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魏 卫

    ISSN 1007-7812

     
  • 主办: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国兵器工业第204研究所共同

    出版:《火炸药学报》 编辑部

    CN 61-1310/TJ

过刊目录

  • 2000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3-25
      
  • 全选
    |
  • 胡炳成, 吕春绪, 刘祖亮
    2000,23(3): 1-3.
    摘要 ( ) PDF全文 (225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火药实际能量的释放规律,通过对几何燃烧模型 的分析和修正,建立了相对压力冲量形式的修正模型,并在不同装填密度、不同类型的火药和定容、变容条件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修正模型更好地体现了火药实际能量的释放规律,说明修正模型所建立的理论及处理方案是合理的。
  • 李旭利, 樊学忠, 孙育坤, 王宁飞
    2000,23(3): 4-6.
    摘要 ( ) PDF全文 (290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推进剂不同压强下的燃速和压强指数,研究了高氯酸铵(AP)和铝粉的粒度及含量对AP-CMDB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AP粒度 和增大铝粉粒度均能有效提高AP-CDMB推进剂的燃速,推进剂在10~20MPa压强 范围内的燃速压强指数随AP和铝粉粒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铝粉的质量分数低于14%时,调节不同比例的AP和铝粉含量对AP-CMDB推进剂的燃烧性能影响不明显,铝粉的质量分数高于14%时,由于铝粉燃烧不完全导致推进剂的燃速降低。
  • 洪伟良, 赵凤起, 刘剑洪, 田德余, 罗仲宽
    2000,23(3): 7-8.
    摘要 ( ) PDF全文 (242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连续测量超声脉冲在推进剂中的反射时间,确定推进剂燃烧端面的位移,从而得到推进剂的燃烧速度。研制的测试系统由燃烧室、超声探头、匹 配层、压力传感器、超声发射接收单元和计算机数据处理单元组成。试验采用低燃速推进剂 。在预增压的条件下,试验压强从3MPa增加到8MPa,燃速从4.2mm/s增加到6.4mm/s,根据燃速压力曲线分段计算出各自的燃速压强指数。测试系统的超声信号清晰,燃速数据准确可靠。
  • 张汝冰, 刘宏英, 李凤生
    2000,23(3): 9-12.
    摘要 ( ) PDF全文 (3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复合推进剂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不同类型的 键合剂,如氮丙啶及其衍生物、烷醇胺及其衍生物、中性聚合物、有机硼类等的键合机理。 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和防老剂H等扩链剂可提高复合推进剂的力学性能。阐述了在配方组分确定 的情况下,改善黏合剂相网络和形态结构、提高固体填料与黏合剂相的粘结仍是目前提高推 进剂力学性能的主要技术途径。附参考文献31篇。
  • 王琼林, 刘少武, 潘清, 汪渊
    2000,23(3):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291 KB)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化学反应流动基本理论、粒状物轨道模型和分步反应 模型及计算机编程技术,就液态辛烷/空气混合物燃烧波在一维封闭空间内传播的DDT问题,开发了数值模拟程序,并用其研究了液态燃料爆震波点火能量及初始温度对于爆震波结构 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爆震强度随着点火能量的提高而增大,随着初始温度的提高而减小。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 罗善国, 陈福泰, 谭惠民, 仇武林, 罗运军, 多英全
    2000,23(3):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177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热裂解-气体原位池/FT-IR和固体原位池/FT-IR研究了含CL-20的NEPE推进剂的热分解,获得了分解生成的气体产物。结果表明,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使硝化甘油的挥发和分解温度升高,PEG的分解温度降低;CL-20受热过程中直接由固相热裂解,不同于HMX与RDX先融化再气化裂解;AP的引入缩短了分解历程,提高了体系的分解速率。
  • 陈福泰, 谭惠民, 罗运军, 多英全, 仇武林, 刘轶群, 罗善国
    2000,23(3):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23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环境湿度对某新型推进剂热分解的影响规律,用盐的饱和溶液模拟了不同的环境湿度条件,用微热量仪对该推进剂进行等速升温实验,获得了不同湿度条件下的热流曲线特征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湿度对反应热的影响不大;开始加速分解温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减小;从开始加速分解到反应速率最大 所需时间也随湿度的增加而减小。
  • 洪伟良, 赵凤起, 刘剑洪, 田德余
    2000,23(3):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260 KB) ( ) 可视化 收藏
    推导了从等温和非等温数据计算表观活化能(Eα)的 基于van′t Hoff-Ⅰ型公式的8个典型非线性等转化率微、积分方程。提出了通过这8个方 程计算含能材料分解反应Eα值的数值方法。
  • 刘云飞, 刘继华, 罗秉和
    2000,23(3):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28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颗粒形态的LLM-105对 HMX的降感作用以及HMX/LLM-105基炸药配方用的黏结体系和钝感体系。设计出一种HMX/LLM -105配方,采用机械感度和冲击波感度以及板痕试验和圆筒试验对其安全性能和爆轰性能 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LLM-105可作为含能钝感剂用于HMX基PBX炸药,该种含LLM-105的 HMX基PBX爆速约8700m/s、爆压34GPa以上、比动能 为1.560kJ/g,冲击波感度比JOB-9003炸药低10%,是一种新型的低感高能炸药。
  • 张晓宏, 张蕊娥, 王百成, 王江宁, 段安平
