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5-15
      
  • 全选
    |
  • 黄勇, 刘杰
    2005,26(3): 1-4.
    摘要 ( ) PDF全文 (13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船构成的威胁和水面舰船现役反导防御系统的局限性,结果表明,现役舰载防御手段的反导能力有限,水面舰船面临着反舰导弹的严重威胁,迫切需要寻求新的防御手段和发展新的防御武器来增强其对付这种威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高能激光武器的主要特性,并据此对高能激光武器这一新概念武器在水面舰船上的可能应用及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高能激光武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近程反导防御武器,可在水面舰船的近程反导防御,甚至在为反卫星和水面舰船上提供高分辨率光学警戒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吉翠萍, 陈勇, 雷宏杰, 韩宗虎, 陈林峰
    2005,26(3): 5-8.
    摘要 ( ) PDF全文 (60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激光陀螺随机游走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导航性能。本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推导出激光陀螺随机游走造成的系统导航误差标准偏差的解析表达式,以便定量地研究激光陀螺随机游走对系统精度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按照给定的飞行轨迹和随机游走系数,进行了系统数学仿真计算,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 刘芸, 焦明星
    2005,26(3): 9-11.
    摘要 ( ) PDF全文 (164 KB) ( ) 可视化 收藏
    半导体激光器(LD)是一种电流注入式电致发光器件,其工作特性和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驱动电流源的性能优劣。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用于中、小功率LD的新型电流源,它的工作原理是电压/电流转换、电流放大和电流负反馈。输出电流在0~3A范围内可连续调节,当电流分别为2A和3A时,连续5小时内的电流变化量均小于1mA,相应的电流稳定度分别为5.0×10-4和3.3×10-4。另外,该电源还具有抗击浪涌击穿、断电保护和过流保护等多种功能。与以往的电源相比,该电流源具有原理简单、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教学、科研和生产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许正光, 王霞, 王吉晖, 金伟其, 白廷柱
    2005,26(3):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19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式像增强器性能综合检测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像增强器视场缺陷的检测方法。通过数字视频摄像机采集缺陷图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确定缺陷性质,缺陷处理算法基于图像灰度特征而不是边缘特征提取。该方法适用于对检测对象有具体量化和定位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只有数量和形状特征要求的场合。实验表明,该检测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像增强器的缺陷。
  • 李智忠, 杨华勇, 刘阳, 周伟林, 胡永明
    2005,26(3):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18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光纤Bragg光栅的压力传感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引起光纤光栅中心波长偏移的各种物理效应,并对几种不同形式压力下各种物理效应所引起的灵敏度系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纵向和横向压力灵敏度系数相反,屏蔽一个方向可获得较大的压力传感灵敏度;波导效应所引起的应变灵敏度系数都比弹光效应小几个数量级,因此可以忽略。并首次提出在不同方向的压力作用下,弹光效应对应变灵敏度具有不同的贡献。
  • 蒋奇
    2005,26(3):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18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检测原理及采用拉曼散射型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并将其与高速采集处理电路集成的检测方式。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应用于隧道火情监控的优越性。结合计算机及现场Modbus网络构建了隧道监测网络,同时还介绍了开发隧道监测网络的软硬件设计过程。现场实验表明,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 刘凌云, 黄德修, 刘小英, 龚荣洲
    2005,26(3):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208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在牙色测量系统中应用阵列光纤色度传感器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解决牙色测量中的复杂问题。采用该方法,可实现快速、精确的牙色测量,同时也能补偿平面光栅多色仪的色散。
  • 周卫东, 冯其波, 匡萃方
    2005,26(3):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205 KB)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图像分割后,得到的是若干区域和边界。通常把感兴趣的部分叫目标,其余的部分叫背景,最终目的是要让计算机来识别这些目标。为了有效地识别目标,必须要描述这些目标即提供它们的有用信息和相互关系。本文分区域内部描述、区域边界描述和关系描述三个部分,对现有的各种图像描述方法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并对图像描述方法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 蒋定定, 李开端, 赵育良
    2005,26(3):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272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小波的遗传算法。这种算法对于影像复杂、噪声强烈的红外图像有着独特的特征提取和特征融合作用,因而大大提高了图像收敛速度和识别效率。文章最后给出了仿真实例,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 王海潼, 刘斐
