气湍流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主要在低空对流层,并随着机载平台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受到低空大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影响,上行链路的接收光斑尺寸、光斑漂移量比下行链路大。下行链路光束到达角抖动比上行链路大,其值为若干rad。提出的模型及计算结果,可以为机载激光通信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 李瑞春, 赵静, 李德昌
    2012,33(1): 216-219.
    摘要 ( 6 ) PDF全文 (495 KB) ( 6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单独研究起偏器,假设其余器件均为理想器件;以琼斯矩阵作为数学工具,建立了各器件的矩阵表达式,并推导了起偏器不完备影响下的干涉结果表达式。理论分析了起偏器的消光比和其尾纤熔接角度对系统的影响,并做了仿真。结果表明:对于闭环处理的系统来说,选择合适参数的起偏器并做好尾纤的熔接工艺,可减小起偏器的不完备对系统造成的影响。这对光路误差的分析和结构的改进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董毅, 倪延辉, 洪华, 赵尚弘, 田晓飞
    2012,33(1): 220-223.
    摘要 ( 8 ) PDF全文 (530 KB) ( 5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非线性相位噪声对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调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在理论推导非线性相位噪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固定接收端信噪比不变,仿真分析了40Gb/s速率时DQPSK调制系统误码率随输入信噪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DPSK)调制相比,DQPSK调制对非线性相位噪声的影响更为敏感,当非线性效应较大时,非线性相位噪声将使系统误码率显著增大,严重影响系统通信质量。因此,当采用DQPSK调制时,必须考虑非线性相位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张磊, 贺文俊, 郑建平, 王加科
    2012,33(1): 224-228.
    摘要 ( 4 ) PDF全文 (1036 KB) ( 5 ) 可视化 收藏
    在平行光路中,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的误差或微量运动可抽象为绕定点的微量转动,其成像关系可归结为在微量转动下物像共轭关系的依次迭代,利用光学系统这种动态成像关系的思想,建立一个统一的光学调整及误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分析光通信系统中分光系统的机械安装误差对系统的影响,建立每个反射镜的机械调整坐标,从理论上指导分光系统中每个反射镜的机械调整,最终使通信激光发射系统和精信标激光接收系统的光轴平行度达到5。
  • 姜晓峰, 赵尚弘, 李勇军, 侯睿, 王翔
    2012,33(1): 229-232.
    摘要 ( 7 ) PDF全文 (616 KB) ( 8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星地光链路模型对地面站空间分集技术中站址的选择、站址间距离以及地面站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站址的合理选择可以提高星地链路的可用性;站址间的距离在保证各站天气不相关的同时不能过大,当站址间距离与卫星高度的比值达到1时,由链路天顶角增大带来的衰减高达10 dB以上;单地面站的可用性越高,所需的地面站数也越少,当单站的可用性达到0.6时,只需3个地面站即可达到与射频链路相当的高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