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魏 卫

    ISSN 1007-7812

     
  • 主办: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国兵器工业第204研究所共同

    出版:《火炸药学报》 编辑部

    CN 61-1310/TJ

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25
      
  • 全选
    |
  • 萧忠良
    2007,30(1): 1-3.
    摘要 ( ) PDF全文 (67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火炸药与武器信息化的关联性;论述了火炸药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综合地位与作用;提出作为武器信息化条件下火炸药发展策略和基本点的六项技术,即火炸药相关信息量的整合与准确表达、高能量与高安全性的统一、能量释放的可控制性、洁净燃烧与爆炸技术、燃烧爆炸的物理与化学作用延伸、非致命武器与化学战剂等。
  • 赵孝彬, 蒲远远, 陈教国, 王晨雪, 关红波
    2007,30(1): 4-8.
    摘要 ( ) PDF全文 (203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燃烧转爆轰的研究方法、表征参数和影响因素。用D DT管、光电管、应变片、验证板研究了NEPE推进剂混合过程中的燃烧转爆轰特性。研究结果表明,NEPE推进剂药浆的诱导爆轰距离与其在DDT管中的装填密度存在典型的U形曲线关系; 当实际装填密度大于理论装填密度的95%时,NEPE推进剂药浆在试验条件下无法发生燃烧转 爆轰,同时,NEPE推进剂药浆的诱导爆轰距离与DDT管的破碎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诱导爆轰距离越小,DDT管的破碎程度越严重。由于立式混合机的密闭性及混合过程中推进剂药 浆的不均匀性,NEPE推进剂在混合过程中存在燃烧转爆轰的可能性。
  • 何卫东, 董朝阳
    2007,30(1): 9-12.
    摘要 ( ) PDF全文 (127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聚二甲基丙烯酸已二醇酯(D1)钝感的单基发射装药的低温度系数机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动态机械分析仪、材料试验机等研究了D1和单基发射药的物化性能(线膨胀系数及力学性能),通过密闭爆发器、中止试验等,对钝感多 气孔单基发射药的燃烧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1和单基药的热膨胀系数有较大的差 异,中止燃烧破孔率常温小于低温。高分子钝感发射药的低温感效果是两种作用的综合结果 :(1)由于发射药和钝感剂在不同温度下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低温下钝感剂和 射药之间界面产生空隙,从而增加了发射药的低温燃面;(2)对于多孔钝感发射药, 其低温破孔机理也发挥了一定的降低温度系数的效果。
  • 张昊, 彭松, 庞爱民, 杜锡娟
    2007,30(1):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160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等离子体点火中止燃烧装置,研究了等离子体点火太根药、双基药、硝胺药及单基药的燃烧中止现象,借助所得回收样品的显微照片和中止压力- 时间曲线分析了等离子体与发射药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等离子体的侵蚀和辐射 作用,发射药的燃烧表面不规则;不同配方发射药的点火延迟时间不同,太根发射药等离子 体点火的延迟时间最短,容易实现等离子体点火。发射药的理化性质,包括配方和添加剂成分、表面状况、热传导系数和光学吸收系数等对等离子体点火有着显著影响。
  • 肖正刚, 应三九, 徐复铭, 侯保国
    2007,30(1):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18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等离子体点火中止燃烧装置,研究了等离子体点火太根 药、双基药、硝胺药及单基药的燃烧中止现象,借助所得回收样品的显微照片和中止压力- 时间曲线分析了等离子体与发射药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等离子体的侵蚀和辐射 作用,发射药的燃烧表面不规则;不同配方发射药的点火延迟时间不同,太根发射药等离子 体点火的延迟时间最短,容易实现等离子体点火。发射药的理化性质,包括配方和添加剂成 分、表面状况、热传导系数和光学吸收系数等对等离子体点火有着显著影响。
  • 路向辉, 曹继平, 史爱娟, 陈国辉, 王吉贵
    2007,30(1):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15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芳纶纤维的表面光滑、化学惰性强、与橡胶黏结性 能差等缺点,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用电子能谱仪(ESCA)和扫描 电镜(SEM)对改性后的纤维和丁羟橡胶表面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元素的含量明显下降, N和O元素的含量提高,纤维表面活性提高。制得芳纤/丁羟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由未处 理的2.58MPa提高到处理后的3.22MPa。处理后,由SEM得到芳纶纤维丁羟 橡胶复合材料表面的丁羟橡胶量增加。在KH550的质量分数为5%、处理时间为5〖KG*9〗h 的条件下,芳纶纤维的处理效果最佳。
  • 张晓宏, 莫红军
    2007,30(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103 KB) ( ) 可视化 收藏
    概括并评述了新型含能材料和以这些含能材料为主要组分 的新型推进剂的研究近况,其中新型含能材料包括含能黏合剂、含能增塑剂和高能氧化剂( 填料),新型推进剂包括CL20推进剂、ADN推进剂和HNF推进剂。认为以这些新型含能材料 为基础的高能钝感低特征信号推进剂是下一代战术导弹固体推进剂的发展方向。附参考文献 17篇。
  • 李春迎, 王宏, 孙美, 吕剑