    2005,26(3):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21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介绍近场光学显微镜原理的基础上,对近场光学显微技术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并着重研究了纳米级探针的制作和纳米级样品与探针间距的控制这两个近场光学显微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说明了近场光学显微探针的工作方式,阐述了近场光学成像的衬度类型,介绍了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 王大鹏, 周勇, 洪贞启
    2005,26(3):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21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等腰直角棱镜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利用矢量形式的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建立了等腰直角棱镜的反射方程,并据此对其在瞄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瞄准时基准光仰角对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夹角及棱镜有效面积的影响规律。
  • 高永锋, 邹丽新, 黄惠杰, 梁春雷, 凌卫锋1, 张耀明
    2005,26(3):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3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Mie散射理论基础上,由单分散射的光强表达式导出在偏振光的入射条件下一定立体角内的散射光通量的表达式,并与自然光入射作比较。计算了在相同强度不同光源入射下,尘埃粒子计数器的两种常用散射光收集系统收集的散射光通量。结果表明:采用近前向散射光收集系统得到的光通量相等;而采用直角方向散射光收集系统时两者并不相等,且在平面偏振光入射时,收集的散射光通量还跟探测器中心与入射光偏振方向夹角有关。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出了在探测器中心与偏振方向的夹角成90°或270°位置时,收集的散射光通量有极值的结论,为激光尘埃计数器传感器光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 张长命, 刘永智, 戴基智, 甘小勇, 赵德双
    2005,26(3):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289 KB)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分析了由x切LiNbO3干涉式共面波导行波调制器阵列构成的模数(A/D)转换器,包括其研究进展。采用保角变换方法分析了梯形共面波导电极参数(包括电极厚度、缓冲层厚度与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的边沿倾角β1,βg)与转换器的带宽、损耗、特征阻抗和驱动功率的关系。β1=βg=10°,电极厚度为3μm时,4位A/D转换器的工作带宽为7.3GHz,所需驱动功率为6.7W。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梯形共面波导调制器阵列设计分辨率适中的高速A/D转换器是可行的。
  • 王雷, 杨照金, 黎高平, 宗亚康
    2005,26(3):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17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一台红外光学材料折射率温度系数测量装置。该装置是由温控系统、精密测角系统、光学系统和电器控制系统等组成的一台高精度全自动化测量系统,采用改进的自准直法测量折射率温度系数值。该装置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工作波长为2~12μm,温度范围为-50~150℃,测量不确定度为3%,可满足各种红外光学材料折射率温度系数测量的要求。利用该装置对红外材料锗折射率温度系数值进行了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报道。
  • 张东玲, 贺锋涛, 冯晓强, 侯洵
    2005,26(3):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327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系统用波长为405nm的超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作为光学显微镜的照明光源,结合CCD图像传感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实现了对显微图像的实时观察和存取的计算机化。观察到的DVD盘片的清晰显微图像表明,其光学分辨率优于400nm。运用自编的图像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CDRW光盘图像进行分析和标定,测定其道间距为1.6μm。因此,本系统在显微观测领域,特别是对观测和分析接近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极限尺寸的微结构,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李宏光, 吴宝宁, 施浣芳, 袁良, 杨峰, 俞兵, 曹锋
    2005,26(3):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1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颜色测量的历史,分析比较了目视法、光电积分法和分光光度法三类颜色测量方法,重点阐述了目前最先进的测色方法——光电摄谱法。简述了目前国内外测色仪器的产品现状,展望了仪器测色的发展趋势。
  • 伏燕军, 杨坤涛, 张南洋生
    2005,26(3):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139 KB)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汽车油管位置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平行光投影的光学系统,以高分辨率面阵CCD成像,通过数字信号处理(DSP)系统进行图像采集与处理,处理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处理。在图像处理中,采用合适的边缘检测方法,提高了测量精度。数据处理中采用了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可以精确的拟合出油管像的曲线。与理论曲线相比较,就可以有效地测量油管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