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EN
投稿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高级检索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马春茂
ISSN 1673-6524
CN 61-1280/TJ
主办:中国兵工学会
出版:《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编辑部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是由中国兵工学会主办、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和中国兵工学会火炮专业委员会等承办的火炮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是以工程应用为主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始终坚持技术导向和工程应用的办刊方向,传播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其内容涵盖了常规兵器和新概念兵器的理论和工程实践。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某型坦克简易火控系统射击方法精度分析与选择
王东军;王建飞;康哲;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20-22+30.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05
摘要 (20)
可视化
分析了某坦克简易火控系统的性能特点和各种可能的射击方法。采用各种射击方法时,弹着散布、瞄准误差等随机误差对方位向命中概率的影响基本相同,因而忽略瞄准误差等的影响,只考虑理想散布中心与目标中心的关系,以此来分析各种射击方法的射击精度。通过对各种射击方法进行精度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使用火控系统自动测量目标角速度并进行射击,是对运动和静止目标射击的基本方法,在火控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时必须首先采用。
基于LabWindows/CVI的坦克火控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吕强;张永秀;张永谦;苏奎峰;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23-25.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06
摘要 (18)
可视化
为满足部队对新装备不解体检测的需求,尽快形成新装备维修和综合保障能力,利用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工具,高度集成各种测量和控制硬件实现了某型坦克火控系统火控计算机及传感器等各部件的检测。与传统的检测系统相比,简化了硬件设计,实现了测试信号的实时采集与处理,并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
坦克火控系统“稳线”工作方式分析
朱竞夫;赵碧君;张成亮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5-17.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4
摘要 (18)
可视化
我国现装备坦克采用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均为“下反”结构。本文分析了“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当扩展其功能时,为提高行进间作战能力,采用“稳线”工作方式的工作机理,并以热像工作方式为例,介绍了“稳线”工作方式实现的条件及其工作特点。
光点火控系统检测设备的设计
张七一;李继祥;蒋晓瑜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68-70.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18
摘要 (17)
可视化
火控系统检测设备能对光点式坦克火控系统的电气性能和光学性能进行检测,并能将故障点精确定位到具体的单元电路,具有功能齐全,随意组装,操作简便等特点。介绍了光点式坦克火控系统检测设备研制的方向及内容、技术方案、硬件和软件设计等。
炮塔传动系统模糊控制和限区域积分控制与仿真
张豫南;臧克茂;马晓军;颜南明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3-6.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1
摘要 (16)
可视化
介绍了炮塔传动系统智能控制的必要性,设计了连续论域的变参数模糊控制器,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整定变参数范围的模糊控制器控制系统随动速度快,与限区域积分环节混合控制,稳定精度提高,整个系统鲁棒性和适应性好,但模糊控制一些参数要反复选取进行试验和仿真。
臂杆法火炮身管直线度测量仪总体设计
李继祥;张七一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83-85.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22
摘要 (16)
可视化
介绍了火炮身管直线度测量的一种新方法。论述了用臂杆法测量火炮身管直线度的原理,提出了为提高测量精度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精度分析表明,这种仪器在火炮身管直线度的测量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稳像火控系统的武器校正
王东军;王建飞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31-133.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37
摘要 (15)
可视化
讨论了校正距离定为1200m的理由,给出了“初次校正”和“一般校正”的概念及实施的要求,提出了针对直射分划的特殊校正方法和机枪校正的方法。
坦克甩炮塔现象分析及预防
林海;王建飞;付振明;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96-9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23
摘要 (14)
可视化
第一代坦克炮塔方向机的甩炮塔现象容易造成对坦克乘员和其他部件的损伤。研究其产生的原因非常必要。通过分析出现的问题,从设计上找出了原因。甩炮塔的主要原因是:炮塔方向机的摩擦离合器摩擦力矩不够,方向机的蜗轮蜗杆不自锁。提出了防止产生甩炮塔的措施,并对改进的第二代、第三代炮塔方向机如何防止甩炮塔进行了分析。
小波变换在火炮稳定精度测量中的应用
谢志宏;朱昀炤;邱晓波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41-43.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11
摘要 (13)
可视化
传统稳定精度的测量采用人工方法对误差角信号进行处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测量精度受到影响。本文利用小波变换对火炮误差角信号进行处理,改善了误差角信号的质量,有效减小了稳定精度的测量误差。
坦克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技术