    2007,30(1):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112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遥感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技术的优点, 综述了遥感FTIR光谱技术在固体推进剂羽焰红外绝对辐射 能量、羽焰温度、燃气浓度测定中的应用。根据羽焰辐射亮度分布可判断燃烧产物种类,通 过能量积分得到推进剂辐射能时间分辨图。总结了遥感FTIR光谱法在测定羽焰试验过程中的 绝对辐射能量、燃烧产物温度和浓度方面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结果和应用。表明遥 感FTIR光谱法是一种测定固体推进剂信号的可靠方法。附19篇文献。
  • 张翠梅
    2007,30(1):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12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将单基发射药亚硝化后用单扫描方波极谱法测定溶液中的二苯胺(DPA)含量,用丙酮溶解单基发射药试样,使用组成与待测样品相同的单基标准样品作工作曲线。在5%丙酮/0.025 mol·L-1 H2SO4/5.0×1-3mol·L-1NaNO2底液中,测量DPA亚硝化产物在电位为-0.5V(vs.SCE)的峰电流。结果表明,峰电流与DPA浓度在3.5×10-6~1.0×10-4m 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γ=0.999)。测定了单基发射药8/1 -12样中的DPA含量,与溴化法测定结果一致。试验的加标回收率达98.2%~102.4%。
  • 杜美娜, 罗运军
    2007,30(1):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126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Washburn薄层毛细渗透技术测定了RDX粉体的接触角和表面能及其色散、极化、电子受供体分量。选用非极性的二碘甲烷和1-溴萘作为测定RDX表面能色散分量的探针液体,极性的乙二醇和甲酰胺作为测定RDX表面能极性分量和酸、碱分 量的探针液体。通过测定不同探针液体的渗透曲线,发现基于不同探针液体分子的接触角获得的RDX粉体的表面能成分彼此一致,RDX的总表面能(40.20 mJ · m-2)与理论计算结果(40.60 mJ · m-2)基本一 致。测得的色散分量为23.71 mJ · m-2,极性分量为16. 49 mJ· m-2,电子受体分1.149 J · m-2,电子供体分量为51.87mJ·m -2。结果表明,在RDX的表面能中,色散分量占主要部分,而且在极性分量中电子供体碱 性分量明显大于电子受体酸性分量。
  • 黄亨建, 杨攀, 黄辉, 李金山
    2007,30(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18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制备PBX的新方法,利用原位聚合反应,直接在HMX 表面包覆一层热塑性高聚物,获得了分别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聚叠氮缩水甘油醚( GAP)、3,3-双(叠氮甲基)环氧丁烷-四氢呋喃共聚醚(BAMO-THF)3种黏结剂包覆的PBX。通过光学显微镜、显微-红外、光电子能谱(XPS)、元素分析和机械感度测定对包覆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MX表面较均匀地包覆上了一层聚合物,黏结剂的质量分数约为 4%~5%,包覆HTPB的HMX机械感度明显下降,而包覆GAP和BAMO-THF的HMX机械感度略有降低。
  • 李翔宇, 卢芳云
    2007,30(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25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得到可变形战斗部的整体性能,用有限元动力学 程序LS-DYNA模拟了相同结构口径、相同装药类型的可变形战斗部、偏心起爆和传统周向均 匀战斗部的飞散过程,得到三种结构战斗部沿目标方位角和破片飞散角内的破片空间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在给定毁伤目标范围内(-30°~30°),与传统周向均匀战斗部相比, 偏心多点起爆战斗部的平均速度增益为124.6%,密度增益为103.5%;可变形战斗部的平均密 度增益为175.9%,平均速度增益为110.2%。可变形战斗部对目标的整体毁伤性能优于偏心起爆战斗部。
  • 邢恩峰, 钱建平, 赵国志
    2007,30(1):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178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柱形装药长径比与装药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对轴向 预制破片抛掷速度的影响规律,以Gurney公式的假设为基础,提出爆轰产物二维运动假设件,推导并得到轴向预制破片抛掷速度与装药长径比和装药壳体厚度之间的关式。模拟了柱形带壳装药结构对轴向驱动预制破片抛掷速度的影响,所得结果与文献值吻合。用数值模拟结果修正关式,得到柱形带壳装药结构参数对轴向预制破片抛掷速度的影响规律,以及轴向预制破片抛掷速度沿径向的分布规律。
  • 周彦水, 李建康, 黄新萍, 周 诚, 郑 伟, 张志忠
    2007,30(1):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9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丙二腈为起始原料,经亚硝化、重氮化、缩合等反应合成出3,4-双(4′-氨基呋咱基-3′)氧化呋咱(DATF),总收率为50%。经测定,DATF的 部分理化及爆轰性能为: 密度1.795g/cm3,熔点170~171℃,爆速 7177m/s(1.530g/cm3),热分解温度260℃,摩擦感度8%(90°摆角),撞击感度60%(10 kg,25 cm),真空安定性(5 g样品,100 ℃,48 h),放气量0.4~0.7??mL。采用差热扫描(DC)法,测定了DATF的热稳定性及DATF同NC,RDX,HMX和NC/NG体系的 相容性。结果表明,DATF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感度,与RDX,HMX,NC和NC/NG体系有较好的相容性。
  • 王国栋, 刘玉存
    2007,30(1):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93 KB)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DFT-B3LYP/6-31G*的水平上对1 6种炸药分子进行全分子优化,并进行频率振动分析,分析了求得各个炸药分子量化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平均极化率、平均四极矩和偶极矩与炸药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用以上3种参数作为描述符,构建炸药密度的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文献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6.6%,最小相对误差为0.47%,说明神经网 络可以用来预测炸药密度。
