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魏 卫

    ISSN 1007-7812

     
  • 主办: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国兵器工业第204研究所共同

    出版:《火炸药学报》 编辑部

    CN 61-1310/TJ

过刊目录

  • 1978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78-04-25
      
  • 全选
    |
  • C. W. Huskins, John C. Robertson. Jr, Niles C. White, 张杏芬, 李顺生
    1978,1(4): 1-17.
    摘要 ( ) PDF全文 (1083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技术对JH-14C传爆药在不同应变率冲击过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研究,观察该传爆药的宏观破坏形式并对回收试样细观损伤模式进行扫描电镜(SEM)观测,获得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该传爆药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明显的应变率效应,失效应力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失效应变基本保持不变。
  • C. V. Goeb, 潘苏萍
    1978,1(4): 18-28.
    摘要 ( ) PDF全文 (6691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正交实验,对溶剂蒸发法制备球形团聚硼颗粒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了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对球形团聚硼颗粒的形态、平均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球形团聚硼粉的外观形态。结果表明,团聚硼粒子的形态圆整,粒径可控且分布均匀。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搅伴速度70r/min,工艺温度20℃,硼粉与黏合剂的质量比为9∶1,固化温度70℃,固化时间7d
  • Joel. M. Goldman, E. H. Zeigler. Jr.
    1978,1(4): 29-40.
    摘要 ( ) PDF全文 (7464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自行设计的可以综合评定等离子体射流速度、温度、压力分布等特性的实验装置,研究了底喷式等离子体射流特性。采用压电测量装置、光电测量装置和数字高速摄影研究了射流在一定距离上的压力分布特性、射流速度及射流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该发生器所产生等离子体射流随着距射流中心位置距离的增大迅速衰减,等离子体射流速度约500m/s,射流运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爆炸丝产生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射流;第二阶段是消融管消融所产生的射流。
  • D. N. Thatcher, 李顺生, 张杏芳
    1978,1(4):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2443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OLYFLOW软件,对不同操作条件下变燃速发射药芯料在机筒内的流动情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其体积流率波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芯料的体积流率与螺杆转速成正比,不同转速下芯料体积流率高频波动值在0.02%~0.03%之间,芯料的体积流率波动值与螺杆转速波动值成正比关系;芯料的体积流率与入口压力成正比,不同入口压力下体积流率高频波动值为0.024%~0.026%;入口压力波动较大时,芯料的体积流率波动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大而较快增加。
  • Craig E. Johnson, 张廷汉, 尹效勤
    1978,1(4):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2597 KB)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建立的圆环状多层发射药燃烧模型得到多层发射药的理论燃烧猛度 Γ-Ψ 曲线,并通过密闭爆发器实验测试了不同结构的多层发射药的静态燃烧性能,讨论了结构对多层发射药燃烧渐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药燃去量处于0.2~0.8时,实验 L-B曲线与理论Γ-Ψ 曲线之间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过大(或过小)的内外层燃速比 K和缓燃层厚度比X 均对多层发射药的燃烧渐增性不利,只有在合理的范围里选择,多层发射药的燃烧渐增性才会呈现增强的趋势;随着药片宽厚比 W 的增大,多层发射药表现出恒面燃烧的特征,燃烧渐增性变佳。"
  • R. P. Ayerst, 蒋夫凡
    1978,1(4): 48-63.
    摘要 ( ) PDF全文 (10640 KB)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TG和DSC方法,研究了RDX含量对太根发射药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RDX的高能太根发射药的热分解过程是分阶段完成的,第一阶段主要为硝酸酯的热分解,第二阶段主要为RDX的热分解.随着RDX含量增加,第一阶段放热量减少,第二阶段放热量增加.各阶段放热量和RDX含量成指数关系,热失重百分率与RDX含量成线性关系.试验结果为该发射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 S. A. Shackelford, M. D Coburn
    1978,1(4): 64-70.
    摘要 ( ) PDF全文 (4369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种测定钝感剂在药粒中渗透深度和浓度分布的方法,在频率为45 kHz的超声波清洗器中,将单樟-11A-8/1发射药试样按规定的不同萃取时间在20 ℃时用二氯甲烷溶剂萃取,用气相色谱测定每次萃取后萃取液中钝感剂浓度,并计算不同时间段参与萃取的发射药体积,换算成萃取深度,绘制出了发射药深度和樟脑浓度关系曲线.结果表明,以发射药由表及里的深度与其对应樟脑含量关系曲线表示钝感剂分布的方法,更合理,但对试验条件和操作要求较高.
  • James E. Dodgen, 梁文绰