张振山;赵俊严;赵富全;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52-54+59.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13
摘要 (12)
可视化
自动装弹机的性能和工作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坦克的总体战斗性能,其故障的判断、查找非常困难。针对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各自的优缺点,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自动装弹机系统的故障诊断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非常有效。
复杂武器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综述
纪伯公;石海滨;张博;张朋;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35-3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09
摘要 (11)
可视化
现代战争对装备技术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为提高武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一项重要的途径。故障诊断技术包括故障检测、故障分离和故障辨识。故障诊断与检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方法。讨论了电气系统故障诊断的3种类型,给出了应用及部分实例,总结了目前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坦克炮控制系统中PI参数调节的研究
季文龙;贺跃;刘春光;臧克茂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75-7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20
摘要 (11)
可视化
介绍了一种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在线调节坦克炮控制系统中PI参数的方法。它通过用VC++编写的上位机程序和用汇编语言编写的下位机程序,利用VC++6.0中的类CSerialPort完成了计算机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之间的通信,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调节坦克炮控制系统中PI参数的功能。
坦克自动装弹机控制系统的改造
吴永锋;张振山;雷明波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44-146.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41
摘要 (11)
可视化
介绍了自动装弹机控制系统采用的以继电器为中心的逻辑电路,由于继电器本身存在触点易胶合、易老化等缺陷,常常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的失效,严重时乃至整个武器系统瘫痪。探讨了在武器装备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对其改造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基于DSP的坦克炮控制伺服系统
刘水泉;张长泉;韩洋;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26-30.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07
摘要 (10)
可视化
针对坦克装甲车辆火炮控制系统,设计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控制核心,以第三代智能功率模块(IPM)为逆变器,以永磁同步电机(PMSM)为驱动电机的数字交流炮控伺服系统。系统采用F28X系列DSP控制器,它不但可提供强大的程序容量和运算速度,而且把马达控制中常用的硬件电路固化在芯片中,完全可以满足对电动机控制愈来愈高的性能要求。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为以电传控制系统为基础,配以陀螺仪组、传感器及必要的机械传动装置,结果表明,整个驱动系统可靠性高,控制灵活。
机器人技术在装甲车辆上的应用
高汉兵;常天庆;刘家健;项王;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92-95.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22
摘要 (10)
可视化
机器人技术是实现战车无人化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主式移动机器人技术应用在装甲车辆上将逐渐成为可能。这涉及到的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局部与全局导航方案的研究、基于感知的位置判断、障碍物的检测和避障的新方法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阐述了机器人技术在装甲车辆上的应用,介绍了其相关技术,对装甲车无人化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概述。
配装侵彻引信发展某型坦克炮多用途榴弹
王建飞;姚鎏;吕博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05-106.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29
摘要 (9)
可视化
根据当今弹药的发展趋势,从我军弹药的实际出发,对我军现装备的坦克炮如何发展多用途榴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合我军弹药自身发展的几点建议。
用于坦克观瞄仪器检测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易瑔;解国栋;李强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21-23.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6
摘要 (8)
可视化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针对坦克观瞄仪器的特点,提出了全新观瞄仪器检测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检测设备中,实现了坦克观瞄仪器自动化、集成化检测。
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在坦克炮控系统中的应用
朱志昆;马晓军;臧克茂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7-10.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2
摘要 (7)
可视化
提出了以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为中心的全电式炮控系统替代现有的电液式炮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伺服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很好的动静态性能,能显著地提高炮控系统性能。
坦克火控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