  • 周诚, 黄新萍, 周彦水, 王锡杰, 付霞云
    2007,30(1):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15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2-甲基-4,6-嘧啶二酮为原料,通过硝化、水解反应,合成出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产率为85.1%,并用元素分析、 红外、质谱、核磁进行表征。以乙腈为溶剂培养得到了FOX-7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体学参数为 :a=0.693 0(14)nm, b=0.663 0(13)nm, c =1.1360(2)nm,β=90.43(3)°,V=0.521 9(18)nm3, Z=4, Dc=1.885 g·cm-3,μ=0.179 mm-1, F(000)=304。用DSC和 TG-DTG技术研究了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FOX-7分解由一个吸热和两 个放热过程组成,吸热峰由晶型转变引起,放热峰由分解所致;TG曲线由两个失重过程组成;较高的分解温度表明FOX-7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 张秋越, 孟子晖, 肖小兵, 倪 伟, 周智明, 吴玉凯, 温鸿亮
    2007,30(1):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94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清除红水中的大量硝基苯类化合物,用分子烙印技术研 究了TNT的选择性吸附,以TNT为模板分子、TRIM为交联剂、丙烯酸胺为单体,合成了分子烙印聚合物(MIP)。利用MIP从甲醇水溶液中清除TNT,其吸附性能由RP-HPLC检测。MIP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饱和时间约为40 min,1mg·mL-1MI P使溶液中TNT的浓度在30 min内由13.7mg·L-1降至1.10 mg·L -1,吸附率高达92%,说明MIP对模板分子TNT有很好的选择性。
  • 李 鹏, 刘有智, 李裕, 王建伟, 康荣灿, 刁金祥, 刘振河
    2007,30(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12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火炸药行业高浓度氮氧化物尾气治理困难的现状,采用新型吸收设备——旋转填料床进行治理,利用旋转填料床的优良特性,达到提高吸收剂 的利用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和治理后尾气达标排放的目的。在初期试验中,以清水为吸收剂 ,研究了进气量、液气比、超重力因子等操作参数对吸收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操作参数范 围。采用吸收剂强化吸收,并对吸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气量2m3/h、液气比20 L/m3和超重力因子为90的条件下,吸收率达到85.3%,采 用两级串联吸收后,氮氧化物尾气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试验证明旋转填料床用于治理火 炸药行业氮氧化物尾气的可行性,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崔建兰, 张 漪, 曹端林
    2007,30(1):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95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压DSC研究了三羟甲基丙烷三硝酸酯(TMPTN)的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尽管TMPTN与硝化甘油(NG)和三羟甲基乙烷三硝酸酯(TMETN)的结 构相似,但TMPTN的热分解特性完全不同于NG和TMETN。常压下, TMPTN有两个峰,一个是熔化 吸热峰,另一个是分解放热峰,而NG则是一个熔化吸热峰,TMETN是一个分解放热峰,没有熔 化吸热峰;在高压下, TMPTN也有一个熔化吸热峰和一个分解放热峰,只是熔化吸热峰相对 没有常压下的明显,随着压力的不同,峰形、峰温、放热量都明显不同。同时对TMPTN的分 解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获得了TMPTN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
  • 李进华, 孙兆懿
    2007,30(1):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11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测定胶体四氧化二氮的饱和蒸气压,找出其在不同温 度条件下的变化规律,采用静态法测试原理,自行设计建立了四氧化二氮胶体饱和蒸气压的 测试装置,测得了常压下液体和胶体四氧化二氮的饱和蒸气压数据,结果表明,四氧化二氮 体系成胶后比成胶前的饱和蒸气压略有降低,且温度越高其差值越大。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 胶凝剂对四氧化二氮体系饱和蒸气压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导出了四氧化二氮胶体饱和蒸气压 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误差小于5%,可依据该公式对四氧化二氮胶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蒸气压进行估算。
  • 朱继红
    2007,30(1):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8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厦门市仙岳路至演武大桥某隧道工程开挖过程中引起 临近建筑物墙壁产生裂缝及窗户玻璃被振动破坏的现象,结合爆破参数和振动速度的监测数 据,对该建筑物做出安全评价。分析了可能产生破坏的原因,指出爆破施工中随时视现场 情况调整爆破参数和考虑影响建筑物安全评估多种因素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