    1978,1(4):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2427 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PYX的热行为,用热裂解原位池与快速扫描红外光谱联用技术(RSC-IR)、快速升温与快速扫描红外联用技术(T-Jump RSC-IR)、热重分析与红外光谱联用技术(TG-IR)研究了PYX的热解全过程.测定了热分解过程中的凝聚相产物和气相产物,提出PYX可能的热分解机理, 其热分解过程至少分两个过程:第一过程为C-NO2的异构化和-NO2与-NH基团的环化,生成NO和芳香多聚化合物;第二过程为芳香多聚化合物的分解,逸出HCN,CO,CO2,H2O等气体.
  • S. Kaplowitz
    1978,1(4): 73-85.
    摘要 ( ) PDF全文 (7944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线性升温条件下的差热分析、热失重以及恒温热失重研究了近10种燃速催化剂对ADN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用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TA实验结果,计算了ADN及其与催化剂混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Cu、Fe类催化剂(除Fe2O3外)对ADN的热分解作用明显,大大降低了ADN的热分解峰温,加快了ADN的失重速率,其中Cu类催化剂对ADN的催化效果最为显著,其催化机理为凝聚相催化;Fe类催化剂属气相催化.而铵盐、Ca盐催化剂则由于分解时放出NH3,抑制了ADN的质子转移或生成了稳定性高的Ca盐,提高了ADN的分解峰温和活化能,对ADN的热分解起到抑制作用.
  • L. K. Asaoka, D. Boyd, J. Clancy, J. McDevitt
    1978,1(4):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7466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表征了65 ℃下老化不同天数的GS-1改性双基固体推进剂的老化性能.在低温段(-50~10 ℃),tanδ值随老化时间延长有明显下降,β松弛峰也越来越明显.老化15 d前,GS-1α松弛的tanδ峰温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上升,在较高温度下的动态柔量J’和J″的值则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下降.以未老化试样主曲线的高温段为参比线,获得动态模量E’和E″的垂直位移因子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上升,而由J’和J″获得的垂直位移因子则下降.TG-DTG试验发现,试样的质量损失随老化时间延长逐渐减小,说明了增塑剂(硝化甘油)含量随老化时间延长而减小.因此,除了因结构松弛造成的"物理老化"外,这是造成上述各力学损耗量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下降的又一主要原因.老化21 d后,上述各力学损耗量有一定上升,是由于试样出现了气泡的原因.
  • Joel A Segel
    1978,1(4): 97-97.
    摘要 ( ) PDF全文 (758 KB) ( ) 可视化 收藏
    包覆火药装药控制燃气生成速率、降低弹道温度系数、提高弹丸初速的效果部分来自于包覆层的作用.对预制包覆层端面粘贴包覆火药,其包覆层的厚度、密度、强度等性能已根据弹道和装药设计要求精确控制,包覆层与基药的界面粘结度就决定了包覆层控制燃气生成速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它是检验端面包覆火药工艺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落锤实验检测包覆火药的界面粘结强度,研究了粘结工艺条件对端面包覆火药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通过实验选择出了合适的粘结剂及粘结工艺条件,制备出了界面粘结强度良好的端面粘贴包覆火药
  • C. H. Johnson, F. T. Kristoff, 杨元生
    1978,1(4):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3401 KB)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调节发射药装药温度系数的一种新原理:塑性调节原理.该原理得到了众多实验现象的支持.该原理的推广应用,将促进新型的低温度系数发射药装药,特别是高性能轻武器和中小口径火炮低温度系数发射药装药的研究开发工作
  • Nathan D Isaacs, 顾里中
    1978,1(4):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4523 KB)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某型枪弹(包括经过技术处理的正常弹、减量弹、加温弹、干燥弹及受潮弹)的初速和最大膛压的测定,分析了火药的药量、初温及挥发分对膛压、初速的影响.
  • I. Forsten, W. Seals, 朱信彬, 吴庆云
    1978,1(4): 109-120.
    摘要 ( ) PDF全文 (8658 KB)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电算法对含有CL-20的NEPE固体推进剂配方的能量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在一定固含量下,配方中不同组分含量对体系能量示性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含HMX 的原基础配方相比,CL-20引入和替代对高能固体推进剂NEPE体系的增能作用具有两重性 :即提高能量密度和改善体系氧平衡条件.②无论是多铝还是少铝配方,CL-20/Al体系氧平衡值应保持在0.52以上,CL-20与Al对体系的能量水平提高具有正加和作用.③在高铝含量的原基础配方中,单纯用CL-20替代HMX(体系氧平衡值>0.51),发动机总冲得以提高. ④在低铝含量的基础配方中,用CL-20替代HMX和减少那部分铝后,不仅使得少铝含量(Al≤ 8%)推进剂体系的能量水平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降低特征信号和提高能量及其他综合性能之间的矛盾.
  • C. L. Coon, M. E. Hill, W. G. Bucher, 梁文绰
    1978,1(4):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10195 KB)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某有机化合物在双基系推进剂吸收工艺中的作用机理,用一系列实验研究了此工艺助剂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有机化合物可广泛应用于双基系推进剂,它既有利于吸收过程的完成又能改善燃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