王钦钊;赵碧君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29-31.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8
摘要 (7)
可视化
火控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直接影响装备的战斗力。本文分析了我军火控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的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提高可靠性与维修性需要采取的措施。
坦克火炮控制技术发展概述
廖自力;马晓军;臧克茂;李立宇;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3-6.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01
摘要 (7)
可视化
目前坦克火炮控制系统主要有电液式和全电式两种控制方式。国外第三代坦克均采用全电式火炮控制系统结构。我国的步兵战车也采用了全电式火炮控制系统结构。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坦克火炮控制系统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坦克火炮控制系统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了坦克火炮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开展坦克火炮控制系统技术研究提出了建议。
坦克交流炮控系统仿真分析
颜南明;马晓军;臧克茂;刘春光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79-82.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21
摘要 (7)
可视化
以MATLAB/SIMUUNK为仿真平台,对以永磁同步电动机为驱动电机的交流炮控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说明交流炮控系统在跟踪、稳定等性能上均优于以往的直流电传炮控系统。
某坦克炮反后坐装置的测试研究
赵富全;华磊;杨振军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96-9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26
摘要 (7)
可视化
介绍了某型坦克炮的反后坐装置的组成。在不改变装备的情况下测试时,无法直接测得驻退机的工作状况。本文通过讨论间接测试及算法,来实现驻退机工作压力和后坐阻力等参数的测试。
卡尔曼滤波在某型坦克火炮控制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朱斌;张磊;常天庆;郭志安;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16-19.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04
摘要 (6)
可视化
火炮控制检测系统各检测信号大多含有随机干扰,利用卡尔曼滤波可对检测信号进行实时递推滤波。以某型坦克火炮控制检测系统为实例,将噪声简化处理为白噪声,通过建立参数的运行模型和观测模型,完成了卡尔曼滤波在火炮控制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对抗环境中坦克自动跟踪系统仿真
张成亮;闫冬;李小龙;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64-6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16
摘要 (6)
可视化
研究了在OpenGVS仿真平台上实现目标自动跟踪系统仿真方法。根据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仿真数学模型,运用MFC、OpenGVS在HLA搭建的对抗仿真环境中实现了半实物仿真。自动跟踪系统有自动锁定工况和人工锁定工况两种目标锁定方式。在仿真平台上实现对自动跟踪系统的仿真,不但可以训练坦克乘员使用自动跟踪设备,而且对评估装备自动跟踪系统的坦克作战效能有重要作用。
基于CAN总线的坦克火炮控制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汤霞清;刘俊琦;杨国振;桑志勇;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39-43.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10
摘要 (6)
可视化
目前对武器装备的故障诊断倍受关注。根据坦克火炮控制系统的故障原因及特点,结合专家系统的诊断与决策优势,提出了一套针对其进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总体方案;完成了基于CAN总线的火炮控制系统的状态数据采集与检测系统设计;论述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检测原理和诊断机制。
旋转变压器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李长兵;颜南明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24-2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7
摘要 (6)
可视化
介绍了旋转变压器的特点及其接口设计,并简要描述了旋转变压器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DSP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李长兵;臧克茂;马晓军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53-56.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14
摘要 (6)
可视化
数字化控制是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而数字信号处理器在信号处理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以TI公司的TMS320LF24XX系列DSP为代表,对DSP在数字炮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浅析防御战斗中某式坦克的生存能力
纪兵;钱保成;刘双明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92-95+9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25
摘要 (6)
可视化
运用柯尔莫哥洛夫方程,分三个阶段分析了某式坦克在防御战斗中的生存能力问题。
火炮身管直线度检测数学模型研究
侯新忠;王国辉;杨明华;王威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11-113+117.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31
摘要 (6)
可视化
针对当前火炮身管直线度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利用CCD、平行光管和计算机测量火炮身管直线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空间极坐标变换的方法,建立了检测火炮身管直线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解析和迭代,最后给出求解直线度的公式。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在对火炮身管直线度的测量是可行的。