    2000,23(3):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22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HNS炸药进行了微粉化,研究了不同入口 温度、溶液浓度、泵速率对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温度的降低,颗粒表面逐 渐出现大的裂缝;当浓度过大,颗粒尺寸增大,而浓度过小颗粒表面裂缝增大。泵速率对颗 粒形貌影响较小,但颗粒尺寸随泵速度的其增加而增加。建立了HNS喷雾干燥的结晶模型, 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 赵祺, 冯长根, 黄毅民
    2000,23(3): 30-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下爆炸测试系统,对乳化基质和玻璃微球敏化的乳 化炸药分别施加动态压力,并对受压前后的乳化基质和乳化炸药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用电 导率的变化来表征破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乳化基质受压后电导率变化较小,而乳化炸药 的电导率变化较大。因此,乳化基质的抗动压性能优于乳化炸药。
  • 彭新华, 吕春绪
    2000,23(3):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25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3,4-二氨基呋咱(DAF)为原料,经Caroacid氧化生 成二硝基呋咱(DNF),碱性条件下DNF分子间硝基醚化后合成目标化合物4,4′-二硝基双 呋咱醚(FOF-1)。采用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及核磁共振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探讨 了硝基分子间醚化合成FOF-1的反应机理;优化了氧化、分子间醚化工艺,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氧化反应时间为3.5h, H2SO4的起始浓度为51.7%,醚化反应时间为2. 5h,水质量分数小于0.03%。总收率达到42%,纯度为99.6%。
  • 杨荣杰, 乔海涛
    2000,23(3):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241 KB)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基于KIM模型的一个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模型,用于分析PBX起爆和爆轰行为的损伤作用。运用遗传算法确定了反应速率方程的相关参数,通过与F orestFire反应速率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将所建反应速率 方程模型嵌入有限元程序对PBX炸药二维冲击起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 结果吻合较好,可以描述分析受冲击加载造成孔隙率、颗粒尺寸等变化的损伤炸药的冲击起 爆过程。
  • 王春华, 彭网大.翁武军, 张仁
    2000,23(3):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29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密度泛函B3LYP/631G(d)方法,研究了4种氮杂杯[4 ]芳烃类1~4与RDX形成的复合体的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由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 点能(ZPE)校正进行计算,并对4种复合体的相互作用能进行比较。复合体的相互作用能主要 由氢键所贡献;用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相互作用的本质。由相互作用能的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四氮杂杯[2]m二氨基芳烃[2]2-氨基-1,3,5-三嗪来去除炸药废水中的RDX 较为合适。
  • 何得昌, 徐军培, 柴皓, 刘德润
    2000,23(3):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206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以1,4-丁二醇(BDO)为引发剂,三氟化硼·乙醚(BF3·E t2O)为催化剂,二氯甲烷(CH2Cl2)为溶剂,3-硝酸酯甲基-3-甲基氧杂环丁烷(NIM MO)发生阳离子开环聚合得到端羟聚3硝酸酯甲基-3-甲基氧杂环丁烷(PNIMMO)。讨论了催化剂与引发剂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单体滴加速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与引发剂的摩尔比为0.50~0.75,反应温度为10℃左右, 缓慢滴加单体。用红 外光谱与核磁共振碳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NIMMO的玻璃化转变 温度为-24.52℃,分解焓为+1212J/g,分解峰温为221.78 ℃,与N-100固化后所得的聚氨酯胶片室温下的力学性能:δ为3.5~3.7MPa ,ε为260%~280%。
  • 赵省向, 张亦安, 胡焕性, 吕春绪
    2000,23(3):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292 KB)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Gaussian98等程序对32种描述符进行了计算,采用Cer ius2程序包中的QSPR方法建立了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密度、爆速和撞击感度与32种描述符之间的构效关系式,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1、0.992和0.92,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误 差分别为1.92%、0.93%和5.10%;与Kamlet方法计算的爆速值相比,用QSPR方法计算的爆速 值准确性较高。此外,还找到了影响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密度、爆速和撞 击感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可以同时使密度和爆速增大而撞击感度降低的因素。
  • 陈明华, 江劲勇, 路桂娥, 刘礼斌
    2000,23(3):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231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发射载荷下战斗部装药内部孔隙的变形过程对发射药安全性的影响,采用ANSYS/LS-DYNA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相同体积的椭球形孔隙和球形孔隙的变形特征相差很小。
  • 路桂娥, 江劲勇, 陈明华, 刘礼斌
    2000,23(3):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261 KB)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并制作了EFP的软回收装置,进行了速度约2 300m/s的EFP回收试验,通过5发试验,改进了EFP回收方法。对各种弹丸速度和型式,得到了不同介质的阻尼特性数据。所得结果为高速EFP软回收装置的进一步设计和实验提供了参考。