下反稳像式坦克瞄准镜稳像原理的证明
陈昕;张七一;赵富全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14-117.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32
摘要 (6)
可视化
利用工程光学理论中的棱镜转动定理,充分证明了下反稳像式坦克瞄准镜的稳像原理。可深刻理解棱镜转动定理和该镜的稳像原理,进一步利用棱镜转动定理能够对其各光学元件的位置、姿态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利于下反稳像式坦克瞄准镜的调整与修理。
坦克武器维修检测内容及标准有关问题的探讨
张金忠;毛保全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24-126.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35
摘要 (6)
可视化
通过对坦克武器(主要是火炮)视情维修内容的阐述,分析了目前维修检测内容及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火炮进行视情维修的内容和方法,并给出了如何开展相关的维修检测仪器和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建议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武器检测和维修的有效性。
坦克炮采用双向全电力控制系统的研究
臧克茂;贺跃;李华;刘春光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1-14+2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3
摘要 (5)
可视化
介绍了双向全电力炮控系统,该系统由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控制系统、滚珠丝杠等组成,它取代了传统的复杂的电液式炮控系统。系统中仅用一个速率挠性陀螺仪,取得了优良的性能,省去了坦克车体速率陀螺仪和角度陀螺仪。该双向全电式炮控系统与现行的坦克炮控系统相比,重量轻了40%,体积减少了30%,效率提高了35%。
身管结构对坦克炮射击密集度影响分析
崔军;吴东亚;宋刚;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6, 0(S1): 99-101.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6.s1.024
摘要 (5)
可视化
前抽身管火炮和非前抽身管火炮的结构型式区别很大,并且各类前抽身管火炮的结构也不尽相同。由于身管后坐复进运动中支撑定向情况的不同,对火炮的射击密集度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根据坦克炮前抽结构型式身管和非前抽结构型式身管的连接方式,分析了两种结构型式对火炮射击密集度的不同影响,为前抽身管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坦克火炮控制精度检测技术研究
张波;杨忠国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64-67.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17
摘要 (5)
可视化
介绍了速率陀螺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数值积分进行测量角度,给出了测量装置的硬件电路,分析了测量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并在试验中进行了检验。
坦克火炮发射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
易瑔;毛保全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86-8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23
摘要 (5)
可视化
介绍了坦克火炮发射全过程的动力学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坦克火炮发射全过程的各种模型,为坦克火炮设计人员在计算机上分析坦克火炮的主要性能、确定或修改设计方案,以及为我军未来装甲装备的研制、论证、评估提供了科学方法与技术途径。
蒙特卡洛法在部件毁伤概率计算中的应用
李建明;赵富全;张志勇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18-120.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33
摘要 (5)
可视化
介绍了蒙特卡洛法及其模拟过程和其在计算机模拟中的应用,分析了如何运用蒙特卡洛法模拟求解概率问题的过程,举例阐明了如何将蒙特卡洛法应用到部件毁伤概率的研究中去。
弹丸初速评定火炮身管寿命研究
崔军;杜建革;穆歌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136-139.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39
摘要 (5)
可视化
通过用火炮外弹道测量的初速与标准初速的比率来评定火炮身管寿命。介绍了利用红外线发光管和光敏管测弹丸初速的方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测量系统结构和测时仪的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
战车简易捷联式惯导系统的实现
单东升;梁继保;周启煌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44-48.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12
摘要 (4)
可视化
阐述了惯性导航系统在军用战车中应用的意义和实用原理,给出了一种低成本捷联式惯导系统的实现方案。
战车炮控系统功能综合化设计
周启煌;陈玉霞;邱晓波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35-40.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10
摘要 (4)
可视化
通过战车炮控系统功能扩充与技术改造,在分析各个功能误差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浮动基准坐标轴的系统设计,只用增加一个“数字控制器”,就可实现多项功能的综合,从而简化了系统的结构,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某自旋导弹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李年裕;刘藻珍;谢永成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3, 0(S1): 32-34+40.
https://doi.org/10.19323/j.issn.1673-6524.2003.s1.009
摘要 (4)
可视化
在运用逆奈奎斯特阵列法对某自旋导弹的姿态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时,针对某自旋导弹姿态控制系统中各通道之间存在着强耦合的特点,采用了串联补偿和局部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实现了解耦,从而设计出了能满足动、静态性能要求的姿态控制器,并给出了仿真结果。