  • 陈亚洲, 刘尚合, 魏光辉
    2000,23(3):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384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火炸药在外界点火作用下的点火感度和评价火炸 药的使用安全性,设计了一套基于高压放电的瞬态点火装置和基于示波器DPO4054的点火能 量测试系统。通过燃料空气炸药的点火试验,测得50%的点火能量为2.443J。为精确测试样 品的点火能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 李俊友, 吴骧
    2000,23(3):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2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多硝基咪唑如二硝基咪唑、三硝基咪唑及其衍生物(硝基咪唑盐)的合成与性能以及在含能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指出硝基咪唑的合成是以咪唑或碘代咪唑为原料,经过多步硝化、热重排、甲基化反应完成。认为三硝基咪唑具有 生成焓高、热稳定性好和感度低等特性,是一种新型的不敏感单质炸药。附参考文献26篇。
  • 王世英, 张泰华, 朱志武, 刘培德
    2000,23(3): 56-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NEPE推进剂的交联网络与推进剂性能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溶胀法的试验条件对推进剂相对交联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溶胀法测量NEPE推进剂的相对交联密度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以甲苯为溶剂,在25℃溶胀48h 以上测得推进剂的相对交联密度和相对交联点间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分别为0. 5832×10-4~0.5899×10-4mol/cm3和4027~4074g/mol;用溶胀法测量的少烟NEPE推进剂的交联网络结构参数(G、ve和Mc等)与推进剂力学性能(E、σ m、εm、εb等)的变化一致。
  • 闫军, 徐更光
    2000,23(3):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256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设计战斗部静爆实验,依据爆炸场的压力变化确定了某型炮射云爆弹最佳二次起爆时间。结果表明,云爆场的毁伤效能与起爆时间不成正比,选择合适的起爆时间是关键。试验中采用电压代替爆炸压力的直接数据处理办法简化了试验数 据的处理过程。通过验证试验证明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该试验方法的合理性。
  • 冯伟, 何伟, 商砚冰
    2000,23(3):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232 KB) ( ) 可视化 收藏
    对偏二甲肼(UDMH)中的微量水分在4A分子筛上的静态吸 附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吸附平衡数据,并用Langmiu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其进行拟 合且吻合较好;采用Crank单孔模型对测定的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求取了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并计算出水在4A分子筛上的吸附活化能Ea为28.22kJ/mol;采用固定床测定了停留时间为60min时的动态透过曲线。试验结果为吸附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 殷雅侠, 徐赛龙, 肖忠良, 张续柱
    2000,23(3):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230 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快速测定混合炸药组分含量的新 方法。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混合炸药中HMX(A)、复合黏结剂(氟橡胶B+塑料C)、聚四氟 乙烯(D)、石蜡(E)5个组分的定 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内部交互验证和外部检验。结果表明,5种模型准确度和精度较高 ,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为0.9311~0.9874,交互验证均方根(RM SECV)为0.100 ~0.582,预测标准偏差(SEP)为0.069~0.371;t检验也表明新方法与化学法 无显著差异。新方法快速、无损,结果可靠。
  • 胡八一, 韩长生, 刘大敏, 王德生, 王鹏来
    2000,23(3):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290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阻燃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包覆材料,进行了Zr O2和磷酸三甲苯酯(TCP)改进聚甲基丙烯酸丁酯阻燃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ZrO2和 TCP的不同添加总量、ZrO2与TCP的配比对其协同效果都有影响。当ZrO2/TCP的添加量为 10%(质量分数)、配比为3∶7(质量比,下同)时,材料的氧指数达到24.6,协同效果最佳。 采用热分析、数码照相、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对成炭机理和协同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当ZrO2/TCP协效体系的总质量分数为10%、配比为3∶7时,500℃时体系 的成炭量为14.7%,ZrO2能通过催化和交联作用而影响成炭量和炭层结构。
  • 潘文庚, 陶敏, 潘永平
    2000,23(3):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174 KB)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高能氧化剂硝仿肼的研究情况。研究表明,紫外可见光光谱法有可能代替滴定法,从而提高硝仿肼纯度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质量 控制成本;用水合肼代替肼和回收二氯甲烷和甲醇溶剂等方法有效降低了硝仿肼的生产成本而不影响产品质量;通过减少过量的水合肼和立即过滤硝仿肼粗产品等方法提高了硝仿肼的质量和产率;新的结晶技术如超声波结晶技术、加压结晶技术、共结晶技术及纳米粒 子诱导结晶技术等能有效控制硝仿肼的晶粒粒度和长径比,降低感度并提高其稳定性。附参考文献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